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先行示范区 |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光明科学城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2019-09-23 07: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9月19日,光明区建区一周年,光明科学城拆迁安置房项目等31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达450亿元。这是继6月27日光明科学城配套区投资107亿的4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之后,光明科学城建设中落下了又一浓重笔触。

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报告提出,要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光明科学城地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节点,是国家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南部核心引擎。深圳以光明科学城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大湾区建设,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光明科学城,正在深圳西北部加速崛起。

动工建设六大科学装置中的两大装置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光明区坚持土整先行、配套先行、环境先行,从一开始就进行系统谋划和细致布局。今年1月,光明科学城已正式开工建设。

目前,光明科学城启动区仅用22天就完成了1.82平方公里土地整备工作;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仅用25天就完成了楼村片区2.9平方公里土地整备100%签约;大科学核心区光明城站周边区域,公明大科学装置核心区5平方公里和凤凰城光明城站周边区域2平方公里土地整备工作也正在全力开展。截至8月底,公明大科学装置核心区近3平方公里土地已具备入库条件。

迄今,光明科学城已经正式动工建设6个大科学装置中的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材料基因组、空间引力波探测、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精准医学影像等大科学装置,明确落户光明科学城。

创新资源在光明科学城片区加速集聚,深圳湾实验室已明确落户,成功筹建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托马斯·林达尔诺奖科学家实验室落地中大七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栋建筑主体已封顶,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加快筹建。

光明城市面貌正发生蝶变,赣深高铁(光明段)已动工开建,外环高速光明段建设已完成约70%,光明城站设计概念方案出炉,科学大道等4条区内主要道路投入建设,新建公园32个,46个城中村治理被评为优秀项目,完成14条黑臭水体、50个小微黑臭水体整治。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光明区积极落实深圳市重点地区总设计师制试点探索,以“智库+总设计师”试点创新助推光明科学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依托由国务院参事、各相关领域权威院士构成的总设计师团队,由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本地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各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团队,为光明重点片区高质量规划、开发、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搭建顶级智库团队。

今年4月初,光明区政府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袂举办“光明科学城高端智库咨询会”。同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规划纲要》,深圳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以“蓝绿为底、组团镶嵌、乐居宜业”为原则,建设一座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

建设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以“科学+城市+产业”为发展规划,以“一心两区、绿环萦绕”为空间格局。“一心两区”即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和装置集聚区、产业转化区,“绿环萦绕”即蓝绿活力环。

其中,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作为科学城综合服务中心,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定位深圳北部集商业、文化、游憩、休闲配套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装置集聚区包括“一主两副”三个科学集群。“一主”即大科学装置集群,“两副”即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其中,大科学装置集群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科教融合集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布局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科学城输送创新人才;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布局产业创新条件平台、共享实验室、产业转化加速平台等,促进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融通发展。产业转化区即光明凤凰城,规划面积14.89平方公里,定位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

采访中记者获悉,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目前正开展国际咨询,面向全球征集最具创意、最能体现光明科学城特色,最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具有实操性的空间设计方案,支撑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科学之都、湾区之芯、绿色之城”总体目标转化为现实。

登高望远,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正在光明大地上加速崛起,并有望打造成为世界级大型开放创新网络枢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支撑、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延伸阅读

着力打造城市文明典范

——三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文明程度,铸就城市高度。

城市文明典范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着力打造城市文明典范,要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城市精神体系铸就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品格,也镌刻了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着力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深圳要让“精气神”发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为显著的作用。要持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实施“里子工程”,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与市民文明素质,确保实现“六连冠”;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深圳精神”,继续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提炼新时代深圳特区精神,使其转化为市民的奋斗动力和自觉行动;大力弘扬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涵养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让深圳的城市精神和人文精神擦亮城市文明底色,凝聚起广泛认同和磅礴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充裕,城市公共服务也不仅仅是各项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各项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深圳要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标准、规格要高。既要对标世界一流,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也要推动国家级博物馆分馆、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积极申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覆盖面、影响力要广。对内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文化服务;对外要提升文博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向世界讲好深圳故事、中国故事。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长久、可持续。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让城市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让文化浸润市民生活、滋养城市文明,以此提升全体市民的文化素养,催动城市的文化活力竞相迸发。

以产业为支撑,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深圳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创意上动脑筋,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创新创意全球品牌;在撬动人才及资源上下巧劲,深化国有文化集团改革,用好香港、澳门会展资源和行业优势;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出奇招,丰富中外文化交流内容,有序推动国际邮轮港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圳要抓住时代机遇,进一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促进文化与旅游、互联网、金融、体育、时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成新的产业形态叠加、裂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以载道,文以兴城。着力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深圳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记者:王奋强、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