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荒唐传说引发的“灭顶之灾”

2019-09-04 16: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触!目!惊!心!

不到1平方公里的稻田内

密布118张

长约15米、高约2米的墙网

短短 4天

共解救放生各种鸟类300多只

掩埋不幸死亡野鸟1000多只

近日

大连的护鸟志愿者们

深入庄河市、普兰店区一带

开展 破网救鸟 行动

只要禾花雀

其他鸟类不管死活

庄河市、普兰店区一带,非法猎捕野生鸟类的现象虽然几经打击,但一直难尽人意。今秋候鸟迁徙季到来,大连志愿者将巡护重点放在了这里。

8月30日凌晨2点,“大连护鸟志愿者团队”领队林裕嵩等4名志愿者就从市内就出发了。 林裕嵩介绍,近日他们侦查发现, 庄河大郑镇、黑岛至普兰店皮口沿线存在规模巨大的“网阵”,捕捉“极危”鸟类黄胸鵐(俗称禾花雀) ,情势十分严峻。他们立即联合省内其他城市志愿者开展了此次行动。

5点20分,在201国道庄河路段,林裕嵩等人与来自省内其他城市的护鸟志愿者汇合。天刚刚蒙蒙亮,他们立刻展开行动。志愿者沿着公路两侧用望远镜仔细搜索,果然不出所料,附近水沟稻田里就发现了多张鸟网。大家立即默契地分散开来,每人手里都拿着剪刀,争分夺秒地砍网。

看到一些鸟身体被缠得扭曲,实在叫人心疼。几乎每片网及附近地面都有不少死鸟。 捕鸟者只要禾花雀,其他鸟类挂在网上他们都不管,或者干脆揪下来扔地上,因为他们怕浪费时间。 有的甚至还有蛇缠在上面,因为网拉得特别低,蛇都爬不过去。现场真是对志愿者内心的考验,望着望不尽、拆不绝的网,恨不得多长几双手来,着急赶时间,因为清晨也是猎捕者收鸟的时间,我们晚到一会儿,另一片网地的鸟就被收走了。

林裕嵩说,死鸟就地掩埋,对于活鸟,志愿者先给它们补水,再仔细检查身上是否有残留网线 ,符合条件的便当场放飞。“一丝网线也不能留,小鸟羽毛下的肌肤尤其娇嫩,残留的网线随着鸟的飞行,会勒紧它们的肉里。”

从清晨到傍晚6点,志愿者在青堆镇、大营镇、黑岛镇巡护200公里,约1.5万亩稻田和芦苇荡,共拆除墙网78片,救助放飞活鸟111只,其中40只为黄胸鵐。

荒唐的传说

带来灭顶之灾

此次行动主要目的是为解救“极危”鸟类黄胸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

2004年前,黄胸鹀属“无危”。其后相继被调整为“近危”“易危”“濒危”,2017年12月,黄胸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极危”,这意味着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

据大连护鸟志愿者团队协调人“飞鸟”介绍,除农业活动和栖息地受影响等因素外, 黄胸鹀物种数量大幅减少的主因是一个荒唐的传说 。 民间流传黄胸鹀是“天上人参”,能壮筋骨、通经络,壮阳补肾,冬季进食有大补功能,这给它带来没顶之灾。 “从清代开始,广东的文献中就有将禾花雀作为食物的记录。 但以前人们捕食的数量不大,直到上世纪90年代,食用禾花雀一度成风,很快广东本地的禾花雀就供不应求了。 ”由此,全国各地非法猎捕黄胸鹀上演了愈演愈烈之势。

林裕嵩介绍,他们做过调查,庄河一带一只黄胸鹀可以卖到每只二十元,运送到广东能卖到每只六七十元。“一个捕鸟季下来,有捕鸟者能赚好几万元。”

最大的网阵

和可恶的“鸟媒”

8月30~31日,志愿者在庄河行动。9月1日,老林等人回到市内家中休整1天。9月2日~3日,他带领志愿者再次来到普兰店区皮口、城子坦开展行动。

“我们在行动中联系了当地野保部门,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在他们帮助下,我们打掉了一个了最大密度的网阵,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稻田内,密布118张长约15米、高约2米的墙网的墙网,收缴十多台隐蔽的‘鸟媒’。”

老林所说的“鸟媒”,也叫 电子诱鸟器 ,类似公园老人唱歌用的小音响, 它会发出雌鸟的叫声,吸引群鸟过来。 “鸟媒危害性极大,它能够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循环播放,有的由电池带动,有的由电瓶带动,上面还罩着塑料布,以防被雨浇坏。 最猖獗的,两个摩托车电瓶带动24台小音响,有电线连接,分布在一边芦苇荡里,最远的小音响向四周延伸至三四百米。 声势震天,简直太可恨了! ”

普兰店区森林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得到志愿者的情况通报后,他们已发动乡镇街道野保人员、护林员展开全员行动,坚决打击非法捕猎野生鸟类的行为。

4天解救300多只鸟

“飞鸟”介绍,从8月30日开始的破网护鸟行动,共有大连及本溪、鞍山、沈阳、盘锦、丹东等地区的志愿者21人参与。4天时间共拆除网具440多片,缴收销毁电子“鸟媒”67台,解救放飞活鸟300多只,其中包括100多只禾花雀。

另外,有1000多只死亡野鸟被掩埋,主要包括红尾伯劳、粉红胸鹨、黄腹鹨、普通翠鸟、黄苇鹣、黑枕黄鹂、白眉姬鹟等“三有”小鸟。

“天上人参”?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王小平介绍,黄胸鹀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都经过我国大部分地区。黄胸鹀的营养价值与鹌鹑、鸽子差不多,所谓 “天上人参”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黄胸鹀属于候鸟,迁徙过程可能和不同地域的鸟类接触,猎捕、食用候鸟会增加感染不明病毒的风险,一些寄生虫也可能进入人类体内。“食用来历不明的野鸟,徒增食品安全风险,不可取。”

文字:吴耀辉

图片由林裕嵩等护鸟志愿者提供

编辑:曲茜、燕子

美编:“新闻大连”孔德成

主编:“新闻大连”张溢中

大家此刻都在看这些↓

大连人自己的APP“大连云”正式上线!三大运营商集体“送福利”

大连高校食堂走红!网友:这就是传说中别人学校的食堂!

通知!全市征集“设计方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