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马迎来史上最热一战,罕见高温成了赛事品质的试金石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2019-11-17 18:3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奔 >
字号

今年上马遭遇了史上最高的比赛日气温。

在上海马拉松鸣枪起跑的这一天,深秋的上海忽然如初夏般炎热,25℃的高温和当空的艳阳并不是马拉松最理想的气候,但上马用更加细致的服务和保障再次彰显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11月17日,当这场由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0名跑者共同参与的路跑狂欢落下大幕,专业、有序、细致、暖心和热情成了大部分参与者给出的积极评价。

这是24岁的上马连续第三年只设全程比赛(保留健康跑和10公里,取消半程赛事),而精英化反而刺激了更多大众跑者的热情和潜力,这也成了上马冲击国际田联给马拉松赛事新设定的最高标准“白金标”的信心来源。

大到5000多人的保障团队护航,小到包装好的冰块、环保雨衣和一双拖鞋,上马如今不仅代表着中国马拉松品牌,也定义了中国马拉松质量。

高温考验了跑者,更考验了赛事

“今年的比赛感觉和2015年创造赛会纪录时最大的不同就是天气情况,今天实在太热了。”

当用时2小时08分11秒再次赢下上马全程冠军之后,27岁的赛会纪录保持者保罗·基普楚姆巴没能实现“打破自己纪录”的豪言,于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他留下了这样的感慨。

坐在他身旁的国内男子组冠军杨定宏随即给出了相同的评价,“今天的天气确实热了一点,不过我准备得比较充分,心态比较好。”

“战高温”就这样成了今年上马最大的主题,对于组委会和所有跑者来说,这在意料之中,但又充满“意外”。

之所以是意料之中,正是因为上马组委会在比赛开始前就通过气象局了解到比赛当天的温度状况——多云转晴,温度18℃到24℃,风力2到5级,空气质量良。而在赛前两天,上马组委会就通过短信和社交网络的公告,推送了这些信息。

可不承想,在17日清晨6点半左右,上马起点外滩金牛广场的实时气温就已经高达17℃。鸣枪后的两个多小时,当第一批特邀的精英跑者冲过终点,上海体育场里的实时温度已经接近25℃,不少非洲跑者在冲线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力不支,甚至需要坐着轮椅回到休息室,而国内女子组冠军李芷萱更是出现了轻微的腹部痉挛和呕吐的现象。

名将李芷萱因为气温太高,赛后出现不适。

“天气太热了,所以后半程状态不是很好。”作为国内马拉松的“现役一姐”,李芷萱用时2小时33分05秒,这并不是她这两年的最好成绩,“不过,真的很感谢上马从开始到结束的精心服务和保障,才帮助我克服气候的问题。”

6个多小时的马拉松,不可控的天气考验的是跑者的能力,同时更是考验赛事组委会的应变和保障。

“这应该算是上马历史上最高温的一场比赛,所以我们在赛道上做了很多调整。”主办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从比赛从12月份调整到11月份之后,赛道上增设的喷淋设备和冰站都是“在上马正赛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包括每个补给点的水量,我们都特意做了增加。”

“暖心。”来自重庆的跑者刘北京直接用这个词来总结上马的服务,“我昨晚没有睡好,今天早上起来还在兴奋,本来担心会跑崩,但上马的补给和服务都很好,帮我安全完赛,这一方面绝对是国内顶尖。”

筹备两个多月,用精细改变冲击“白金标”

上马的细致服务和周到保障,其实一直就是国内各大马拉松的标杆。连续六年赢下国际田联的“金标赛事”头衔,就是最好的证明。

几乎每一年,上马都会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将服务的质量层层提升。今年的比赛亦是如此,据上海体育局副局长罗文桦介绍,组委会从5公里开始每隔5公里就设置一个饮水饮料站,从7.5公里开始每隔5公里设立用水站,并且加大了每个站点的物资供应,此外,在22公里、29公里、33公里和37公里处加设了冰站,在17公里到41公里的后半段还加设了7个喷淋站,防止跑者体温过高出现伤病和危险。

