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吕梁发展成就巡礼——中阳

2019-09-20 16: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阳下枣林乡神圪垯村

中阳车鸣峪木耳基地

中钢鸟瞰

中阳县城

政通人和百业兴

中阳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山西古老的县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阳犹如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在党的领导下,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抚今追昔,挖掘峥嵘历史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告诫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中阳县原是山西省拟定脱贫摘帽的3个国定贫困县之一。交通条件落后,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再加上缺技术、因病、因学、因残、缺资金、缺劳力等原因,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探索形成了“增收、减支、补短”三方面24项措施,按照长、中、短结合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阳特色的康庄大道。最终于2018年8月8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三个国定贫困县之一。

“如今的脱贫政策就是好,不然的话,像我这样的贫困户想脱贫可就难啦!”家住在中阳县武家庄镇枣坪村的刘宝廷提起自己的脱贫历程,感慨万千。

枣坪村是贫困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两山夹一沟,典型的山高路远沟深。村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全村贫困户大多是深度贫困,脱贫条件恶劣,脱贫任务非常艰巨。刘宝廷曾经也是枣坪村贫困户中的一员,上有90多岁的祖母和年逾古稀的母亲,下有两个读大学的孩子,全家六口人的生计就靠他打零工和种几亩山地艰难维持。2015年,一直用来打零工的陈旧农用三轮车在一次事故中报废了,想买新的,却囊中羞涩,这让他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县治超办帮扶干部和村委领导闻讯给他送来了众人凑齐的1万多元购车款,并帮他联系到了打零工机会。

“咱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好干部啊,如今光靠新买的三轮打零工,就收入4万多呢。 我家两个孩子在太原和运城读大学,‘雨露计划’给每个孩子每年补助2000元; 地里的核桃树从耕地、施肥到修剪等整体管护都是政府出资负责,虽然去年核桃收购价格不高,但也卖了6000多元; 政府还给了我们村特殊困难户每户1000元; 其他的比如种地补贴、农保补贴等等,咱都享受了,年底一算账,咱终于扔掉贫困的帽子,脱贫了。 ”刘宝廷乐呵呵地给我们罗列了他家去年的收入详情。

美丽乡村新气象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中阳县在打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新时代,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金罗镇水峪村村民曹东娥坐在文化广场上,一边享受着阳光洒在身上的舒爽,一边看着秧歌听着曲儿,思绪穿过时空,细细数着村庄里的过往。

70年前,满是石头和小坑的土路、布满裂纹的泥土墙、破旧不堪的木门窗、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如今,硬化路、文化墙、砖瓦房;70年前,炊烟、草堆、木板车,如今,阳光、路灯、小轿车;70年前,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种地、打工、经商春风得意……

记忆中的小村落,对比现实中的大村庄,村民曹东娥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嘴里不停地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村中的变化咱们老百姓可是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呢!以前村里到处是垃圾,道路颠簸、河道污染、异味严重,而今,村里组织村民广泛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卫生好了、道路畅了、河道清了,真是旧貌换新颜,百姓们的日子,如同扭动着的秧歌,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别看我们住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但现在的村子比当初的城里还要好,该有的都有,各种娱乐设施、基础建设不比他们城里差。而且在党的好政策的帮助下,我们现在手头越来越宽裕,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日子好了,天天都像过年。只有感受了当初的贫苦,经历了村庄的变迁,才会发现现在的美丽乡村究竟有多美。”说起现在红火的日子,曹东娥说得停不下来。如今,一排排农家小院,映衬于干净整洁的环境之中,农家院外墙上绘制的一幅幅栩栩如生、图文并茂的宣传画,把以前单一的墙面打扮得韵味盎然。走在村里,经常可以看到村民们在文化墙边驻足观看,议论着画上的内容。村民们感叹道:“以前的空墙面上都是乱七八糟的小广告,大家前脚撕后脚又来贴,很让人反感。如今这么好看的文化墙,上面的政策内容一目了然,这就是大家的小课堂,既美观又可以随时为我们学习充电,真是一举多得。”

据了解,近年来,中阳县高度重视农村文明建设,把村中各家各户的墙壁进行重新粉刷,绘制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化墙。 文化墙上的宣传画围绕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道德准则等主题,牢牢地定格在农户崭新的房屋墙体上,成为了中阳县乡村建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文明建设展新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年69岁的刘兆宝回忆小时上学的情景:“当时的教室简陋破旧,阳光照不到屋内。课桌是用老木板垒起的一排排台子,学生或坐或跪在木台子后边,破旧裤子膝盖处常常磨出两个洞。由于教学条件差,学校老师不多,往往‘身兼数职’,这些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资培训,但责任心都很强,很多都是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上课时,老师手里的粉笔用到黄豆粒大小还舍不得丢掉,粉笔头在老师的手中化作汉字、拼音、小数点。学生们做功课,写完作业本的正面用反面。”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今年37岁的刘碧荣说,自己是1988年上的小学,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新建的教学楼,书本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油墨香,于她而言,上学成了一件最幸福的事。那时,一个教室有40多个学生,两人一张桌子。学校没有铃声,上课下课都由门卫爷爷敲树上挂着的铁块。可就这样,自己依然发奋图强,成为一名中阳一中高中政治老师。

谈及现在的教学环境,刘碧荣感慨,与以前相比,如今的校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学校有了新的教学楼和运动场,配备了新的体育器材,增设了计算机室、音乐室、舞蹈室、实验室,添置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粉刷一新的教学楼、四季常青的绿化带、干净平整的塑胶跑道带来全新的气息。

除了校园环境的变化,上课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学校采用大屏教学,给予孩子们实时激励,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诉求。网络的普及也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舞蹈、音乐、美术、体育等成为孩子们课余的兴趣爱好,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青春之觉醒,当由我辈共担历史之重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挥洒赤忱的热血,传承千秋不灭薪火。如今,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构建美好的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刘碧荣说。

时间的年轮,刻印下奋斗者的足迹。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中阳县在“两转”基础上拓展新局面的攻坚之年。回望70年不平凡历程,一代代人以激情燃烧的接力长征,上下求索,奋斗拼搏,谱写了一篇篇奋进之歌。

来源:吕梁日报

记者:王涛

通讯员:王晓娟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吕梁市新闻办官方微信“吕梁发布”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