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缅怀 | 14年前,那位蹬三轮绕地球18圈的老人走了……

2019-09-23 06: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最小的善行

胜过最大的善念

十四年了,

那个蹬三轮的天津老人

从没被忘记!

十四年前的今天,一位叫白方礼的天津老人离开了。

他从未受过教育,却懂得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他74岁开始蹬三轮车资助贫困生,一蹬就是小20年;他每餐一个馒头、一碗白水,极尽艰苦,却将35万元的善款全部捐给了学生,圆了300多个孩子的上学梦……一个冬天,他向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捐不了了,这是我最后一笔钱……”

2005年9月23日

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

我们却在心中

永远地记住了这位老人

白方礼

三轮车蹬出一条汗水之路

生于1913年的白方礼家境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没有念过书。1944年,逃难到天津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载人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

解放后,他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不识字的他就这样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了大学生。

白方礼的大侄子白国然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他家里很穷,到天津上大学后,自家负担本就很重的白方礼承担了白国然上大学的所有费用。每到星期天,白国然都要到伯伯白方礼家吃饭。

侄子来了,白方礼就去买一点肉,肉太少,白方礼全家都不许吃,就给白国然一个人吃。如果白国然没吃完,老人就把肉从锅里捞起来,挂在井里,等下次白国然来的时候再给他吃。白国然每次回校,白方礼都亲自蹬三轮车送他回去。白方礼说,这不是一味让侄子风光,而是通过这件事,在子女面前树立尊重知识的观念。

捐出几十年的“养老钱”

1987年74岁的白方礼准备告别三轮车,然而一次偶遇让他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白方礼唯一的儿子白国富,至今还清楚记得,是什么让父亲支教“上了瘾”。上世纪80年代,老爷子74岁的时候,回了一趟河北白贾村老家。如今的白方礼小学正是当年的村小学——白贾村小学, 老爷子留意到村小学的学生数量不多,但田间玩耍的小学适龄儿童却异常多,这才明白,村里的孩子们因为穷上不起学,教育办不起来。

那时候,骑了大半辈子三轮车的白方礼,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他倔强的性格却丝毫未变,因为自己从小未受过教育,人生吃尽了奔波之苦,所以他脑海中反复浮现出一个念头,不能让这些孩子因为穷耽误了受教育的机会。

没过多久,白方礼召开家庭会议,他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宣布了一件事: “我要把在老家的几间老屋卖了,再加上一些自己积存的养老钱,一并捐给白贾村小学办教育。 ” 那一次,白方礼一次捐了近3000元,家里人的反对也无济于事。

就这样,白方礼将这笔他存了几十年的“养老钱”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并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的人为了表示谢意,制作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方礼家。

为孩子们攒学费,重新蹬上三轮车

白方礼知道那些钱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又重新蹬上了三轮车,默默地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孩子们积攒学费。

他用蹬三轮车赚的钱,每月捐赠给一些贫困学生:给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贫困生定期送去生活费;他承诺每月要给红光中学藏族班的学生提供每人30元的生活补助;他承诺,每月捐助1000元给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基金会,用于对基金会选出的40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老爷子后来每次捐款,家里人根本都不知道,他自己也从不记账。”儿子白国富虽然是白方礼唯一的儿子,但对老爷子的金钱用度全然不知,“他捐款后来也从不和家里说,直到老爷子离世,很多学校师生前来祭奠他,我们才略有了解。”

“我这样活着,特别自在”

白方礼老人说:“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你们只要好好学习,朝好的方向走,就不要为钱发愁,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惦记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啊,我只能拼了命的挣钱。我天天出车,24小时待客,一天总还能挣回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为了能更多地帮助孩子们,白方礼对自己的节俭近乎苛刻,每一个见过白方礼的人,都会心酸。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都很不配套,衣衫鞋帽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捡来的。每天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馋得厉害了,就在晚上睡觉时往嘴里放一星肉,含着,解馋。

因为太拼,总是会出现各种状况:在酷暑天气也不休息,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在大雪满地的路上,摔到了沟里;高烧到39度时,一边吞着退烧药,一边蹬车。

