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港教育局宣布全港停课

2019-11-13 15: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香港教育局今天发布消息称,因当前及可预计的状况,及全港学校的整体汇报,全港学校(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及特殊学校)将于明天停课。

发言人表示,香港社会连日受到暴力示威者广泛破坏,情况令人齿冷;教育局强烈呼吁示威者立即停止所有暴力行为,尽快让学生安全上学。

回顾>>>

港中大入夜成"战场" 暴徒纵火扔汽油弹袭警毁校园

香港中文大学12日发生暴力事件,黑衣暴徒不断在校内纵火,扔汽油弹,与警方对峙,校园内多处着火,烟雾弥漫,场景混乱。

香港警方表示,12日早,有暴徒在中大范围内向警方防线扔砖头和汽油弹,警察在20分钟推进和拘捕过程中,被30个汽油弹袭击,有暴徒将龙门(球门)作为路障,甚至准备大批弓箭,又打烂私家车玻璃,喷上谋杀学生的字样。

暴力向高校蔓延 港城大:建议学生在内地找临时住所

11日晚,一批蒙面黑衣暴徒闯入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的办公室大肆破坏;12日,又有暴徒扔杂物拦路,在城大宿舍喷漆。

上述事件之后,有消息称城大12日向校内住宿学生发送邮件,建议学生“逃离(escape)当前局面”几天,在内地寻找就近的临时住所。“(学生)在有必要离开之前,请先询问导师”,他们可能会理解这一情况。

延伸阅读丨是什么让香港的象牙塔崩塌成恐怖分子温床?

11月11日起,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相继被迫停课。

11月12日晚,黑衣暴徒与警方在香港中文大学内对峙,熊熊大火在校园里燃烧。

香港校园暴力示威的漩涡中,有一群最先受到冲击的普通人……

香港校园漩涡

“我们已经停课两天了,停课通知是一天一天发的,昨晚发今天停课,过完一天不知道后一天会怎样。”

11月12日,香港科技大学的内地生D同学在他租住的公寓里给笔者发来这条消息。虽然不上课,空气里弥漫着的烟雾弹气味与街上横七竖八的“路障”让他几乎无法出门。看不到尽头的停课,在加剧恐慌与无助。

他和他的朋友们正在经历着从前难以想象的混乱——清晨被窗外的呐喊声和催泪弹爆炸声吵醒、城市交通系统瘫痪寸步难行、乘坐公司巴士被石块袭击……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在经历着,忍受着——“只想能毕业,然后赶紧回来”。

“忍”是不少人有意无意间频繁提到的词。

“觉得挺担心的,在外面就尽量不说普通话,忍气吞声就忍着了。”

“现在鼓吹煽动的也特别多,持不同观点的其实也忍着不敢说话了,因为可能会被当成敌人或者是‘非正义’,尤其年轻人。”

香港大学的Y同学与香港浸会大学的L同学都是说话轻声细语的内地女生。与许多人一样,她们清楚地明白香港这个社会在发生着什么,听得到媒体的煽动,看得到校方对暴力示威的“庇护”。但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她们既无法离开,也无力改变,只能选择沉默,以护得自己的周全。

“他们把学校的入口都堵住,就没法上课了。学校只是口头上表示谴责,但别的也就没什么了。”

N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现在从事着一份稳定的金融工作。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他本以为没有什么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了,直到2019年,香港的安宁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今年6月,他曾经请几个参与示威的香港大学的学生坐下来一起吃了顿饭。

“我跟他们说不要做违法的事情,他们自己能进去香港大学是不容易的,不要把自己前途毁了。但是没办法,他们还是坚持。那时也没有想到会有现在这么严重的后果。”

事态愈发严重。

打砸校内公共设施、袭击无辜师生、逼迫学校停课……甚至11月12日晚,黑衣暴徒与警方在香港中文大学内对峙,熊熊大火在校园里燃烧。

一贯肆无忌惮,一再得寸进尺。暴力的火焰烧遍了校园,背后推波助澜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茶杯外的风波

如果把香港的校园比喻成“茶杯”,那么,掀起“茶杯里的风暴”的大手,总在茶杯之外。

不难得知,在港内地学生们的沉默,源于对自身周边环境的不安全感,也许还有焦虑和幻灭感。这种五味杂陈的感觉,既来自于校内一些受激进思想影响的本土派师生,也更多的源于校外的香港社会。而活跃于香港社会的部分香港媒体和西方媒体,则是加剧这种情绪的重要推手。

央视驻港记者金东告诉笔者:

“十一之后有半个月的时间,(示威)稍微少一点,也就是在周末会有星星点点的,不成气候的集会,可是这周六日,包括昨天和今天,他们在各地闹的情况就比较多,又放火又堵路。”

暴力示威者为什么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呢?

