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段历史|隆昌圣灯山上的气矿炭黑厂 曾让国人扬眉吐气

2019-10-31 18: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圣灯山,位于隆昌县境内西南地区,山上曾有天然气喷出自燃,人称“圣灯”,故山名为圣灯山。

连绵的圣灯山植被繁茂,每年春季,漫山遍野百花争艳,风光旖旎。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位于隆昌县圣灯镇境内的圣灯山上有一处我国第一个利用天然气生产炭黑的工业遗址——隆昌气矿炭黑厂。它曾经成功试制出第一批国产天然气槽法炭黑,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使我国摆脱了依赖进口炭黑的被动局面。它的辉煌,曾在全国石油系统赫赫有名,知名度一度盖过我们熟知的大庆油田。

炭黑是一种无定形碳,对橡胶具有补强作用,是橡胶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并广泛用于汽车轮胎、飞机、轮船上。光阴似箭,经过数十年岁月的洗礼,炭黑厂已不再是当年辉煌的模样。如今,炭黑厂的厂区已经废弃,只剩下残存的生产车间和断壁残垣,见证一段工业历史印迹。

12月8日,记者前往隆昌县圣灯镇,探寻这处承载着光辉历史的隆昌气矿炭黑厂旧址——

毛泽东视察过的1号火房原址上建起了纪念碑

那片“黑”,曾让国人扬眉吐气

隆昌石油社区管理站两道桥党支部书记刘良成是石油子弟,从小就在隆昌气矿炭黑厂区长大。提起炭黑厂的往事,他还记忆犹新。

“那时七八排火房,熊熊烈火,黑烟冲天,就连隔壁的乡镇都能看见,场面非常壮观。”刘良成告诉记者,甚至圣灯镇的名字来历都与这气矿有着很深的渊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十分贫穷落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就是当时新中国的真实写照。

“327车间”遗址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就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隆昌气矿炭黑厂就是这么一个奇迹。

1950年春天,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甩掉“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党中央决定开发圣灯山气田,并利用天然气试制炭黑,实现橡胶原料生产的自给自足。

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克服诸多技术难关,1951年7月,西南化工局303厂筹建组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利用天然气生产炭黑的槽法装置,并成功试制出第一批国产天然气槽法炭黑。

1952年,在西南工业展览会上,隆昌气矿炭黑厂生产的炭黑获特等金质奖。从此,我国天然气化工产业,特别是炭黑工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摆脱了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国人因为这片“黑”而扬眉吐气。

小小车间,承载着光荣与梦想

隆昌气矿炭黑厂炭黑产量曾是全国炭黑工业总产量的1/4,是我国天然气生产炭黑的摇篮,为祖国生产业、制造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隆昌气矿炭黑厂迎来一个重要的日子:当年的3月27日,毛泽东主席冒雨视察了炭黑车间,在冷风细雨中,留下毛泽东罕见的蹲姿视察记录照片。

炭黑车间曾经的库房和礼堂

为了永远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隆昌气矿炭黑车间从此更名为“327车间”,毛主席视察过的火房命名为“最光荣的火房”,承载着石油人的光荣与梦想。

在这前后,朱德、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也亲临视察,给川渝石油人以巨大的鼓励和鞭策。

57岁的汪勇曾是隆昌气矿炭黑厂的一名炭黑工。1976年,他进入“327车间”工作,见证了“327车间”的辉煌历程——

进厂后,汪勇每天和数千名工人一起干活,天然气火苗燃烧到槽钢以后,会产生黑色的炭黑粉末,他们就用一块刮板把这些粉末刮到工具兜里,再经管道粒化成颗粒状,再装进口袋,运送到全国各地的工厂里。

“当时,每个月可以领到16块钱的工资,还有一块五的粮食差价补助,另外还有3斤猪肉、1斤菜油,比很多工人都幸福。”回忆当时工作的待遇,汪勇言语里掩饰不住自豪。

“我们当炭黑工很自豪,活虽然又脏又累,但对大家来说,不单单是一份工作,更是为祖国增光的事业。”汪勇告诉记者,每天工人下班休息,没有人参与赌博,大家就是聊天或者下象棋,接着又埋头上班,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气矿遗址,诉说一段工业历史的沧桑

作为石油子弟,刘良成在炭黑车间长大,小时候,他和小伙伴还曾背着大人,偷偷去火房烤红薯,那时的炭黑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炭黑工人除了能看到眼睛珠子在转,牙齿是白的外,全身都是黢黑的,比煤炭工人还黑!”刘良成告诉记者,因为生产炭黑,火房很多黑烟,甚至方圆数里,山上的树与草都附着黑色粉尘。因此,当地流传这么一句话:“鸟飞过圣灯,都要遭熏黑”。

墙壁上刻有毛泽东来车间视察时的壁画

从环保的角度看,这些黑烟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炭黑车间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隆昌造”炭黑广泛用于全国的工业制造方面,甚至看见汽车轮胎,当地人还会猜想是否有他们生产的炭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隆昌气矿炭黑车间生产方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采用的是槽黑工艺,产量低、成本高已经不适合生产要求,淘汰是迟早的事。”汪勇亲历了“327车间”由盛而衰的过程。

汪勇介绍,炭黑工艺主要分为槽黑法和炉黑法。同等情况下,他们采用槽黑法,一个班十几人只能生产700~800公斤,按当时的物价,成本就要好几千块钱;而采用炉黑工艺,产量可以达到好几吨,成本也低出许多。

到上世纪80年代,隆昌气矿炭黑厂的炭黑慢慢走向衰败。1982年,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隆昌气矿炭黑车间停产,撤离的人越来越多,曾经一度上万人的车间,慢慢变成废弃工厂。

传承精神,石油人的朝圣地

时光荏苒,炭黑车间经过岁月的洗礼,已不复当年的光辉。

“大部分厂房已经拆除或者倒塌,只有少数房子还在,但都是危楼……”在汪勇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里面很多灰墙旧瓦的老房子前,还拉起了警戒线,提示人们“请勿靠近”。

曾经粒化炭黑的车间

在其中一个角落,墙壁上还刻着毛主席来车间视察时的壁画。经过风霜雨雪,它已经被风化了,画面显得有些模糊。汪勇说:“很多人进来参观时,都会在这里拍照,这里也曾鼓励着我们炭黑工再接再厉,为国家增光。”

上世纪80年代,炭黑车间的火房拆除后,人们在毛主席视察过的1号火房原址上建起了纪念碑,上题:“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炭黑车间旧址”,碑石下面刻着一排排火房和燃烧的熊熊烈火。

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炭黑车间。新华社记者 侯波 摄

1996年4月,四川石油管理局在隆昌气矿原址建立了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里面存放着一幅毛主席视察1号火房的油画,还有展示毛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的过程及四川油气田的发展成就的展板。

隆昌气矿炭黑厂旧址现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并被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12”汶川大地震使纪念馆和炭黑车间遗址部分老旧厂房出现墙体裂纹、房顶塌陷和漏雨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对纪念馆、厂房和文物的保护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已不能满足游览参观需要。现在,大部分资料和文物已经移居到别处,纪念馆内只剩下一幅毛主席视察1号火房的油画。

“每年都有石油员工和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隆昌石油社区管理站站长李旭亚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在当地老百姓和石油人心中,“327车间”仍然是个神圣的地方。

赞是一种鼓励 |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下面点赞

哦~

原标题:《一段历史|隆昌圣灯山上的气矿炭黑厂 曾让国人扬眉吐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