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内江:农村电商升温 乡村振兴提速

2019-11-13 11: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内江农村电商有多火?从内江隆昌石燕桥镇杨柳井村的村小二代云彬的服务站就能窥探一二。2019年“双十一”当天,服务站销售额实现40多万元,“双十一”期间销售额实现70多万元。

内江农产品在网上有多红?威远“黄老五花生酥”便是一个缩影。今年“双十一”当天,威远“黄老五花生酥”仅网上就卖出400多万元的产品,“双十一”期间达到900多万元,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产品。

记者从内江市商务局获悉,2019 年“双十一”期间(11 月 1 日~11 月 11日),内江实现网络零售额 9.04 亿元。“双十一”当天,内江实现网络零售额5.89亿元,同比增长 31.84%。内江农村电商表现亮眼,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 1.88 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 0.26 亿元,蔬菜、水果、坚果行业网络零售额位居前三。

从“赶场”到“触网”,从“工业品下乡”到“农产品进城”,从“烂在地里”到“热销全国”再到“远销海外”,自电商进入农村以来,内江广大农民群众尝到了“甜头”,电商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撬动着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威远县高石镇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资料图)记者 王斌 摄

电商+产业振兴

倒逼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立冬之后,在内江市资中县铁佛镇柏龙村,漫山遍野的血橙树上硕果累累。看着即将成熟的果子,村民们满心期待着资中县第四届血橙节的到来。

而在多年前,柏龙村村民甚至想砍掉这些"致富树"。

2014年,柏龙村收获血橙600多万斤。当时,市场批发价仅几毛钱一斤。除去成本,果农们收益甚微。如遇市场寒冬,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丰产不丰收。”资中县商务局副局长邹佩益回忆,果农砍树的事在全县时有发生。

当“电商”之风吹来,事情出现了转机。2014年,资中县成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之一。借此东风,柏龙村血橙“触电”。今年元旦节当天,柏龙村的血橙仅邮政运输网销就达到1500余箱。

资中县被誉为“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支撑这一品牌的,是全县24.6万亩血橙。而在4年前,全县血橙种植面积只有15万亩,并已发展了20多年。从15万亩到24万多亩,短短几年,为何增长如此之快?“电商倒逼。”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答案。

电商,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产业。尝到了电商甜头的果农,一改过去重栽轻管的习惯,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质量提升、单产提高。

如今,资中血橙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60%、全省产量的80%,是全国最大的血橙规模化生产基地。资中血橙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四川名牌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

在威远县,这样的故事也在上演。高石镇是当地有名的“电商小镇”。高石镇有一个“小目标”:2020年全镇电商交易额突破1亿元。在高石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已有草莓、蔬菜、花椒等农业项目。“电商,让产业发展有了方向性,也让产业逐步规模化。”高石镇有关干部告诉记者。

在电商支撑与市场引导下,隆昌县石燕桥镇开心花椒专合社“变废为宝”:上千亩荒废20余年的茶场开发出“荒山茶”,市场价每斤高达600元;曾经废弃的花椒籽开发出“足浴包”,提高了花椒40%的附加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此,内江市建成5个万亩以上产业示范片,集中打造“甜城味”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打造了“资中血橙”“东兴紫皮大蒜 ”“九叶青花椒 ”等网销品牌。

电商+精准扶贫

贫困群众借网脱贫奔小康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在内江,农村电商成为重要“法宝”之一。

曾经的柏龙村是省定贫困村。“触网”仅一年后,柏龙村网销血橙20多万斤,盈利20多万元,全村整体退出贫困村序列,10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贫困户熊定香尝到了“电商”的甜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一年就可以在网上卖出上千件,净赚近10万元。”目前,全村仅血橙种植一项,年收入超10万元的村民达20余户。

“杨岭荷花谷”“三兵绿壳鸡蛋”……打开内江全搜索电商平台,俨然一个网络版的农贸市场。内江全搜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互联网+消费扶贫”的“以买代帮”电子商务模式,打造一条集生产、经营、销售、消费于一体的精准扶贫“生态链”。

据内江全搜索公司总经理胡耀斌介绍,“以买代帮”模式建立以来,已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000余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助力82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在隆昌市,扶贫电商(物流)服务站点已在49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累计销售额达600万元,带动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1600多元,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537人。同时,构建鹅江网络“十二铺子”+各大电商平台的“1+N”电商服务平台,聘用贫困村扶贫电商信息员49名,“触网”农产品200余种,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12873万元。

残疾人代云彬“触网”近10年,最初只为给自己在网上买个轮椅,成为电商服务站站长的他,坐在轮椅上就能帮村民把生活用品“买回来”,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出去”,月平均收入达8000多元,电商让他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经过几年的探索,内江各县(市、区)探索走出了一条“电商+产业+扶贫”的新路子。目前,已形成凤鸣书房湾村百亩水稻、朝阳千亩柑橘、威远万亩无花果、资中十万亩血橙等扶贫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通过全搜索、农村淘宝、阿里巴巴、苏宁云商等一批电商平台,针对血橙、冬菜、柑橘、柠檬、无花果、樱桃、桑葚、生姜、鸡苗、土鸡蛋等农特产品,在助农增收中结出了“致富果”。

电商+人才振兴

涌现出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不赚反亏。”2014年触电之初,柏龙村的网销之路并不顺利。王煌显清楚地记得,“网上卖了5000多斤,亏了好几千块钱。”

要实现“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容易,但村民们不懂电商,谁来操作?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为此,内江在四川省率先提出党建+电商,村两委班子成员、第一书记、年轻党员、返乡创业人员等,这些人成为电商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

“第一书记”如何更好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威远县委组织部推出“第一书记·为你代言”活动。黄荆沟镇坭河村“枇杷书记”、庆卫镇庆安村的“樱桃书记”、龙会镇互助村“桑葚书记”……通过第一书记代言,集聚了人气,村里的农产品基本上“就地解决”,村民们不用再辛苦地挑着担子往外跑。

11月12日,“双十一”后的威远县龙会镇互助村电商服务站站长何方彬很忙。“大头菜、苕丝糖等本地农特产品卖得好。”36岁的何方彬返乡创业,已成为互助村电商发展致富带头人。目前,服务站点已覆盖龙会镇19个村,辐射贫困群众560余人,直接受益贫困人数超过300人。

在隆昌农村电商创客中,自玉仙算得上是小有名气的“带头大姐”。她开办的隆昌首批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站,第一年就创下了300万元的成交额。立足本土特色农产品,她成立石燕桥镇电商联盟,抱团卖特产,实现量价齐升,也带动当地贫困户、留守妇女就业。“我的梦想是村民们都能在家门口赚到钱,过上好日子。”自玉仙说道。

像何方彬、自玉仙经营的这种村级电商服务站全市共有1068个,其中贫困村227个。内江市在四川省内率先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构建起县(区)、镇、村三级农村电商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返乡创业人员、第一书记、电商服务站站长等,他们已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