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维西县世居民族简介

2019-09-05 15: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维西县世居民族简介

傈僳族:据2005年统计,全县傈僳族人口共81797人,占总人口的56.2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6%。傈僳族有着十分古老而独特的民间占卜艺术,种类繁多,具有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境内傈僳族民居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特点,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为木楞房,江边河谷地区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在屋基的选择上注重风水,在建房前都要请“算帕”(算命先生)或有经验的长者看风水。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在“十五”期间,通过扶贫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傈僳族聚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傈僳族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居家习俗上,每家每户都供奉“菩拉”(菩萨),火塘是傈僳族家中具有原始图腾意义的陈设,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谣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舞蹈多以边唱边跳或乐器伴奏的形式进行。此外,傈僳族有大量传说故事:创世故事、英雄及神话传说、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风物故事、历史传说、民间笑话等在民间流传。傈僳族恋爱及婚姻方面有着独特的习俗,青年男女一般通过情歌对唱确立恋爱关系。维西境内的傈僳族实行土葬。节庆主要有:“阔时”节,即过年,每年的12月21-23日;“阿尼亥几”,即“二月八”;“念慈汁朵”端午节等。

汉族:据2005年统计,全县共有汉族人口21466人,占总人口的14.74%。主要集中在县城保和镇,全县汉族人口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粮食收成好,家庭副业繁多,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县内汉族普遍崇儒奉道,儒家的伦理道德被尊崇为社会行为规范。大词戏是维西汉族地方戏种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自由恋爱择偶成为主流,婚礼与内地汉族大同小异。丧礼实行土葬,家族有固定坟地。节庆主要有:春节。春节是汉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二月八。家家户户置办酒席;清明节。上坟祭扫,在坟前插柳枝,枝上悬挂坟标;端午节。家家门上插菖蒲、艾蒿;七月半。汉族的祭祖节;中秋节等。

纳西族:据2005年统计,全县纳西族共计18513人,占人口总数的12. 73%。全县各乡镇均有纳西族分布,在塔城镇海尼、柯那村委会,居住着自称为“玛利马沙人”的纳西族支系,玛利马沙人信奉东巴教,他们的祖先迁入县境之后,曾将一些东巴文加以改造,创造出按音节读写的玛利马沙文字,一直流传。纳西族长期保持着古老的东巴文化传统。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风貌,诸如跳“仓巴”、唱“阿勒”等民间文艺活动。纳西族大多居住于江边河谷地带,自然条件较好,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纳西族服饰历史上受藏族服饰的影响,与藏族服饰有相似之处,民国以后具有丽江纳西族服饰特点。传统住房为木楞房及双面平房。县内纳西族婚俗历史上以表舅婚为主,一般十三四岁就定亲了,或指腹为婚。历史上曾沿袭火葬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多为土葬,葬礼与其他地区纳西族基本相同。主持丧礼仪式的一般为东巴,也可由喇嘛或汉族巫师主持。节庆主要有:春节。要开展祭天、祭山神等活动;二月八。纳西族称“三朵节”, 其支系玛利马沙人称“恒斤”,家家户户拜祭三朵神;清明节。在这一天上坟扫墓。其支系玛利马沙人在家杀鸡燃香点灯祭祖先,早上接祖,晚上送祖;“色恩”。

藏族:据2005年底统计数,全县藏族人口为10149人,占全县人口的6.98%。主要聚居在塔城镇和巴迪乡,其他乡镇有零星散居。县内藏族服饰塔城镇和巴迪乡有所区别,衣着较为华丽,住房多为藏式土掌房。藏族能歌善舞,流传在县内的藏族民歌有情歌、锅庄调等,舞蹈有热巴弦子、锅庄等多种形式,尤其以流传在塔城镇境内的热巴舞最具特色。维西藏族长期口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有创世故事《女神补天)、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及大量神话传说、机智人物故事、风物故事、动物故事、历史传说、笑话、谚语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极大地调动了藏族人民的生产及经营积极性,不少藏民从事运输、餐饮服务、酒店业以及土特产营销和手工业生产,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县内藏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典型的藏家婚礼都以歌唱和说唱的形式进行。塔城镇境内的藏族曾流传一种古老的婚姻礼节——抢婚。现“抢婚”仅是一种象征,男女结合多以自由恋爱为主。县内藏族实行火葬。节庆主要有:藏历年。藏历年是最为隆重的藏族传统节日,但县内的藏族群众习惯过农历春节;春节。是藏族最为隆重的节日;转山节。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其余的二月八、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与县内其他民族有相似之处。

