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壮阔70年之司法足迹】听安顺中院老法官谈法院的“前世今生”

2019-09-19 16: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新中国成立70年,多载春秋,物换星移。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人民法院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样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庆节前夕,我们来到安顺市中院退休法官袁启超家中,听这位年过九旬、经历新旧两个社会耄耋老人谈谈法院的“前世今生”。

袁启超,1928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其舅父喻道康是贵阳达德学校的总务主任,因此袁启超的童年几乎都是在达德学校中度过的,受这所学校“智、仁、勇”校旨的影响,18岁的袁启超义无反顾考入贵州大学法律系,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大学法律系第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

作为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老法官,袁启超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审判事业,他是安顺法院翻天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一生同样也是我国法治建设不断进步,审判工作愈加专业的一个缩影。

(贵州大学法律系1950级毕业纪念照,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大学法律系第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

(手写的毕业证书)

审判场所不固定 办案全靠双腿走

解放初期,安顺专区所辖六个县:安顺县、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郎岱县和紫云县。安顺地区两级人民法院,于1950年5月至1951年7月先后成立,按照行政辖区,安顺专区设置六个县人民法院和贵州省人民法院安顺分院,就是今天的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当时法院的编制是以人口多少作为配备干警的参考,安顺县为特等县,配备了11名干警,其余五个县均为丙丁等县,各配备7干警。袁启超于1950年7月大学毕业后,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平坝县人民法院工作。

据袁启超回忆,“当时平坝法院的办公条件很艰苦,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所谓的法庭不过是用了废弃的天主教堂简单改造而来。房子十分破旧,环境潮湿阴暗,墙上的窗子也不过是几根木棍加一块破布勉强支撑起来,一到冬天冷风就呼呼的朝里面灌。办公室里没有电灯,为了阅读卷宗、梳理案情,他每天晚上只得点上煤油灯照明,一直工作至深夜。事实上,当时基本上各个县的法庭都是给县政府、区政府或者乡政府借房子来办公。由于太穷,镇宁县城关法庭甚至连板凳也没有,调解案件的时候周边的百姓只得搬起石头来坐,时间久了,法庭前面的院子里堆满了大块大块的石头。”

(平坝县人民法院成立伊始,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而是与当时的“平坝县人民委员会”“平坝县人民检察院”合署办公)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的缺乏也给老法官们制造了很多“难题”。“穿好麻绳鞋、提着公文包、背起行李、带上干粮,这是当时我们到乡下办案的标准配置。”袁启超说,由于路程太远,他们常常需要从天亮走到天黑,即使穿的是当时比较好的麻绳鞋,脚也还是经常会被磨破。如果是从安顺到郎岱到办案,还要先坐汽车到黄果树以后再租一匹马,骑在马上走一天才能到。有一次因为太疲惫,他甚至骑在马上就睡着了。

除了办案条件差,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袁启超介绍,“当时法院干警与政府其他行政人员一样,除少数有妻室儿女的每月定量发放大米外,其余人员都实行供给制,吃饭不要钱,衣服、被子也由政府统一发放,每月有零用钱一千五百元(旧币),以当时的物价水平,这些钱只够买牙膏或肥皂,但是没有人叫苦,干警们精诚团结,革命干劲热火朝天。”

(如今安顺中院的机关大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院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让我们的司法工作更加的规范和便利了。”1980年,安顺法院有了第一台汽车,这在当时是非常稀奇的事情,引起了许多人的围观。光阴荏苒,现如今,警车助力办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法院也早已从曾经低矮的旧平房变为如今威严大气的高楼,审判区域和办公区域全面分开,安检系统齐全,在重要敏感场所安装了红外线摄像头,这不仅是办公环境的改善,更是法治建设迈向新征程的标志。2018年平坝区高峰法庭荣获“全省法院先进集体”;2019年关岭县法院断桥法庭荣获“ 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现代化的人民法庭)

普法宣传形式逐步多样 群众法律意识逐步提高

“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机关干部到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都较为欠缺,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袁启超回忆,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认识司法工作,他们总是趁赶场的时候背上“平坝县巡回法庭”的旗子到乡里去现场办案,为过往群众讲解法律知识。“当时很多村民都目不识丁,对法庭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也充满了好奇。”袁启超笑道:“有一次我们到平坝十字乡去做普法宣传工作,有一位妇女看到我们插了个旗子还以为我们是算命的,非让我们给她算算她儿子什么时候才能结婚。”这样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当时却是比比皆是。在过去,由于大部分人平均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再加上法院的宣传渠道又较为单一,所以宣传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人民法院在全社会范围内多渠道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与过去相比,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法院的宣传工作早已从张贴公告、发放宣传资料等传统方式走向了多种方式相结合,“两微一端”“公众开放日”“网络客户端”“抖音”“快手”等等形式拉近了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安顺中院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

审判程序逐渐规范 庭审质效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法院的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司法水平提升和司法理念的更新。”袁启超说,以前法院办案人员很少,一个县法院仅有9个编制,其中办案人员只有3个左右,通常都是一人身兼多职。面对艰苦的条件,许多年轻的工作人员无法静下心来工作,在思想上不思进取,不主动进修学习,也缺乏对司法工作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审判程序较为简单,法院仅设置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办公室等综合管理部门,法官基本是分到什么案件办什么案件,类型非常杂。

现今,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安顺法院的审判工作开始驶入了快车道,如何提升庭审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已经成为法院追求的目标。 安顺中院开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及案件当事人公开案件审判流程及执行相关信息,把公平正义的实现过程,清晰的展现在老百姓面前。 同时通过建立一批智能化辅助办案系统,利用手机、诉讼服务平台、电话语音系统、电子邮箱等辅助媒介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大大满足了老百姓的司法需求。 2019年,1—8月,安顺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7835件,审结20108件,在依法严惩各类犯罪、依法保护平等主体权益、依法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其中,安顺中院“行政诉前沟通协商机制”以文件形式全省推广; 安顺中院“创新点线面相结合机制全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荣获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奖; 关岭法院设置“法官工作室”做法,获省委改革办充分肯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