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个展中的李小可吴绶镐,色彩里的陈钧德与卡兰

陆林汉,钱雪儿,李梅
2019-09-30 09:0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李可染之子、知名画家李小可的个展“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近日在上海对外展出,在朵云轩,温州籍知名画家吴绶镐的花卉之作让人耳目清新,厚重中见轻灵。“关于我们——贝家骧师生展”则呈现了油画家贝家骧在油画语言方面的探索与教育传承。

以色彩驰名的知名油画家陈钧德上周辞世,他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画布上,陈钧德的老朋友、画家了庐说:“陈钧德晚年一批油画棒的作品,超越了一般油画家在阳光下所表现的色彩形象。”在黎巴嫩贝鲁特,艺术家休格特·卡兰(Huguette Caland)去世,享年88岁。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上海|艺术家李小可

“水墨家园”落沪,并分享自己的艺术生涯

9月25日上午,展览“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系统地梳理艺术家李小可的水墨艺术创作,共计展出作品逾百幅,其中大部分为近两年新作。展览依照李小可的艺术创作主题,共分为“水墨家园——北京”、“雪域藏迹——西藏”、“山水黄山——黄山”、“师法自然——写生”四个部分,将李小可艺术生涯中所关注的北京、西藏、黄山三大水墨创作主题以及遍访自然的写生作品全面展示。北京、西藏、黄山是李小可先生常年生活与创作的地方,更是他在艺术道路中“企图走得更近……”的精神家园。

李小可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画家李小可是画家李可染的第四子。李小可生活在一个浓厚而高雅的艺术环境之中,曾经生活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更是一个对新中国美术有着特别意义的地方,然而他并没有过早的跟父亲学艺,只是在中央美院附中学习了两年,随后便走入社会底层,迭经磨难。

李小可作品

他遗传了父亲李可染先生的憨厚忠良,在艺术道路上走的是写生的路子,不会取巧,他笔下的风景,哪怕是远在天边,也一定要走到跟前去老老实实写生。 1978年,小可老师从北京内燃机厂的流水线上被借调出来陪父亲李可染南下到黄山等地写生,当时他在黄山自己也画了一批写生作品。“为祖国河山立传”,不仅需要画家走出去,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也需要用自己创作的眼光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通过自己的水墨语言进行再创造。

李小可表示,自己抓住的正是水墨这个主要的艺术语言,“这个语言对我来讲是一个文化的特征,带有一种宿命”。李小可在思考,中国水墨这种具有特殊性的语言方式如何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使其仍发光发热并持续发展下去。

在展览开幕式上,李小可提及自己2岁时,曾与父亲一起来到过上海,并且其父亲李可染的作品也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书藏楼珍藏展”展出,因此这是他与宝龙美术馆的缘分,也是他与上海的缘分。(文/陆林汉)

温州|画家吴绶镐

探索花鸟画工笔与写意的结合

“吴绶镐花鸟画展”这些天在百年文化老字号朵云轩5楼对外展出(上海南京东路),展出吴绶镐画作118件,其中花鸟画作品67件、写生作品15件、创作小稿36件,题材有杜鹃花、木芙蓉、紫藤、荷花、玉兰、牡丹等,体现了吴绶镐先生各个时期的创作心路历程。美术史论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评价其画作:“兼融工笔、写意二者,尤工精丽一路。”

吴绶镐,1945年出生于温州,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曾追随俞致贞先生研习花鸟。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回温工作,师从名家徐堇侯先生,专攻花鸟画。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从事花鸟画创作,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为温州市美协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对于师从徐堇侯先生专攻花鸟画,他说:“我原来喜欢画人物,但在特定年代,人物创作比较敏感,而花鸟画的氛围相对缓和,因此转向花鸟画创作。”徐堇侯先生在教学中最强调的是“画花鸟要有感情投入”。他在晚年让吴绶镐陪他看花,还说“每当看到春风里的桃花时,总感觉到桃花为我而动,冲着我在笑”之类的教诲。吴绶镐至今谨记在心。

吴绶镐在朵云轩

对于工笔与写意的结合,他创作的《寒江双鹭》就是例证,“我认为这是最能表达自己艺术追求的作品,这才是我要的工笔画。我主张,好的工笔画应该是远看是写意,近看是工笔,这也就是外人眼里的工中带写、写中有工的效果。”他说。

吴绶镐花鸟画作品
吴绶镐作品展现场

吴绶镐的花鸟画作品,无论是紫藤、荷花,还是木芙蓉,画面色彩大都以“灰调”为主。虽然如此,但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沉着而鲜艳、明亮又透彻,层次分明,于厚重中见轻灵。可见他对色彩的理解和把握,在多年创作中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对于画作中如何有着清新的色彩而又以不俗气?吴绶镐说:“过去小地方人到上海等大都市,不少人都会穿得红红绿绿,而大都市的市民崇尚‘高级灰’调子的服装,这与人的修养、审美及气质相关。受到这一启发,我在创作中试着吸收西方色调观,注重色彩的装饰性运用,喜用复色(调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画面则以灰调唱主角。如红色,我一定要调入相应的冷色,以收到灰色调的效果。如画玉兰,用冷色可使花瓣洁白无瑕,有玉石质感,从而达到静雅轻灵的画面效果。我认为,工笔画应给人艳而雅、工而逸的视觉享受。”    

