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四届“感动江大”人物候选人 | 徐立章:奔波在田间地头的科研人

2019-09-22 00: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于5月中旬启动了第四届“感动江大”人物评选活动。经各二级党组织积极推荐,共有“感动江大”人物34名(其中个人23名、团队11个)参与评选。根据《江苏大学“感动江大”人物评选办法》及评选通知要求,经组委会对推荐人选逐一进行商讨和无记名投票,并征求学校相关部门就初定候选人在来信来访、违纪违规、师风师德、科研学术诚信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后,最终确定第四届“感动江大”人物候选人15名(其中个人11名、团队4个)。

为宣传报道候选人事迹,学校官方微信将陆续推送第四届“感动江大”人物候选人事迹,“感动江大”人物评选专题网也将同步推出,敬请关注!

徐立章:奔波在田间地头的科研人

20年前的一天,一位清瘦的青年学生出现在我校李耀明老师面前,“李老师,我想跟着您搞农机研究”,来者穿着朴素、言语朴实。出于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也出于谨慎和考验的目的,李耀明给了这位青年人一周的考虑时间。一个星期后,这位年轻人如约而至,再次对李耀明说:“我仔细考虑过了,我是真心想跟着您搞农机研究,我不怕吃苦。”

20年过去了,我校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李耀明教授对此事仍记忆犹新:“许多人因忍受不了在田间地头做实验的辛苦中途放弃了,可徐立章不一样,20年来初心不改,兢兢业业,能力很强,成果也不俗。”李耀明言语中掩饰不住对这位弟子的赞赏。

20年来,徐立章果然没让人失望。在科研路上,他硕果累累: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68篇,授权发明专利28件,研发的“切纵流脱粒分离技术”“仿生不粘筛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中科技领军创新人才、国家油菜体系岗位科学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等。

倾情农机,从科研开始定位人生坐标

1996年,18岁的徐立章顺利考取我校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时,学校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并保送研究生。按照成绩排名,徐立章成了全校仅有的20多名幸运儿中的一名,拿到了保研资格并留校任教。然而,不太富裕的农村家庭,还有尚在求学的妹妹,生活难免拮据,父母眼巴巴地盼望儿子大学毕业后立即就业,帮补家里。

从小在农村长大,亲历过水田插秧、镰刀收割、人工捶打、脱粒清扬等艰辛的农作物收割过程,仅一亩地就需要2-3个人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徐立章深知农民低效劳动的辛苦与不易。“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如何提升农作物收获作业效率作为我追求的目标,希望尽快研发出高效科学的收获农机来回报生我养我的乡村父老。”徐立章早已在心里为自己确定了人生目标——为了农机梦想,继续深造,他相信善良的父母一定能理解他良苦用心的选择。

其实,早在跟随李耀明做科研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时,徐立章就从更高的角度了解到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后导致的种田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彼时机械化收获水平很低,直接制约了油菜、小麦和水稻等主要油粮作物的生产。因此,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徐立章毫不犹豫地把研究方向锁定在农业机械领域,立志研究推广农机化技术,为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徐立章成功说服了父母。使命感驱动下,他对科研的兴趣越发浓厚。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徐立章师从李耀明主要从事收获机械理论与关键技术、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技术装备、收获机械减振降噪技术等领域研究,成功研发出一秒钟可以收获3.7个平方稻谷的高效率稻麦联合收割机,这一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徐立章立志农机研究的信心。从此,徐立章如愿开始追逐他科研报国的农机梦想。

“很荣幸能在江苏大学这所百年老校追求我的梦想,很庆幸在这里遇到了为我开启科研大门的导师李耀明教授,学校的农机专业和学科有着优秀的师资和学术底蕴,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与各位农机前辈和身边的同事一起担负起江大的农机使命,传承江大农机人的精神!”。对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徐立章既欣慰又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醉心科研,田间地头是研究的主战场

“把论文写在产品和大地上”是徐立章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行动指南。多年来祖国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留下了他和团队成员无数的脚印,田里的大地作物也见证了他们的孜孜耕耘和付出。

“农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来自田间地头。”认定这样一条朴素的道理,徐立章每年都要与团队成员一起到田里做实验、找答案。