不仅如此,还有5000名志愿者分散在42公里的赛道和包括赛前集结和赛后放松区域在内的7个服务组里。

“我们这次从赛前两个月就开始协调安保、医疗、交通和补给等等。”虽然上马的赛道和去年相比没有改变,但组委会却重新计划安排了所有的服务保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马希望在今年申请国际田联新设置的最高规格路跑标牌——“白金标”。

事实上,“白金标”是国际田联在2018年底新增设的路跑赛事认证标签,这个新的标签意味着比“金标”赛事更高的办赛标准和服务质量,其中评价标准包含了更快的运动员成绩,更好的参赛者体感以及更高的奖金设置,是一种近乎于和“世界六大马拉松大满贯”平级的评价标准。

今年的赛道上仍然有各种亮点。

为此,上马组委会在赛前一周就邀请了国际田联的技术官员对整条赛道和比赛前后的服务进行指导,周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位技术官员对我们提出了非常多实质性的建议,包括从自备饮料、饮食、出发管理、热身场地和兴奋剂检测等方面对特邀选手的服务进行改进,他还建议我们增加了像柏林马拉松一样的赛道双侧饮水站,来服务大众跑者。

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改变和调整,上马的服务更加贴心和温暖。

国内女子组冠军李芷萱在赛后就讲述了一个令她感动的小细节,“在后程的冰站里,那些冰块都是用包装带装好的,这样方便每一个选手把冰块拿在手上,就算贴近皮肤也不会因为太冰而受刺激。”

赛道上推广垃圾分类的跑者。

一场展示城市精神和气质的大秀

经历过去24年的成长,“跑者至上”已经成为了上马最重要的标签之一,而这场聚集了超过38000人的路跑狂欢,如今已不再是简单的比赛,而成了一场展示城市精神的大秀。

在今年的上马赛道上,38位志愿者被安排在了不同的垃圾回收点,进行专门的垃圾分类。从2019年开始,上海正式推行垃圾分类政策,而上马也在今年的所有系列赛里进行尝试,并且得到了不少跑者的支持。

“除了垃圾分类这个亮点,我们今年参赛包里的雨衣和抽绳袋都是利用之前10公里比赛回收的水瓶制成的。”在和澎湃新闻记者说出这些关于环保的亮点时,周瑾略微提高了一些语调。

这确实也是上马从今年开始在环保方面的一大改变,尽管之前10公里和半程马拉松比赛所收集的水瓶并不够用于制作所有的雨衣,但是按照周瑾的计划,今年上马结束之后,再次回收的那些水瓶应该就足够明年半程马拉松雨衣的使用。

赛道上的爱心收衣站。

不仅如此,在上马赛道上,还有连续三年的“上马爱心公益收衣站”项目,以及特邀的轮椅跑者和视障跑者。

“海南百川、追求卓越,这是上海的城市精神。”罗文桦副局长用上海的城市精神总结了上马的气质,“从1996年到2019年,上马一步步的成长和一点点的成功,其实并不只是组委会的功劳,更多是根植于中西方文明交融孕育出的海派文化土壤。”

85个国家和地区,38000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身份的跑者,加上来自全球各地的中外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光是这样的场景就足以展现一场赛事和一座城市的包容与多样。

在上马终点前两公里左右的观赛点上,64岁的彭阿姨在鸣枪后的2小时赶到了赛道边,为每一位经过她面前的跑者加油,这是彭阿姨第一次亲历马拉松赛,“我很爱运动,今天早上在电视上看到了上马的新闻,就临时决定出来给他们加油。”

说话间,彭阿姨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精英跑者一路冲刺,她笑得很灿烂,“我其实也喜欢跑步,如果有机会,我明年也想站在赛道上,和这些外国年轻人比一比,让他们看看上海阿姨的实力。”

    责任编辑:朱轶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