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艺术语言”与世界对话 ——陶艺家谈本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作品展

2019-09-23 23: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9月20日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陶艺作品展在景德镇隆重开幕

274件新时代陶艺作品精彩亮相

用“艺术语言”述说了

当代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此次陶艺作品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

陶艺家们畅谈参与本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陶艺作品展的感受吧!

白明:

陶瓷艺术有着非常辉煌的未来

著名陶艺家、清华美院教授、中国美协陶艺委主任白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予了本次展览高度评价,他告诉记者,此次全国美展给中国陶瓷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可喜的未来性期待,那就是陶瓷艺术不仅有了不起的传统与过去,更有非常辉煌的未来……

“此次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在景德镇举办,大家特别关注,而且在全国的陶瓷产区引起了更大关注和反响。”

白明告诉记者,此次陶艺作品展共遴选了274件入选作品,有30件进京展览的作品,还有8件获奖提名作品。白明说,这样一个重要的展览体现了近五年全国陶瓷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和客观的现状,让大家切实看到了五年来的陶瓷艺术的巨大的发展和陶瓷艺术创作的丰富成果。

展品的内容和品质决定着整个展览的广度和深度,而本次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绝不会让任何关注他的人失望。

“通过展览,可以看到整个陶瓷艺术里面方方面面的艺术风格、流派、材料烧成工艺,同时,还能感受到艺术家们从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受到的一些启发,了解年轻艺术家对时代的一种认知,所以整个展览涵盖了全部我们所能想象的甚至我们专家都不能想到的一些新的技术,一些新的表达。”

白明介绍,这批展品里面还包含了主题性创作,里面有传统中技法的延续,如白瓷、彩瓷以及黑陶的新的创作手法,还有容器的革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30件进京展览的作品及其中8件获奖提品作品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白明也用“整个中国陶瓷艺术发展最核心的代表作品”来评价这批展品。

“8件作品里面有涉及民间艺术的,有设计传统黑陶、白瓷的,还有涉及前卫艺术、官窑艺术的,更有在传统的艺术里面有巨大拓展的。这8件作品从我们评选的艺术家的观点和要求来说,达到了甚至超越了预期想要的效果。”

白明告诉记者,很多国内外的艺术家这几天看到这些展品的相关信息和报道,他们都没想到中国会在这五年之中,诞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出人意料,甚至让人感觉是无法用陶瓷语言可以涵盖的新的艺术作品。

白明表示,整个展览最激动人心的现象,就是参展的一百五六十位艺术家年龄都非常年轻,大多都是在三十岁左右,他说,年轻的艺术家,代表的是艺术发展真正的未来。

黄胜:

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迎来机遇

9月21日,本报记者对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展初评评委、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副院长黄胜进行了专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胜表示,作为全国性大型艺术活动的中国美展陶艺展放在景德镇举行意义非凡,将对景德镇起到推动作用,影响着这座城市陶瓷文化新的发展。

“景德镇在陶瓷文化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让人引以自豪的世界‘瓷都’,它在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陶瓷行业,景德镇都起着引领作用。”

黄胜告诉记者,近些年景德镇城市面貌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型陶瓷文化产业的打造,都非常有吸引力和活力。这让他感受到在新的时代,陶瓷发展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景德镇在其中的作用也越发突显。因此,第十三届中国美展陶艺展作为全国性的大型艺术活动放在景德镇举行,能够对景德镇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影响着这座城市陶瓷文化新的发展。

此次全国美展陶艺展,从2499 件报名作品中初评出443件作品进行复评,最终评选出入选作品274件,其中进京作品30件含获奖提名作品8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入选的274件作品中,有不少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的创作。在谈到学校师生这一亮眼的表现时,身为一名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并且在陶瓷艺术领域耕耘30多年的黄胜感到非常欣喜,他说:

“我觉得景德镇陶瓷艺术正在蓬勃发展,后继有人。在景德镇这个陶瓷文化历史深厚的城市,大家把新的活力注入,能够为整个中国陶瓷的艺术和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国家如今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景德镇的陶瓷能够以这样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就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和精神的指向。”

对景德镇陶瓷艺术今后的发展,黄胜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黄胜认为,陶瓷艺术的发展,还是要把传统继承好,同时又要面向世界。要站在一个新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的文化艺术,既要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又要继承好拥有千年文明的文化传统,真正做到艺术来源于我们自己心声,来源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诉求。

刘乐君:

艺术创作是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

刘乐君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副教授,在校从事传统陶瓷的教学,如古彩、粉彩、陶瓷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考察、产品装饰设计。刘乐君这次参加美展的作品《流金的果壳》最早的雏形是在美国完成的,这件作品里面采用乳白色的釉,高温1310度烧成,作品造型的状态是内面施釉,背面没施釉,她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是将景德镇的工艺与美国的工艺相结合,赋予作品更深层的内涵。背面低温色料的尝试来源于刘乐君在学校上古彩粉彩的课程,古彩的颜料用在背面,有翡翠、孔雀蓝等颜色,在背面施釉大概尝试了十几件作品,最好的共有4件,这次美展展出了2件。

接下来刘乐君将作品反扣过来用支架支撑,第二次采用770度烧成,用喷色的技法,而不是直接绘画。在果壳的平面边缘用新彩的黄绿色装饰,细线用勾线的方式,器皿内部用金色着色,进行第三次几百度的温度烧成。最后采用磨具,做了六百多个磨具,梯形的小刺,不是尖锐的刺,这样不易扎手。烧成之后,用了好几种色彩,有红、蓝、白。最后用胶水粘住器皿背面,刘乐君说这个过程很艰难,瓷质的材料很容易滑落。在采访中,刘乐君告诉记者,之所以作品取名叫《流金的果壳》,她认为果像人,壳像人的外衣。作品表面用刺就好比人对外界本能的反映,对陌生环境、陌生人防备的状态,但人内心是柔和的、安静的。人的内心和外表并不是一致的,她将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刘乐君告诉记者,这件作品有起伏和波澜,也反映人内心复杂的状态,作品突出的部分刘乐君比作心中的小火山,这个火山可能是休眠的状态,也可能是爆发的状态。这组作品她主要想表达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刘乐君每年参加很多展览、评选,除了教学,她很多精力都用于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感染同学们。

朱希睿:

从传统里面延展出创新的思想

朱希睿,现在景德镇学院就职,2008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毕业,同年在景德镇学院就职至今, 2018年景德镇学院派朱希睿到韩国攻读现代陶艺的博士学位,在韩国进一步深造。《遥远的信笺》是组系列作品,2018年下半年朱希睿来到韩国攻读现代陶艺的博士,作品是在韩国完成的。作品采用了柴烧的方式,作品由一个非常粗糙不规则的造型以及由上面延伸下来的一个极致纸片样的造型,想表达从蛮荒粗糙的肌理感与精致的文明的对比。在作品上作者还刻了中国古代的文字,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象征。从远古而来的一封信件,传递的信息也是作者现在陶艺创作的想法和理念。

在采访中,朱希睿说,艺术家应该去传承一些优秀的传统的理念和技法,更应该从传统里面延展出创新的思想。朱希睿是2018年底开始创作这组作品,大概有10件左右,烧制过程中有破损的情况,拿来参展的2件作品是比较完整的。朱希睿创作这组作品之前,还做过其他的陶艺和陶瓷书法以及陶瓷绘画,她创作的理念就是想把陶瓷和书法进行结合。早期就是在瓷板上书写书法,后来在读研过程中创作陶艺,像竹简的方式形成陶艺在上面写书法的文字,做成非常薄的纸的形状,当然也是用陶艺来表达。朱希睿经常思考如何把陶瓷和书法、陶瓷和文字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到韩国学习后,对她的创作有思想上的冲击,她以前更注重细腻的技法表达,后来更注重思想的表达。她认为技法是传达思想的辅助手段,思想是更深层的作品内涵。

朱希睿告诉记者,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在烧成的时候会有破损,但制作的过程中会破损的更多。在那片薄得像纸的瓷片上要非常小心和谨慎对待,打磨的时候尽量打磨得薄,纸张页片翻转的姿态和形态要求非常高。朱希睿尝试用景德镇的泥和韩国的泥土进行创作,她觉得景德镇的泥土会更细腻绵软一点,而韩国的泥土更粗糙,但造型感会更强。朱希睿在两个国家进行创作对她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体验,她可以感受不同的泥给创作带来的不同美感。她在韩国学习的感触是现代陶艺创作对泥性的不断的尝试是个探索的过程和有趣的过程。以前的观念是陶瓷烧一次或两次,所谓釉下烧成和釉上烧成两个烧成方式,现在她觉得一件作品用柴烧烧后,还可以用熏烧的方式或其他烧成方式,这样打破了传统的烧成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体验。

文章作者:余辉 张伊 万荻芳

责任编辑:巩丽萍

审 核:余珺

监 制:董军发 黄胜

喜欢请点击好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