七月的黑龙江,燥热难耐,徐立章与科研团队一起深入高产农场进行实地试验。一行20多人,从火车到汽车,辗转了数十个小时后才到了离中俄边境不远的目的地。为了不错过中午阳光正好的时段,徐立章主动带头投身到田间试验中,各团队成员即刻在田间忙活开来,直到下午3、4点,饥肠辘辘的肚子才提醒他们颗粒未进。但是,偏远的农场人烟稀少,经过几番联系,才由农场工作人员驱车近3小时送来了馒头。看着眼前来自大学的20多位农机师生,农场工作人员不禁感叹“原来你们做农机研究比我们农民还苦还拼”。每每有人谈及这段经历,徐立章却总觉得没什么,在他看来,这种工作已是常态,也是农机人的本分。

今年6月,徐立章带领科研团队在江苏省盐城大丰农场进行油菜联合收获试验。地里成熟的油菜一片枯黄,农场宽阔的田野里没有一点遮挡物,天空万里无云,有的只是似火的骄阳,炙烤着地里无处可躲的每一位农机人。有位参与试验的学生事后说道“当时要能看见个电线杆都想过去躲躲阴凉。”然而,为了获取各时间段的收获试验数据,徐立章和团队成员坚持在试验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回进行着各种测量和检测,身穿被汗水浸透的衣服,跟在油菜联合收获机后面进行收获作业的“实时跟踪”。从收获机尾部抛出的碎秸秆速度很快,打在身上和脸上不仅十分疼痛,而且颇有危险,徐立章总是顾不上被物料打碎的眼镜和满脸的汗水,却总跟机器很近,为的只是能更真切地观察到筛面的物料黏连堵孔情况,并时常要求机手停下来,从筛面不同位置刮取粘连物料样品,用于后续的组分和特性研究。油菜的适收期十分短暂,为了抢时间,油菜田间试验常常要持续到天黑,蚊虫袭扰不可避免,这时徐立章总能秉承江大农机人的奋斗精神,不畏蚊虫、身先士卒,坚持完成当天的试验任务。

研究生仇解对徐立章的“拼命三郎”科研精神充满敬意,同时又从心底里心疼老师。徐老师不只在燥热泥泞的田间奔波了一天,其实出发前一天,他就身穿工作服亲自在农机大院改造调试机器,当下午卡车来学校装车时,又不顾危险,亲自将收获机安全地通过跳板开上卡车,我们在旁边都为他捏了把汗;第二天早5点,徐老师连续开车3小时从学校前往盐城大丰,来不及喘口气,就带着我们开始田间试验;从田里做完试验回到宾馆后,徐老师又顾不上休息,和我们一起分析当天采集的数据,考虑第二天试验要改进的地方。在他身边,刚开始,大部分人都跟不上他的工作节奏,时间长了,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团队的成员都在卖力工作着。

学生张鹏鹏说,每次测试自己研发的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尤其是割台损失率,徐老师和团队成员都是亲自将泥铲起,用水一点点清洗,留下菜籽并晾干,得到最终的结果,这样的过程总是要重复十几次。在田间做实验的强度比在田间劳作的农户要大得多。

“搞农机研究所处的环境是很恶劣的,农民可以选择在中午最热的时段不下地,而机器收获油菜的试验必须选择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日子。在安徽、湖南等地,本来就不低的温度加上稻田里水汽蒸发,湿热难耐,40℃下工作对我们来说常常碰到,从没听徐老师抱怨一句。”与徐立章在同一课题组的唐忠老师如是说道。

徐立章在同一课题组的马征老师说:“野外、热天、雨天、蚊虫蛇叮咬、苦累脏,这些要素是我们农机人做田间试验的‘标配’,外人看来难以想象,但我们早就习以为常,这方面徐老师是我们的榜样。”

坚守初心 , 奋斗让梦都想开花

科研之路不平坦,一路汗水一路歌。在很多人看来,徐立章是个 “大忙人”,既要做好科研,又要做好教学,还要关注农机行业发展并积极出谋献策。在好友眼里,他待人热忱、做事认真、事业上进,是一位“拼命三郎”;在学生眼里,他性情温和、专心研究、待生如子,是一位好老师。

