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听他们讲述德阳的发展历程

2019-09-20 17: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立足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力求学懂弄通做实,确保取得实效。9月19日下午,在德阳市演艺中心,一场以“话传统、忆初心,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电视访谈节目上演,并向全市直播。市委书记赵世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彬,市政协主席张万平,市委副书记刘会英到场观摩。

当天的活动采取对德阳解放之初的老党员、三线建设者、农村改革亲历者、德阳建市见证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群体进行电视访谈的形式,通过他们讲述德阳的发展历程,分享奋斗故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老党员:

为德阳浴血奋战

杨子英老人今年已94岁高龄,他在德阳解放后的第三天抵达德阳。

刚解放的德阳,情况十分复杂。在罗江鄢家镇的川主寺驻扎着国民党的一个团,共1000多人。当时,解放军的大部队已经撤走,只留下一个排的兵力。杨子英组织了一支10多人的小分队,趁着国民党军队吃晚饭,把枪架在一旁的机会,在外面喊:“三营的集合啦,四排的集合啦……”不清楚情况的国民党军吓破了胆。就这样,十几个人把1000多个人押送到了罗江县城。

正因如此,后来,在解放初期开展工作中,作为金山区区长的杨子英还遭遇了暗杀。杨子英的长子在节目现场称,父亲曾对他说过,德阳解放不久,还有一部分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新政权虎视眈眈。杨子英在一次下乡时,走在农村小路上,突然有人大喊一声“杨区长”,杨子英回头的瞬间,一颗子弹向他射来。杨子英反应迅速,拔枪还击。见敌人没有追来,才发现子弹穿破了前臂的棉衣,幸好只受了皮外伤。

正是有了像杨子英这样的老一辈共产党员无畏的勇气,才迎来了德阳的全面解放和发展。解放初期,杨子英在罗江的工人农民学生中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后来,这些党员中有不少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建设德阳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线建设者:

振兴工业经济挺起城市脊梁

1958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对于德阳来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从此,这个曾经的川西小县城神奇般地崛起,变成了一座工业城市,到现在着力打造装备智造之都。走进那段历史,你会发现,这离不开三线建设者们的初心。

1958年下半年,刚结束一项重要建设任务的曹子义和同事们,在国家的号召下来到了德阳。那时候的德阳还是一个小县城,曹子义和同事们住的是建在水稻田边的竹坯房,不仅抵御不了寒冷,地面还渗水。

条件艰苦,一些建设者陆续回去。“好多人请假回老家探亲,有些人没再回来。我没有走,我想的是,到这里来就是搞建设的。是新中国成立,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我才学会了机械修理技术,慢慢成长起来。我要是走了,就对不起党的培养,我不仅没走,还把家从东北安到了德阳。”曹子义说。

二重厂建起来后,曹子义还参加了西藏邦达机场的建设。1969年,曹子义听从组织安排,参加了西藏邦达机场的修建,这一去就是10年,中间只回过3次家。曹子义说,从四川去的11个人,最后走得只剩下他一个,修好机场回家时,孩子都不认识他了。但曹子义从来没有后悔过,他只认一个道理,国家需要他,国家机械工业建设需要他。这些年,曹子义带了无数个徒弟,曹子义告诉他们,不管在哪里,不管干什么,都要对得起党的培养。

农村改革见证人:

改革就是为民谋利益

1980年9月,向阳公社大门上“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被一块“向阳乡人民政府”的匾牌替换。当年这冒着巨大风险的一摘一挂,拉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成就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当时的广汉县向阳公社党委书记名叫叶文志。

为什么要摘公社的牌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叶文志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要起好先锋带头的作用,那时候文革已经结束了,经济有了一些发展。但是,向阳公社的情况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经济发展和制度不相符,群众想干事,但制度是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动力,叶文志他们就想要换一种方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叶文志称,摘公社牌子也是有底气的。当时摘公社牌子的想法得到了省委的认可,可以搞试点。