开展之前,吴绶镐先生还受邀前往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讲座,将自己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与学子们分享在各个阶段的绘画经验和心得体会,并在现场作画《志在凌霄》图。吴绶镐讲座的主题就是“笔要松,心要恭”,他说他一直记得恩师徐堇侯当年的教诲。

(文/因方)

上海|艺术家贝家骧

 时隔数十年,师生因油画再聚首

贝家骧

9月28日,“关于我们——贝家骧师生展”在上海美博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作为“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展前主题展,贝家骧携同其九名学生代表一起,首次同台以师生展览的形式集体亮相,呈现出了一场个性化与风格化的展览,诠释了油画语言的当代建构,也在个人语言与画面语境中体现出了海派艺术的精神内核。据悉,展览开幕的同时,“艺术上海”美博艺术中心线下空间也将揭牌成立。这是美博艺术中心和“艺术上海”强强联手后,共同打造的又一重磅线下艺术空间。

贝家骧,195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贝家骧移居澳大利亚后,参加澳大利亚全国各种美术展,荣获罗贝尔美术展油画部门金奖、坎贝尔美术展荣获优秀奖,并逐渐成为当地有声望的华人艺术家。二十多年世界艺术营养的浸润,让他的作品除了技巧愈加娴熟以外,更多了精神层面的考量、画外的哲学思想和画中的禅意。

贝家骧油画作品

贝家骧近来的作品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奔马”系列,二是“老上海”系列,三是“女性”系列。但不论他要表现的题材彼此间有多么的不同,在具体的表现手段上又有着怎样的差异,这些作品所呈现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精神特质却是一致的。贝家骧在当代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中,以其中国传统的人文理想和独特的艺术风貌而令人耳目一新,成为新时期海派油画创作群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而对于此次时隔三十多年的师生同展,贝家骧说道:“数十年过去了,再次与他们聚在一起,看到每个人不同的面貌和不一样的艺术风格,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不想在教学时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的。”(文/李梅)

上海|油画家陈钧德

超越了一般油画家的色彩形象

以色彩驰名的知名油画家陈钧德的追思会于9月28日在上海举行,陈钧德9月24日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享年83岁。

陈钧德的老朋友、画家了庐说:“陈钧德晚年一批油画棒的作品,超越了一般油画家在阳光下所表现的色彩形象。他的那些作品从色彩形象中又反射出光的闪烁,这是他艺术生涯中的突破和贡献。”

“深交20多年,难说告别。陈老师,愿您在天堂继续写生画画、笑谈古今……”与陈钧德相交颇深的传记作家丁曦林说,出于对陈老师艺术贡献和人格魅力的敬重,他撰写了挽联:“钧艺明亮奇崛映山林云水,德高月朗风清昭沧海桑田”。

出生于1937年的陈钧德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他却自甘边缘与淡泊,潜心于油画之路的探索,或许可算得上是一位隐士画家。

陈钧德油画

陈钧德祖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他的梦想、灵感和深情,无不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他的作品曾先后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二届中国油画展”铜奖等奖项;并曾于中国上海、中国香港、日本、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展。自1974年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至今,他培养了一批学生,如石奇人、俞晓夫、张健君、周长江、郭润文、黄阿忠、蔡国强等,这些人已成为当下中国油画界的中坚力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褒誉“陈钧德的艺术是‘写意油画’的成功范例”。

三年前,陈钧德在中国美术馆的画展开幕上曾简短地说:“画画其实是燃烧生命,这辈子就想做好教育与画画,没有想其他。理想还在,我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

“他的画总让人眼前一亮,是在接续上世纪30年代断了的油画传统,并与中国文人画相结合,而且色彩那么少见地自由、放开,没有后来强加的现实主义风格。”知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此前在陈钧德画展上说。(文/宗禾)

黎巴嫩|休格特·卡兰

生命和艺术一样丰富多彩

休格特·卡兰

近日,黎巴嫩最为著名的女性艺术家之一休格特·卡兰(Huguette Caland)在贝鲁特去世,享年88岁。她以明亮的抽象绘画、充满情欲的线条画和受到中东文化启发的时尚设计而出名。

卡兰的艺术拥有很高的声誉,她的一生也丰富多彩。1931年,卡兰在贝鲁特出生,她的父亲是黎巴嫩独立后的首任总统贝沙拉·埃尔·库利(Bechara El Khoury)。1964年,卡兰决定从事艺术道路。那一年,她进入贝鲁特美国大学学习艺术。那时,她已经嫁给了其父亲生前的政治对手之一的侄子保罗·卡兰(Paul Caland),还有一个名叫穆斯塔法的情人,后者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1970年,卡兰决定抛下黎巴嫩的一切,前往巴黎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艺术不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是生命的全部,”她后来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

卡兰对于女性身体的兴趣贯穿了她的作品。在1970年的“身体部位”系列中,她的绘画解放了对于女性肢体的描绘——当时盛行的时尚总是关乎高挑苗条。她所描绘的身体既有可以辨认的形象,也有几乎完全抽象的形式。身体部位转变成大胆的色块和曲线,甚至与起伏的风景相似。

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的卡兰回顾展展览现场

不久前,卡兰的回顾展在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 (Tate St Ives)举行。她的作品还可以在蓬皮杜中心、大英博物馆等馆藏中找到。(文/钱雪儿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