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八婺红色家书⑩ |“湖畔诗人”在沙漠中用鲜血浇灌出“革命之花”

2019-10-22 18: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聆听潘漠华家书,朗诵:潘霞萍(潘漠华亲属)

在沙漠中开出“革命之花”

八婺红色家书⑩

/ 红色名片 /

潘漠华(1902—1934),原名恺尧,学名潘训,宣平县上坦村(今属武义县)人。参与发起组织晨光社和湖畔诗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受中共浙江省委派遣,到宣平发展党组织。后到厦门、开封、北平等地学校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北方左联发起人之一。1933年12月,在天津元纬路大旅社被捕。1934年12月24日在狱中的绝食斗争中牺牲。

/ 红色家书 /

诗叹人间悲苦

以小家写大家

年少的潘漠华把人生的意义概括为“痛苦与反抗痛苦”,这些苦源于家庭的不幸和旧社会对人的压迫。

潘漠华的觉醒,就是在“压迫中的爆发”。18岁那年,不满于做教书匠的潘漠华,考进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时正是“五四”运动后一年,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浙一师是南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潘漠华爱好文学,喜读新书,很快便接受了“德先生”“赛先生”的新思想,并尝试着用白话文写文章和开始创作新诗。

他天赋高,又勤奋好学,诗作顺利在当时著名的文学刊物发表。1921年10月,他与同学汪静之、柔石、魏金枝等发起组织杭州的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晨光社,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为指导老师。1922年4月,青年诗人应修人从上海来杭州,邀请潘漠华、汪静之、冯雪峰聚会,四位青年畅谈新诗,组建了湖畔诗社,歌笑歌哭西湖畔。他们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就叫《湖畔》,第二年又有了《春的歌集》,潘漠华的68首新诗被编入,正是生活的凄苦和对穷苦大众的悲悯,促使漠华从伤春悲秋走向革命。

他坚决地站了起来

走上革命道路

1924年初,潘漠华同妻子完婚,不过“二十几日的盘桓,又一朝分飞了”。

潘漠华考取了北京大学的文科预科,远赴北平。此时的北平,正值风雷激荡的大革命前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些旧友如柔石、冯雪峰等也都陆续来到了这块“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他们聚在一起写作、翻译,相互支持。

这一年,潘漠华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三一八”惨案后,他又与北大同学一道参加集会和游行,还写了不少文章,用不同的笔名在《京报》副刊上发表。当时,在李大钊的倡导下,北大内介绍马列主义的书刊较多,也是在这时,潘漠华的内心种下了革命的种子,然后渐渐开出花来。

周颂棣回忆:“我们这个小圈子里的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觉悟,不再像过去那样,由于找不到出路而消极悲观,埋头课业……漠华是带头的当然不会例外,他坚决地站立了起来,走上革命的道路……漠华在北大本科只读了一个学期的书,就在这年的冬天或第二年的春初,离开北大,南下去武汉参加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漠华平时那么斯文

现在却如狮子般勇猛

潘漠华参加革命后没有留下诗篇,他的诗作仅限于湖畔时期。

1925年11月,北京学生爆发了冲击、包围段祺瑞、章士钊住宅的斗争。一位亲历者回忆:“我远远看到铁门上爬着一个人,居然是诗人潘漠华。漠华平时那么斯文,现在却如狮子般勇猛。我十分钦佩,知道他是个真正的革命家……我就一直跟着漠华,他镇定地东奔西跑地指挥着同学们的行动。我突然想到:诗人和革命家原来是同一气质,两种表现。我们的湖畔诗人潘漠华就是如此。”

