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设计能否激活老城?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9-09-20 09:2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2019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城市法源 烂缦新生—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于9月11到18日举办。在历时一周的活动期间,法源寺更新计划或以设计项目置入社区或讨论激活老城的可能性,围绕“法源·智库”“宣南古韵”“情义北京人”“烂缦欢动”四个板块,通过绍兴会馆、烂缦胡同108号,沿烂缦胡同、南半截胡同呈现包括展览、论坛、工坊等在内的约20个项目。

社区更新计划系列活动是每年国际设计周的重点活动。成型于2009年的“大栅栏更新计划”和五年前就开始举办的“白塔寺再生计划”都是以设计激活社区所做的尝试。

这些每年定期举办的“更新计划”会以一些“节点”(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和大型活动为契机,给社区生长的空间和时间。以“大栅栏更新计划”为例,它就是一个平台型的运营方案,以往主导城市开发的政府和开发商在运营这一计划的过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资源引导作用,而包括城市规划者、设计师、商业公司、社会学者、原住民、游客等的多方面需求都可能左右一个社区在一段时间乃至是今后的发展。

这些更新计划一般也会依托于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有地标性建筑的街道与社区,法源寺街区也是如此。法源寺区域承载了北京城市空间历史变迁的印记,这里有汉代蓟城城址遗存,文献中记载的“法源寺在幽州子城东一百步”,标识了这个区域与唐代幽州城的关系。后代各类文化在法源寺街区汇集融合,集合了以唐代悯忠寺(即今法源寺)为起源形成的寺庙文化;因清代居住制度形成了街区的平民文化;由科举考试制度形成的街区士人文化和集合不同地域会馆构成的会馆文化。 此外,一街之隔的清真寺与牛街也表达着这里发达的回民文化。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里最多的时候曾有24处清代会馆遗址,只是时移事迁,绝大多数的遗址都泯然于寻常的民居,挤满了住户,完全看不到任何它曾作为会馆的痕迹。

此次“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所涉及的主要区域包括绍兴会馆、烂缦胡同、南半截胡同,澎湃新闻也实地走访了这些区域。

城市更新的基础:胡同环境整治

胡同的建筑外立面、公共空间的整治可以说是一个街区的“面子工程”,但也是改善一个胡同风貌和这个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可以操控的第一步。

过去几十年,烂缦胡同其实是“名不副实”的,胡同里多违建、堆物堆料,路面狭窄。去年年底,牛街街道对烂缦胡同进行违建拆除,清理了28处私搭乱建,4到6米的路面拓宽了近2米,残疾人专用坡道等无障碍设施被引入。宣房大德公司是法源寺文保区的实施主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已经对这个片区进行了整体设计并完成了一部分的改善工作,包括改善基础设施、修缮还原院落历史风貌、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完善便民设施等等。

烂缦胡同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胡同里的一些设计还是颇有巧思,比如一户养鸽子临街住户门口就被一个搭建起来的小亭子和彩色玻璃进行了装饰,上面写了胡适的诗句。整个街道统一设计,新建了许多带有休息的座椅的回廊,只是因为胡同的居民生活空间依旧较为逼仄,所以会向公共区域拓展自己的生活用品,比如一些电动自行车、甚至是家具也都摆到了街上。

当然,胡同的改造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太被大家看到,但是却必不可少的内容,比如需要在合理范围最大限度安排协调各专业管线交叉作业,在克服雨季施工、带水施工等困难的前提下实现雨污分流改造,根本解决低洼院落的积水问题;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重现胡同内蓝天;敷设干式消防管线,消除胡同消防隐患;引入燃气管线,为后期厨卫入户、业态落位创造条件,从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工作。

城市更新:共生家园的理想

一个胡同的外部环境的整治只是社区更新的一个部分,而当我们从宽阔整饬的胡同里随便拐进一个旁支的小院子,就能看到不同的场景:横七竖八地搭建着的空间里挤满了住户,仅容一人行走的逼仄的小空间,随处堆放的生活用品,摆在院子里的灶台……像所有的北京的小四合院一样,这里的每一个空间也都被不断膨胀的人口迅速挤满。

也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提出了“共享空间”的设计理念并以展板的形式呈现:以整个法源寺街区作为共享空间,通过对街区、院落和建筑三个层级的共享理念的阐述, 将历史建筑中零散而有限的空间组织起来,将城市服务与文化展示、旅游服务尝试进行结合,实现原社区群体加新社区血液加旅游群体共享。

在下面的模型中,“共享空间”理念的设计方就会法源寺街区的所有空间进行了调查,下面模型中粉色和蓝色的空间是已经腾退出来的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腾退的空间,白色的是历史遗存或者因其他原因绝对没有改造的可能的,大部分的黄色的区域则是普通居民们正在居住的。

 

而“共享空间”就将基于这些粉色或者蓝色的区域,通过简单的设计,置入一些服务本地居民的公共空间,比如健身房、咖啡厅、书吧、公寓等等。

比如理想中的、当院落的腾退户较为集中,形成独立的院落时,有较为私密的生活环境,可以引入长租型公寓功能单元。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四合院版本的合租房,但是房间会设计得比较青年化、空间的分割和设计也会较为合理和现代。

“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案

记者在一处已经腾退的、在设计周期间被作为一个展示空间临时使用的院子中遇到了一位在这个社区居住的居民,谈到他怎么看待这些设计时,这位居民表示他们这样的老年人最后都会拿到一笔补贴的费用以后离开的,他觉得将来这些空间都将是“给年轻人准备的”。

之前新京报在采访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张玉魁时他介绍,法源寺片区共有225个平房院,1960多户居民,直管公房占到66%。为了改善文保区内居民的居住条件,法源寺片区将参考菜市口西片区的试点经验,将启动“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改善和恢复性修建,争取腾退25%到30%的居民;对于留下来的原住居民,将通过对院落的适度改造,增加厨房和卫生间,有偿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有些腾退院落将成为共生院,作为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公共会客厅、四合院民宿和人才公寓等功能来保护利用。

这次的“法源寺社区再生计划”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为将来整个社区的发展作出一些可能性的尝试。

 

一处已经腾退的院子,临时做了一些展览

“法源寺社区更新计划”也举办了一些临时性的、与设计有关的活动。如烂缦胡同沿街的几处空房内,临时作了应用性陈列。其中一处空间被划分为美甲、健身等功能区,供居民和游客体验,模拟将来酒店、文创办公启动后此类生活服务需求;另一处空房布置成了展厅,陈列着以法源寺地区为主体的水彩画和周边文创产品。

已经腾退和改造完成的108号院,大门内墙壁上是一个小型的老照片展览,名为“牛街记忆”,小院内的四面房屋现在都有了新的利用方式。南房为社区历史文化展,北房为北京“纸上声音”书吧,也是一个共享知识空间,西房为社区党建展。

108号院的书吧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