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代号711 探寻那段隐秘而光荣的历史

2019-11-11 18: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0月30日,郴州苏仙区711矿生活区(华湘社区),矿区理发师邓玉珍,在这里坚守了57年。组图/卢睿

▶郴州苏仙区711矿生活区(华湘社区),人去楼空,多年前的明星海报依旧保存完好。

▶711矿1号主井井口,大门封闭。井内不断涌出的温泉水,成了生活区的生活用水,“可以天天泡温泉”。

◀711矿专家楼,最初给苏联专家居住。

铀矿物,最初被人们喜爱,是因为其色彩鲜明,晶体漂亮,常常被当作奇异怪石收藏。

711矿,是中国建立的第一座铀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作为军工遗产,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与它一同入选的还有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北京市房山区)、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湖北省远安县)、三线火箭炮总装厂旧址(湖北省老河口市)、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四川省梓潼县)、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四川省乐山市)、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贵州省平坝县)、三线贵州歼击机总装厂旧址(贵州省安顺市)。洞窝水电站(四川省泸州市)、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旧址(云南省昆明市)。此次军工遗产成体系列入国保单位,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具有全国范围的代表性和重要意义,填补了空白。

711、712、715、716、272,这些代号背后,是成千上万核工业人的默默奉献。11月初,我们走进湖南已经停产的铀矿厂区,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和窥探秘密,还因为这是湖南曾经隐秘而光荣的历史,不管是核工业还是核工业人,都值得我们注目。

湖南探明铀矿储量全国第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决定发展核工业时,外国人一度认为中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没有充足的发展核工业的原材料。

1955年1月20日,中国与苏联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查工作的议定书》,为此建立中苏委员会。随后,负责铀矿勘查工作的中苏委员会指派刘鸿业、郑宏等到长沙组建309队。

当时全国只有两支秘密的地质勘探队,其中519队在新疆,另一支就是湖南的309队(核工业中南地质局前身)。在地质学家最初的地质观察中,湖南,可能存在大型铀矿。“目前探明铀矿储量湖南全国排名第三。”湖湘地理地质顾问、地质学家童潜明说,在他主编《湖南省志·国土资源志》地矿部分铀矿章节中发现,湖南的铀矿按含矿围岩的岩石类型可分为花岗岩类、碳硅泥岩类和砂岩类。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欧美、苏联都不认为花岗岩也是铀的藏身之所。

1955年5月,309队航测队在衡阳成立,开始了对湖南铀矿地毯式勘探,四分队先后在衡阳盆地边缘大浦街车站附近、郴县金银寨发现航测异常。前者是712矿,后者是711矿。

10月29日,我们去到712矿,工人们大部分住在712小区,属于大华社区。712小区在衡阳市衡茶路上,旁边是建设中的酃湖公园,小区建设不久,让人很难跟那段斑驳的历史联系起来。大华社区党群部主任唐春耕本来想要小区门口建一个矿工雕塑,后来觉得矿工形象太过普遍,显不出铀矿的特殊性来,计划就暂时搁浅了。

从衡阳市去衡东县大浦的712矿区,还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虽然工人们在2010年才陆续搬离,矿区却显出沧桑来。712被称作“十里矿山”,6个采矿工区散布在几公里的周围,鼎盛时期,矿上生活着一万多工人和家属。1983年,712停产,虽然经过“军改民”的转型,却并不太成功,在2003年宣布破产。2010年工人们陆续离开,周边的农民陆续进入。与711矿一样,大华社区也很快将由地方政府接管,不同的是,712的工人们完全脱离了矿区,住进了衡阳市区。

衡阳的272厂,是1958年8月开始兴建的中国第一座大型铀水冶纯化厂,它担负着从铀矿石和铀精矿中提炼二氧化铀的艰巨任务。711、712已停产,272厂依旧是块禁地,“272有技术,不像矿区,只能依靠资源。”唐春耕说。

715矿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烟溪与资水交汇处的烟溪镇,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烟溪在抗战时就是一座军工重镇。国民政府兵工署十一兵工厂部分迁入烟溪建厂,一时盛况空前,成了数万人聚居的闹市,被称为“小南京”。715矿曾经让烟溪迎来久违的热闹,但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偃旗息鼓,715矿停产搬迁。

宁乡黄材除了青铜器,还采过铀矿,是716矿所在地。716矿在辉煌时有五个工区,数千人,建于1964年,1994年停产。

退役的铀矿,成立社区后,依靠党和政府关怀,人居环境改善。曾经在地图上都找寻不到的神秘代号,能够通过导航轻易抵达。

土法炼铀,全民办铀矿

你大概不会想到,现在看起来依旧神秘、神圣的铀矿开采和提炼,在1958年,几乎成为一场全民运动,而且,持续了近三年时间。

1958年,铀矿厂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还在筹备阶段,研究单位急需两吨二氧化铀做实验。广东下庄的土法炼铀法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掀起一场“全民办铀矿”的热潮。县甚至人民公社纷纷组建地质队,成千上万的农民浩浩荡荡上山找矿。短短几个月时间,湖南、广东、辽宁等地的农民采矿大军,就几乎将地表层的铀矿石扫荡一空。江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20多个省区的农民被动员起来,人人动手,用土法采矿冶炼。

找到含铀较丰富的矿,农民开采用最原始的镐刨,用碾子碾碎,筛子筛出粉末。布袋搞过滤,铁锅当反应器,用土办法把溶液慢慢烤干,最后得出细一点的铀末。十来个人要足足干半个月,才能从几十吨矿石中炼出200克铀来。

土法炼铀不仅造成原料的严重浪费,还因为采用布过滤格外费布。当年,工人需要凭着布票购买布,不能多买,买布就需要讲究策略——轮流着去买。由于缺少专业防护和环保意识,这场土法炼铀对人身体和环境都造成一定的伤害。全民办铀矿的成果是获得了重铀酸铵163吨,在苏联毁约,铀矿厂和水冶厂建设陷入停滞时,为国家初期的核燃料生产提供了原料。所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也被称作——人民炸弹。

作者:唐兵兵

原标题:《代号711 探寻那段隐秘而光荣的历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