导火索始于11月11日。那一天,内地很多家庭都忙着在购物节“大显身手”,一段视频开始在网上发酵。内容显示:多名蒙面示威者聚集在香港港岛区西湾河社区的一条马路上,其中有人手持钢管。

而在他们的对面,一位交通警察拔枪戒备。

根据现场视频可以看到,一名白衣人径直向交警冲去,交警想采取拘捕行动,却被多人阻碍。使得这名白衣人袭击得逞。白衣人一手遮住警察的眼睛,一手揽住警察的腰,使得警察行动受限;此时,另一名黑衣人尝试抢枪。分析人士通过拆解现场视频判断:这是暴力示威者故意设的一个局。

两方威胁之下,这位交警担心若警枪被抢,不但自身安全将受危害,其他市民安全亦会受到威胁,于是迫不得已开了枪。这一幕,被旁观者拍成视频。

但此时,港媒《苹果日报》的记者也在现场,他们仿佛没看见手持钢管的黑衣暴徒。当该媒体报道此事时,把警察对袭警暴徒开枪的特写照作为封面图,标题居然是:非法武力谋杀手无寸铁者。

另一家港媒“立场新闻”,则对暴徒袭击警察的行为轻描淡写,用大篇幅的文字和照片描述了警察开枪和暴徒受伤送医的情节。

而英国《卫报》则发挥了“高超”的剪辑技术。他们移花接木,直接裁减掉视频中黑衣暴徒试图夺枪这一至为关键的动作,只留了暴徒中枪倒地的画面。本是袭警抢枪的恶劣犯罪事件,却变成了警察开枪伤害无辜市民。BBC迅速跟进,发出了一条新闻,标题为《香港警察在西湾河开枪 以实弹近距离击中黑衣人》。

该新闻通篇未提事件的前因后果,几乎只重点谈了警察开枪这一个信息点。此后,美国媒体CNN做了个盘点当天香港系列事件的报道。笔者注意到:2分49秒的视频,只有11秒是有关抗议者暴力的画面,其余内容几乎都是聚焦于香港警方的执法行为。

煽动香港社会的仇恨情绪,渲染暴力,制造恐慌,误导受众的思维方式。已经是部分港媒和西方媒体的惯常操作。

此外,还有个小插曲。当天稍晚些时候,美国一不具名高官谴责了港警“不合理”使用致命武力的行为。但言之凿凿的他,也许没看见11月6日的一条新闻:

美国费耶特维尔一名被捕嫌犯在医院治疗时,试图抢夺警察的手枪,被警察击毙

而美国警方的回应是:

不开枪,或导致更严重后果。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对前述不具名高官言论的评论是:

“恐怕是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具名发表这样的言论吧?这再次暴露出他们的是非不分、伪善面目,双重标准和别有用心。”

对他国双重标准,对自身问题闪烁其词,这就是西方一些势力的“客观中立”。

事后,对于这位拔枪自卫的港警,有疑似暴力示威者的人在网上扬言:

“可否叫德望手足掟咗佢两个女落楼”(能否叫“德高望重”的兄弟把他的两个女儿扔下楼)

类似的威胁言论还有很多。但往往在这时候,港媒和西媒便一片噤声。在校欺凌港警子女,排挤内地学生、动辄“私了”路人,围殴爱国市民,打砸爱国店铺,蒙面示威者们的凶残暴行,几乎不会出现在苹果日报和CNN们的首页。

这反映出它们的一个惯常手段。如果说一个完整的事实是“A+B=C”,那么上述媒体的常用手法是:仅仅截取有利于它们的结果“C”,而忽略作为因的“A”和“B”,用局部真实来掩盖整体虚假,通过议题设置来制造大众视野的盲区,误导观众注意力。总之,香港的乱局,它们难辞其咎。

深挖产生乱象的土壤,除政经因素外,媒体从业人员资格审核的漏洞也是重要原因。

最近,金东身边的很多人都感受到:香港新出现了不少自媒体。即使这些自媒体经常只有一个人,但在香港记者协会,他们得到记者证可谓轻而易举。他认为:

“这些不太规范的、没有一定审核的(发证)行为,可能造成了香港记者队伍的混乱。”

由上可知,生产大量煽动仇恨情绪的假新闻,利用记者身份阻碍警察执法的所谓“媒体工作者”,也许都是这样混进记者行列的。

在这些“媒体工作者”的推动下,香港社会成为了一个大号的“信息茧房”。

就连美国媒体,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彭博12日的一篇报道就指出,示威的支持者经常会妖魔化警察和政府的表述。而这篇报道的题目就是《香港已经谣言和假新闻“淹没”》。

占据香港社会舆论制高点的媒体为了收视率与阅读量,利用了其自身属性中的社会影响力,为本已存在的仇恨言论推波助澜,迎合煽动了社会极端情绪,而极端情绪又成为了仇恨言论产生的温床。如此恶性循环,在香港社会制造了“回音壁效应。”

回音壁之中,香港的下一代逐渐迷失。 谎言重复一千遍会成为真理,被激进思想诱导的示威者们,正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救救香港下一代

校园里教育缺失,校园外戾气充斥。

被港独思想裹挟的暴力示威者,让香港的大街小巷混乱不堪,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激进思想进入学校,很多年轻人被自己脑海中浪漫化了的“自由民主”幻象欺骗、自我绑架,不断推高暴力边界。

“象牙塔”如今已经变了质。

昨天,很多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大学生都在逃离香港。美丽的校园,如今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当初怀着一颗憧憬的心来这里求学,而今天,你可能被暴力,只是因为你是内地人。这绝不是一般的撕裂。这样的环境下,将培养出怎样的一代香港人?细思极恐。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一幕幕,笔者非常痛心。笔者的朋友、一位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是的,救救香港!

原标题:《香港教育局宣布全港停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