老人的女儿这样说:“我在街头看见他蹬车。看着那身影,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就是心疼他,日晒雨淋的,别人看着还以为是无儿无女的孤老头……可他说,‘你甭管,别惦记我,我挺好的。我这样活着,特别自在。’”

“光荣又无奈”的父亲

在儿子和儿媳妇眼中,父亲白方礼让家里“光荣又无奈”。老爷子在家里做了一杆吃饭的秤量米,包饺子从来不让儿媳妇上手怕馅儿放太多,一辈子唯一一次给孙子压岁钱是100元。

他在家里一言九鼎,日子过得极细,在外捐资助学却“花钱如流水”,从未记账……

“老爷子在外捐资助学花钱如流水,回家吃口米却用秤来量。”白方礼的儿媳妇许秀芹回忆起家里这位“倔老头”,让记者感到当初她没少和老爷子“置气”,“他吃饭时用秤量米,是从小养成的习惯,秤是自己做的。”

不仅“紧”自己,全家都得“挨饿”

白方礼从年轻时就在家说话一言九鼎,当家做主。即使后来儿子娶了媳妇,有了孙子,一家五口人住在共30平方米的两间旧屋内,他还秉承着极为节俭的习惯,全家一起用秤量米吃饭。

一年四季,家里的三餐基本就是馒头、稀饭、咸菜。 “曾经肉在我家属于稀罕物,过年几乎不包饺子。”许秀芹想想当初的日子过得挺无奈,“偶尔包饺子,老爷子也只让我擀面皮,从来不让我包馅儿,他一定要亲自上手包馅儿。原因是怕我肉馅儿放得太多,饺子最后包起来不够。”

“每天这样的日子,能吃饱吗?”

“哎,家里人都特别的瘦。实在饿了,就吃几块孩子的饼干,垫垫肚子。”

与记者的问答中,儿媳妇许秀芹一直苦笑: “老爷子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先有国才有家。 所以,他宁可紧着家里,也要为社会付出。 ”

卖老屋、申贷款办“支教公司”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方礼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决定成立一个支教公司。第二天老人和儿女们便商量着把两间老屋卖了,然后再贷款办“白方礼支教公司”。

一间8平方米的铁皮亭,一张木板床,一件棉大衣。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方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他对受雇的员工说:“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白天,老爷子雇了两名员工看店,自己继续围着天津站蹬三轮车为贫困学子们挣钱。到了晚上,老爷子亲自看店,睡在一张破旧的木板床上。夏日炎炎,蚊虫叮咬,他的身上被挠出大片的血红疙瘩。冬日严寒,铁皮亭内也没有取暖设备,他就盖着军大衣睡觉。

月入万元,却如同“流浪汉”

这期间,老人始终没有放弃蹬三轮车,甚至还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 老人认为,蹬一天三轮车赚到的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的一天的饭钱。

儿媳妇许秀芹那时候给老爷子送饭,邻里会开玩笑:“又去给万元户送饭啦。”当时,开了“白方礼支教公司”的老爷子,经营好的时候每月收入过万,却依然身着破烂的衣服,脚上的袜子永远不是一对,看起来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我挣的每一分钱,都要捐给贫困学子,让他们成才。” 白方礼这个“老板”当的,就是这样与众不同。

“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2001年,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于是就在车站给人看车,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时,老人第一次说了打退堂鼓的话“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2003年冬的一天,暴雪降临,酷寒难抵。

白方礼蹬着三轮车“老伙计”,迎风戴雪,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传达室门口。此时他已90岁。

传达室的工作人员赶紧通知当时在学校德育处工作的徐启明,徐启明将老爷子迎进了办公室。当时,老爷子脸颊和双手被冻得通红,头顶、身上全是结了晶的雪花,看了让人一阵心酸。

进屋后,老爷子随即将手伸进棉衣内,掏出一卷有零头的钱,颤颤巍巍地递到徐启明面前。“大概是三百四五十元的样子。”徐启明回忆道。 然后,老爷子看着这卷钱说: “我现在身体不行了,有病在身,但我还惦记着贫困的孩子们,这些钱是捐给他们的。 ”