白族:据2005年统计,维西县有白族9393人,占全县人口的6.46%。县内除由大理州以及怒江州兰坪县迁徙来的白族外,绝大多数为白族支系那玛人。白族主要聚居在永春乡美光、四保、庆福等村委会,而白济、中路、维登等乡的一部分村寨则是那玛人的主要聚居地。县内白族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十分注重教育,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维西境内的白族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流传广泛的民歌,即白族调。最常见的曲子有《会友歌》、《提亲歌》、《送阴魂》、《生产歌》。县内白族主要聚居在澜沧江沿线及河谷坝区,气候条件较好,适宜于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白族讲究尊重老人,路遇老人必先问好让路,举办宴席要请老人人上座,凡事听老人教诲。白族人民热情好客,注重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白族在婚姻方面较为开化,除同宗同姓不婚外,可同其他民族通婚。白族的丧葬习俗为木棺土葬。节庆主要有:春节、二月八、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

彝族:据2005年统计,全县彝族人口共计2114人,占总人口的1.45%。彝族属半农半牧的民族,大多居住于高寒山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彝族服饰特色鲜明,男子为裤口较宽的青蓝色或白色普通裤,黑色毛布或棉布开襟上衣,黑色丝纱、棉纱或布套头。妇女喜穿白色棉布百褶裙或羊毛布裙,衣着开襟加褂。青壮年妇女头饰为长约1米、宽约1尺的青蓝色棉布缠于头顶。中老年或已生育的妇女以5尺黑色棉布折成八角圆帽。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和讲究礼仪的民族,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彝族婚姻一般实行同等级的家支外婚制度,不许与外族联姻。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旧俗逐步打破,族外及等级外联姻现象日渐增多。彝族婚礼较为隆重,丧葬习俗盛行火葬,火化后将骨灰撒入竹林或溪水中。节庆主要有:火把节、春节、二月八、三月三等,其中火把节和春节较为隆重。

普米族:据2005年统计,全县普米族共1411人,占人口总数的0.97%,主要分布在永春乡拖枝、菊香和攀天阁乡皆菊村委会。普米族妇女传统服饰较为丰富,一般身着大襟短衣和百褶长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内普米族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传统的木楞房被土木结构的瓦屋面楼房和砖木结构的大院瓦房取代。普米族热情好客,就餐时客人吃好后,主人方就餐。新中国成立前普米族遵循族内通婚原则,后来这一族规被打破,恋爱婚姻较为自由。普米族婚礼盛行对歌。普米族的葬礼一般由“ 师别”(祭师)或懂礼仪的族中长者主持,较为独特的为“结羊子”仪式。传统节日有吾昔节,其他所过节日大多与纳西族相同,但不过中秋节。

怒族:主要分布在白济汛乡境内,少数零星居住于叶枝、康普、巴迪、中路、维登等各乡镇。县内怒族主要由怒江州贡山、福贡两县迁入。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边远贫困地区及特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长期以来怒族群众住房简陋、生活困顿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一部分怒族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县内怒族的日常生活习惯及传统风俗与傈僳族相类似。

独龙族:全县独龙族最初由怒江州贡山县迁入,主要居住在白济汛乡沙比洛、阿木当嘎,别驮以及永春乡上兰永、康普乡曲八开等自然村。独龙族聚居地般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境内的独龙族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一部分群众摆脱了贫困,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从风俗习惯上看,不少独龙族被周围的傈僳族同化。

(摘自: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

部分世居民族图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