1926年是潘漠华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他投笔从戎,南下武汉参加北伐军。

在北伐先遣军第三十六军第二师政治部,潘漠华担负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工作踏实勤恳,并详细记写《行军日记》。1927年七八月间,因“七一五”汪精卫背叛革命,宁汉合流后,漠华愤然离开武汉,回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盛行白色恐怖,为掩藏身份,潘漠华托关系在国民党浙江省秘书处寻了一份办事员的工作,他很不喜欢国民党官员的官架子做派。没多久,潘漠华就遭遇了第一次被捕。好在,经亲友多方周旋,潘漠华在关押数天后被释放。

出狱后,潘漠华回到武义上坦,避居冷泉岩山洞内,参与创建宣平地下党。1929年春,宣平农民暴动失败,漠华辗转到上海,而宣平县委的一些同志也遭到反动政府的悬赏通缉,他们先后隐蔽到漠华的住处。其间,漠华将自己所译俄国作家绥拉菲莫维奇的长篇小说《沙宁》的译稿连同版权卖掉,得了800块银元,悉数给了这批同志作生活费和路费。

↑ 位于武义上坦的潘漠华故居。制图:黄露

参加革命,不盼长命

1929年下半年起,潘漠华开始以潘田言、潘模和等化名,以中学教员等身份作掩护,辗转开封、厦门、沧州等地开展革命活动。临行前,他亲手在幼时佩戴的银质长命锁正面刻上了“参加革命,不盼长命”八个字,连同手稿和一对包金的银手钏一起交给堂姐潘翠菊保管。

在学校,人人都知他是共产党员,他培养学生入团,影响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他办《火信》,参加抗日同盟军机关报《民众日报》的编辑工作,“稿不看完,今晚不睡觉”;他穿一身已经洗得发白的浅蓝或灰布大褂,“工作忙了顾不得吃饭,买两个烧饼,喝一杯白开水,淡泊自甘”;他发动师生上街游行示威,下乡宣传抗日,为墙报撰写了《怒吼吧,中国》的发刊词……然而,任教不过半年,潘漠华又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解聘,但他撒下的革命种子在津南地区开花结果。

1930年3月2日,潘漠华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并代表中国自由大同盟致辞;随后在北平成立北方左联;1932年冬,受党组织派遣,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

在这里,漠华结识了他的革命战友们,一同奔走在革命宣传的第一线。他与同志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自己生活简朴,却对同志关怀备至,甚至把家中唯一的哔叽长衫和爱人为他编织的毛线衣也送进了当铺。

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漠华又先后四次被捕。1933年12月,潘漠华在天津领导北方左联工作时第五次被捕。他被关押在国民党市党部特务队。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却一无所得,就把他押送到天津法院看守所。不久,给他判了5年徒刑,转押到天津河北省第一监狱,囚禁在一间潮湿阴暗的单身牢房里。

当时,潘漠华已被折磨得身患重病,但他依然坚强乐观,时常捎信出来给战友,把狱中的情况报告党组织。只是这一次,坚强的潘漠华再没有熬过反动派的酷刑。为了抗议监狱当局的虐待,他与狱友一起进行了三次绝食斗争,迫使监狱当局作出一些让步。敌人更加残酷地迫害他。整整熬了一年,潘漠华终究被敌人灌以滚烫的开水,在狱中折磨至死。他死后,天津的革命伙伴将其安葬在天津郊外。

汪静之曾在《潘漠华烈士赞》中写道:“你说人间像一片沙漠,立志要在沙漠里开花。你决心要把沙漠美化,取一个名字叫‘漠华’。你发现只有共产主义,能把人世的沙漠变乐园。为了实现你的志愿,你要把全生命贡献。”

他的一生短暂,不过三十二载,前半生写诗,后半生革命。从一位忧郁愁苦的湖畔诗人成长为勇敢无畏的革命家,潘漠华终究在沙漠中开出了花。

文字

记者 汪蕾

八婺红色家书 栏目

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

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往期阅读——

来源|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 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中心

作者|汪蕾

编辑|余影

原标题:《八婺红色家书⑩ |“湖畔诗人”在沙漠中用鲜血浇灌出“革命之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