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国外载入史册,国内却鲜为人知,一位女版伽利略的传奇人生

2019-09-02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王贞仪,一个被国际天文学研究会用来命名编号43259号小行星的名字,一位曾被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nature)选入“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专题的伟大女性。

可惜,这个名字在国内却鲜有人知。

王贞仪(1768-1797),我国清代著名的女数学家、天文学家,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星象图释》、《重订策算证伪》、《月食解》等。

“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保尔·柯察金的这段话可以说完美地描述了王贞仪的一生,与她在数学、天文学甚至文学上所做出的成就相比,她短暂的一生几乎连一分钟都没有浪费过。

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也是位学者,奈何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好在他精通医学,便以行医救人为业。因随父亲耳濡目染,所以王贞仪在医学上也颇有建树。但相比之下,王贞仪的祖父对她后来的人生影响更大,尤其是在科学研究方面。

王贞仪的祖父名叫王者辅,字惺斋,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而且著述甚丰。相传祖父家里藏书有七十五橱(估算起来应该过万卷了),正是这些书籍造就了后来的王贞仪。王贞仪曾在《敬书先大父惺斋公读书记事后》一文中说:“贞仪幼侍大父惺斋公,公细训以诸算法。即长,学历算,复读家藏诸历算善本十余种,潜心稽究十余年。”

十一岁时王贞仪随祖母到宣化为祖父奔丧,之后在那里生活了五年。在这期间,王贞仪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女伴,并一起研究学问。与此同时,王贞仪还同蒙古阿将军的夫人习得了骑射之术,那时的她就已经表现出了巾帼英雄的坚强性格,相传其“发必中的,骑射如飞”。

王贞仪的成就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得益于她良好、开明的家庭教育环境。古代女子向来早婚,但王贞仪的父亲却认为在孩子的成长中,光读了“万卷书”还不够,还要行“万里路”,于是十六七岁的王贞仪开始跟随父亲和祖母游历祖国的万千河山,曾到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途中不只是游览各处名胜古迹,更是了解了不少风土民情,可谓是见闻颇多,极大地丰富了她的知识阅历。

到了王贞仪十八岁时,一家人结束了旅行,开始定居在南京。当时她的家人已经开始为她物色合适的结婚对象了,可是王贞仪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科学探索上,根本无心婚姻,一家人拿她没办法,也只好由着她。

那段时间里,王贞仪对科学的探索几乎到达了入迷的程度,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尝试各种实验。相传有一次到了饭时,一家人已经摆好了碗筷却迟迟不见王贞仪出来,她母亲便去找她,见她房门紧闭不好打扰,只好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在做什么。只见王贞仪将水晶灯挂在梁上当作太阳,将小圆桌扳倒在灯下作为地球,而她自己则手拿着镜子模拟月亮——她就是通过如此简陋的工具来探索日食、月食的奥秘的。

在当时,天文学还被掌控在皇家手里,只有朝廷里类似“钦天监”这样的专职机构才被允许观天象,而且多被用于封建迷信之说。所以王贞仪的行为可以说是冲破了世俗,自然也少不了被人议论嘲讽。但王贞仪不在乎这些,她还特意写下“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样的诗句,强烈表达了她不甘于整日徘徊在深闺之中的雄心。

经过反复实验和深入的研究,王贞仪终于弄清楚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并在《月食解》一书中写道:

太阳照耀着月亮,我们看到的月亮才有光。人们从地球上看月亮,只有十五能看到望(满月),初一才能看到朔(月隐)。

她所阐述的月食理论,和现代天文学的认识完全一致,这在当时是相当难得的事情。

二十五岁时,王贞仪结识了一名叫詹枚的青年,这一次她选择了结婚,并同丈夫一起到安徽生活。婚后的王贞仪并没有就此放弃科学,在操持家务之余,她依旧坚持刻苦钻研。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都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了这种由西洋传入我国的筹算,并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还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经常熬夜读书,王贞仪患上了严重的失眠,再加上身体本就虚弱,婚后不到四年王贞仪就病逝了,享年二十九岁。

王贞仪传奇又短暂的一生不仅完美地展示了古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冲破封建牢笼的决心,更向世人证明了,不只是神话传说,即使在对月球的科学研究方面,我们的先人也同样不输给西方科学家们。

相比之下,生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的我们,又怎么能对与我们最亲密的月球一无所知呢?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地了解月球,推荐大家可以试着读读这本意义重大的著作——《月亮全书》。

该书完整地解读了月亮与人类和所有地球生物的复杂关系以及息息相关的未来。

这本书的作者比尔·莱瑟巴罗是前英国天文协会主席、英国最顶尖的老牌名校之一谢菲尔德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现任月球分部主任。他参与创作和编辑的图书达数十册。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以他的名字给小行星95852命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