叶文志说,也有顾虑,他们几个人在一个小旅馆里开的会,决定要摘掉公社的牌子。当时定了一个基调:不宣传,不登报,悄悄地干。要是不成功,大不了就回家种地,如果能成功,就能为老百姓谋福利,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叶文志称,最大的勇气来自于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我是党员,是干部,不能只想着自己利益,要一心想在人民身上。挂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叶文志他们不是为自己考虑,更没有想要去当改革先行者,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改变现状,让经济发展,让农民有干劲。叶志文觉得,这就是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

建市亲历者:

齐心协力建设新德阳

1958年、1965年,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德阳,指出德阳要按五十万至一百万人口做规划,建设工业大城市。1983年8月18日国务院发文:“同意设立德阳市。将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成都市的广汉、什邡两县划归德阳市管辖。”德阳正式建市,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变成了现实。德阳第一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国俊是德阳建市的亲历者和创业者。

沈国俊回忆,德阳建市时,省政府给的开办费只有50万元,加上德阳的资金,总共只有250余万元,德阳市就是从这250余万元开始起家创业的。当时的桌椅板凳都是同志们从原来单位搬来的,没有住房,吃住办公都是在原来南街的一个招待所里。

沈国俊称,德阳建市,是一个创业的过程。万事开头难,“首先该怎么干?该从哪里干起?”成为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关注焦点。经过多方收集意见和讨论,市委政府决定先从德阳的规划建设开始。最早的东西干道和现在的西小区住宅楼就是从那个时候规划建设的,也打开了德阳城市建设的开端。

沈国俊印象最深的是,建市之初党员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上至市委政府领导,下至各个局负责人和各界群众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尽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建设新德阳。

抗震救灾英雄和创业者:

万众一心迎难而上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袭击了德阳,一瞬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灾难面前,德阳人民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抢险救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们用生动的实践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5·12”汶川特大地震时,赵刚是绵竹市公安局汉旺分局的一位民警。地震发生那一刻,赵刚和同事们正在龙门山矿区检查安全。突如其来的地震把他们全部都困在了大山深处。他和同事们带着几百名群众徒步走出交通完全中断的龙门山。

赵刚说,当时,他们只是起了一个主心骨的作用,鼓励大家往前走,不要掉下一个。大家一共走了9天8夜,那几天是赵刚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经历。赵刚当时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才能让大家一起活着走出去。赵刚觉得,自己是一名警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警察的职责就是保护群众,党员的职责就是带头。

“5·12”汶川特大地震时,陈建是什邡市红白镇卫生院院长,地震发生后,他和同事们一起不眠不休,连续工作抢救伤员。

陈建回忆,地震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在灾难来临时,人们显现出的万众一心的精神。那时候工作量特别巨大,但每个人都没有说休息,都是不畏艰辛,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不少同事家里有遇难者,但他们都依然坚守工作岗位。

那场特大地震,让人们看到了坚强,看到了无畏,看到了面对悲伤、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绵竹“春燕手工作坊”当家人刘春燕在地震中失去了左腿。震后,她开始创业,带领同样在地震中受伤的姐妹们制作手工,用自己的双手赢得社会的尊重。

创业之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送了刘春燕八个字“自强不息,乐观向上!”

刘春燕说,她没有想过会得到国家领导人这么高的评价,有很多像她这样的人也在创业,没有放弃生活。刘春燕觉得,地震带给大家的不仅是一些伤痛,更多的是更加坚定了大家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在刘春燕看来,只要每个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只要艰苦奋斗,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全体起立,在沈国俊同志的带领下,共同重温入党誓词!

这场以“话传统、忆初心,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电视访谈节目给大家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在一个多小时的电视访谈中,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在场观众纷纷表示,听了老同志们的讲述,深受鼓舞,一定会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接过老同志们的接力棒,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德阳高质量发展、打拼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往期看点

如果小伙伴们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右上角

更多精彩即在@德阳全媒体。

觉得好看,请点这↓↓↓fanyingxunshu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