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明日最高气温30℃!秋分至,应该如何养生?唐山人赶快get!

2019-09-23 19: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今日秋分

从今天起日照时间越来越短

小伙伴儿们一定要珍惜

这越来越短的白天呀

想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

就跟着小布来看看具体情况吧~

▼▼▼

今日天气详情

今日天气:今天市区最高气温30℃,最低温度13℃。温差17度,小布提醒大家要注意增减衣物。

▼▼▼

未来7天唐山天气

未来7天天气: 从天气预报来看,未来一周最高气温普遍维持在29℃左右,夜间温度在13℃~15℃。小布在这里提醒大家未来7天的傍晚时分都非常凉快,怕凉的伙伴们可以带上外套以备不时之需~

一转眼都到秋分了

秋分该如何养生呢

一起随小布来看

↓↓↓

秋分如何养生

一、解体渴 补气津

秋分时节,人体阳气由夏季的向外宣发转为向内收敛,出现阳气减弱、阴气增强的趋势,此时养生要尤其注重平补,即平衡身体的阴阳变化,平补气津。

常补水,多喝粥。喝水是对抗秋燥最简单的方式,另外,多吃些清润、温润的养生粥,在补水的同时,还起到滋阴生津的效果。

秋木耳,益气生津。 一些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板栗等都很适合秋分时节食用。 而当季食材秋木耳,味甘性平,有益气生津的功效,是不容错过的美味。

二、饮食温润 多食酸味

秋分的“燥”是凉燥,“燥令伤肺”,可适当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白萝卜、胡萝卜等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

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日宜收不宜散,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

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唇干燥、干咳、皮肤干裂等燥症。 饮食要清淡,适当进食一些脂肪。 根据个人体质可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秋梨、柿子等,以滋阴润肺、养阴生津。

三、“三个”地方不能冻

1. 头:

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受凉后会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2.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3. 脚: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四、秋分后小心六大疾病

1. 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 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3. 肠胃疾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秋分以后,天气变冷,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4. 心血管病

早晚温差越来越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秋分之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 过敏鼻炎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6. 抑郁烦躁

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很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

秋分吃什么

1

柑橘

秋季是吃橘子的大好季节,这时的橘子不仅新鲜、可口、有营养,而且食用可以抵御秋季干燥的气候。

2

秋梨

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症状,生吃就好。

如果想要起到滋阴润肺、润喉祛痰的功效,熟吃更佳。

3

石榴

颗粒饱满的石榴口感酸甜,性温,具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

津液不足、咽干的人,可以把石榴作为食疗佳品。

4

柿子

柿子性寒,味甘、涩,鲜柿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仅次于柑橘,而高于梨和苹果。 柿蒂可治呃逆、嗳气等症; 柿饼炙炭可治便血; 柿霜可治喉痛、咳嗽、口疮等症。

5

萝卜

萝卜性凉,味辛、甘,有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和清热解毒之效。

每日临睡前,吃点鲜萝卜,可增强心脏功能。

6

苹果

果性平、味甘,是健脾开胃的良品。

粗纤维含量高的苹果含有苹果酸和鞣酸等,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