捐了钱后,老爷子片刻未留,出门蹬着自己的“老伙计”,消失在风雪中……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父亲捐出的最后一笔钱。”白国富回忆,“老爷子的‘白方礼支教公司’后来办不了了。 90岁高龄的他,那时候也蹬不动三轮车了,为了继续给贫困生捐资助学,他硬是在天津站周边给人看了几个月的车,攒下了最后给耀华中学的那笔钱。 ”

一生助学梦

“老爷子唯一一次给孙子压岁钱,是100元。他在家里给我婆婆生活费即使是几十元,都要细致记账。”许秀芹认为,公公的价值观是真正的“舍小家为大家”,“在捐资助学上面,他从来不犹豫。”

后来,重病在身的白方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然而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 老人曾说:“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能力有限,如果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上不起学的孩子。”

徐启明曾和白方礼深入聊过,老爷子向他诉说自己年轻时,在旧社会如何受尽白眼与劳苦,而到了新社会,蹬三轮却蹬出了价值与尊重。 他未受过教育,就偏爱好学习的孩子,他一辈子捐资助学,却未给自己的后人留下过什么钱财。

他留给儿子白国富最有价值的两件遗物,也是老爷子生前的最爱—— 一件深蓝色的上衣与一条绶带,上面挂满全国各个学校的校徽,以及老爷子捐资助学获得的荣誉。

老爷子离世前几个月,躺在床上行动困难,曾受过老爷子捐助的学生们来看他,他还颤颤巍巍地给他们讲前一晚自己做的梦:“我身体好了,又能蹬三轮车了,又可以给孩子们捐资助学了。后来,我还挣了更多的钱,在天津站附近盖起了一个大戏园子,每天来那里的人络绎不绝,挣的钱越来越多,我把钱全捐了出去,贫困的学生们再也不愁上不起学了……”

“您捐助了多少学生您还记得吗?”

“不记得。”

“没钱的学生拿了您的钱上学了,然后毕业了,成才了,您高兴吗?”

“高兴,高兴极了。”

“那您现在要是病好了,能动了,还去蹬三轮吗,还挣钱去吗?”

“哎呦,蹬三轮,蹬不了了。完了,蹬不了了。”

“那您好了呢?”

“好了,好了还得蹬。”

92岁的白方礼,在离世前几个月,留下了生前最后一段采访对话。 采访时的他眼神迷离,但言谈之间却透着真挚与执着。

感动天津、感动中国

2005年9月23日早晨,白方礼老人因病在天津去世,享年92岁(虚岁为93岁)。他留给儿孙的只有三件遗物:三轮车、收音机和小黄莺,而他的个人存款,只有零。

老人的遗体存放在天津第三医院,当亲属的车队离医院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自发前来为老人送行的人群已经挤满了马路。遗体被抬出时,拥挤的人群几乎失控,不少市民拥向灵车,有些人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大树上、汽车上去看老人最后一眼,一些市民在灵车前放声痛哭。

因为人太多,灵车用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才缓缓离去。一位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他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从没见过一个普通百姓的出殡聚集了这么多人,其中绝大多数都与老人素昧平生。

按照正常的行驶路线,老人的灵车应该直接上外环线前往殡仪馆。可是,灵车却在市内绕了一个大圈,从医院出发,调头“回家”,经过老人的家门后,再沿中环线绕了大半圈,才上京津公路。

这种绕远的走法是民政局殡葬处的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安排的,让灵车在市里绕一绕,先让老人看一看自己的家,老人为了助学,常年在外奔波,在家的时候很少。让灵车多在市里走一走,是为了让老人家多“看一看”自己骑着三轮走过的大街小巷。

唯一没有颁奖词的表彰

白方礼老人捐资助学近20年,从未记账。老人离世后,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白方礼 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 ,资助了超过300个孩子上学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 的奔波劳累。

在2012年2月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白方礼老人获2011年度“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说,在过去的岁月当中,像白方礼老人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白方礼这样的故事还在延续,而这样的好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感动中国》走过10年的时候,请接受我们的特别敬意——白方礼们。这也成为“感动中国”10年的历史中唯一没有颁奖词的表彰。

▲感动中国2011 白方礼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大爱无言,

拳拳之心终得见。

白方礼老人

14年来

我们始终怀念您!

编辑 | 马媛

综合 | 津云 央视新闻 天津日报 人民网 中国文明网 天津广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