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70年 |“小人物 大中国”述评②:改变的命运

2019-09-25 21: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这个时间节点,命运,是最让人感慨的词汇。

个体命运与国运同频共振,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人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时代的光亮,打在每个人的身上。

被创业改变的命运,是民与国的相互成就

几年前,陈俊宇还是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有感于大学生找实习不易和企业找实习生信息不畅,他和同学在微博上线了产品“实习僧”。本科毕业的十字路口,向左走“保研”,向右走创业,陈俊宇选择后者。“西南交大少了一位研究生,中国大学生多了一个成功创业者”,《福布斯》的点评充满诗意。

陈俊宇的公司经过多轮融资后估值已经上亿。 到2018年,通过“实习僧”平台,全国有七八十万大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有逾十万海外高校留学生找到了心仪的公司和岗位。

巴菲特告诉大家,机会都来自身边熟悉的事物。目前,中国每年新增数百万大学生毕业、求职。正是看中了这片“蓝海”,陈俊宇扮演起大学生求职路上的“送水人”。

90后陈俊宇,登上了2019福布斯亚洲版发布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他改变了自我命运,也改变了同龄人求职的方式。

这一轮双创大潮,被观察者称为新中国第四次创业潮。一批出色的中国企业从中脱颖,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一代代人创造了书写命运的机会,他们的成功和反哺,又为社会提供新的机遇。

被知识改变的命运,喷涌出社会的动能

时代的光亮,同样打在改革开放初万千学子的身上。1977年的中国,百废待兴。停止多年的高考在这一年冬天恢复。当时报名参考的青年多达1000余万人,最后有570余万人参加考试,27.3万人得到录取。

从这一刻起,高考改变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命运。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还原了当年决策过程的一些细节: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面对查全性、苏步青等专家、学者的呼吁,邓小平问时任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的高考招生改革,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答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1977、1978、1979年共有1600多万人参加高考,90余万人跨进了高校的大门。

龙门陡开,江鲫飞跃。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一旦喷涌,涌现出无数龙虎之士。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

日后创立步步高集团的段永平,成功投资腾讯、百度的IDG熊晓鸽,万通地产董事冯仑,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等,都在1977年冬走进了大学校门。

次年,马蔚华考入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十多年后他出任招商银行总行行长;青年老师段永基考上北京航空学院的研究生,6年后创办四通公司,后来成为北京中关村的风云人物。这一年的大学生名单里还有一长串的名字:张艺谋、易中天、刘震云、顾长卫、罗中立……

恢复高考,改变群体命运的同时,也为日后中国的腾飞,储存了巨大的能量。

改变的铁饭碗,开创新中国历史机遇

时代的光亮,还打在“九二”一代的身上。

1992年新一轮改革大潮开启,15万体制内官员和知识分子扔掉铁饭碗“下海”。34岁的许家印辞了工作,怀揣一份简历,南下深圳寻梦;48岁的任正非冲着六七十位员工大喊:华为要超过四通;28岁的马云借了3万块钱,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个体身上的羁绊和束缚一旦解放,转身便是一个新世界。转眼27年已过去,当初从1992年改革春风中走出的企业家,很多已经成为业界翘楚,统领着房地产、金融、汽车、家电等诸多行业。

从副局级位子上下海经商的陈东升,一手缔造了泰康保险这个庞大的金融帝国,给那一年走出的企业家取了个名字,叫“九二派”。

陈东升(左)与俞敏洪(右)

国运兴衰,个人浮沉,从未像1992年一样,捆绑得如此紧密。

当年抵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目睹这一巨变后感慨:“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光亮,照亮了无数个人和企业家前行的方向,那一年开创出的历史机遇,让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有了巨大转变。

让逐梦者前行,无数的命运仍在继续改变

时代的光亮,也打在贫困地区的学子身上。

全国248所贫困地区中学的直播班,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的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度过高中三年。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寒门学子考上了清北,还有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有的学校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在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禄劝,禄劝一中把2018年直播班里考上清北的两个学生的名字,当作激励印在了校门口的巨大招牌上。县教育局长言语铿锵,“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县,投资教育,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最好的办法”。

一块直播屏幕,让家长和学子们仿佛从暗井里看到了改变命运的那束光。它带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的,远不止课本知识,还关乎视野、目标与希望。

2019年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到成都七中直播课,“这个事非常好!”

在同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四川凉山州甘洛县,玉田镇觉铁村村民阿木尔都,妻子患病、孩子幼小,曾经一家人只能苦守三四亩薄地度日。他通过在村里搞运输,随后又学习刷墙技术顺利脱贫。去年阿木尔都被评为“四川脱贫榜样”。他有一个小目标,未来要做一名包工头,带领更多贫困乡亲脱贫致富。

无数个“阿木尔都”的脱贫故事,都是命运交响曲的动人乐章。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正在书写伟大故事。新中国70年7亿多人脱贫的壮举,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前无古人,甚至后无来者。

当下的中国,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这是一个亿万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也照亮着所有人前行的路。

红星新闻评论员 | 文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