不管再忙再累,无论形势怎样变化,徐立章心中对农机研究的炽热之火从来都没被浇灭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农业生产相关政策的变化,农机专业逐渐走入低谷,曾经有一些农机科研人员因经费不足,便依靠自身技术优势转向容易创收的相关行业去寻求发展。徐立章从2000年留校任教到硕士到博士,一路跟随导师前行的脚步,步履坚实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行。他认为,坚持农机研究是职责之所系,能够服务农民,推进中国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责任、使命和荣光,也是自己毕生的追求。

李耀明说,“一开始跟我学习的人很多,但一路坚持下来做研究的人很少,徐立章通过努力和执着做到了。”

2003-2005年,徐立章遇到了科研的瓶颈期,潜心研发的梳脱式联合收割机受到了从日本引进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技术冲击。“科研之路多崎岖,要坐得住冷板凳”,徐立章在低迷时这样为自己打气,“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我换条路试试。”反思之后,他开始了油菜联合收割技术研发之路。

与水稻和小麦相比,油菜联合收获的困难在于油菜植株分枝交错缠绕在一起,茎秆含水率高达70%以上,而且油菜的角果成熟度差异非常大,同时完熟的油菜角果非常容易炸荚,形成籽粒损失。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桎梏中寻找出路。徐立章经过多年的室内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提出了先易后难顺序脱粒、揉搓-冲击复合式柔性脱粒新方法,发明了T型配置切纵流双滚筒低损伤脱粒分离装置,解决了脱净率和籽粒破损的矛盾。但田间试验时,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一台新的油菜联合收割机收获一小块面积时,作业性能非常好,但收获2至3亩以后,清选损失成倍增加,清选筛孔中粘了许多脱出物杂余,部分筛孔完全被堵塞,使得机器无法正常作业,严重制约了油菜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和使用。

成功总是垂青于敢于面对困难的人。徐立章苦苦思索,大量翻阅国内外文献,反复试验,经过大量田间试验数据的仔细分析,首次揭示了油菜筛面粘附物的尺度分布和粘附特性,提出了基于仿生非光滑结构的油菜清选增频降阻、减粘脱附新方法,发明了非光滑仿生清选筛,创新性地解决了油菜机械化收获中清选筛孔堵塞严重、清选损失大等瓶颈问题,为油菜联合收割机的产品化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完成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荣誉称号。

他的研究成果2008年起在常发锋陵、江苏沃得、星光农机等国内主要油菜联合收割机企业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油菜机械化收获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了我国传统联合收割机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收获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我国油料安全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保障。

徐立章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收获的联合收割机系列产品综合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切纵流低损伤脱粒和非光滑仿生清选筛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成功的背后,更多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学生胡景熙说,“他从不把生活带到工作中来,在徐老师的世界里只有工作,从周一到周日,每天十个小时以上,所有的时间不是泡在实验室里,就是走在试验田间,为了他心爱的农机梦,感觉他摒弃了一切业余爱好。”

“有段时间,老师因工作太拼累倒住院,我们这些学生心疼他又没有办法,心想正好借此机会让老师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哪知道他人在医院心却在实验室,因医院不让用电脑,住院的几十天,每天用手机写好项目书发给我指导做试验和专利申报工作,从早8点到晚11点都没歇着,连医生都拿他没办法。”博士生柴晓玉含泪为我们讲述着她眼里的徐老师。

“徐老师是一个特别自律、特别能吃苦抗压的人。其实,他家里压力蛮大的,一段时间家里老人身体不好,他因为工作太拼一度也住院,就是在这么大的压力下,他也没有减缓工作的步伐。”学院党委书记施爱平非常心疼爱护他这个部下,徐立章怕麻烦别人对家里情况从不声张,施爱平只好默默地尽自己的能力关心着他。

对于家庭,徐立章有深深的歉疚,多少个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他放弃了,又有多少次夜里回到家里只能看看孩子熟睡的脸颊,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抽出时间陪儿子去一趟上海海底世界”。徐立章说这可能是自己最大的遗憾,感到自己为家庭没有尽到责任。

20年来,徐立章在他热爱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上,利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科研教学相融相长,锐意进取,执著创新,解决了许多现代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积极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他不断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农机化事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时至今日,尽管徐立章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业内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徐立章早已把目光瞄向更高的平台,与美国知名高校UIUC和比利时KU Leven进行深度合作,他将自己放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审核|王玉忠

统筹|杨雨

编辑|杨慧敏

文字|薛萍 程宸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