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后小伙弃医从农接棒种花椒,带动三百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2019-11-25 1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大学毕业后,唐瑞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回到东兴区永福镇鸦鹊寺村6组,从父亲手里接过发展花椒种植基地的担子。

两年的时间,唐瑞将花椒种植基地越做越大,自有种植面积发展到了近600亩,还建了一座花椒加工厂,具备每天烘烤4万公斤花椒的生产能力。基地常年用工人数达30余人,解决了周边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通过“农户+专合社+加工厂”的模式,带动周边十多个乡镇的300余户村民发展起花椒种植,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

唐瑞(左三)指导工人干活

不安分:

放弃好工作 回乡种花椒

11月21日,天气放晴,行走在东兴区永福镇鸦鹊寺村的乡村路上,路旁出现了成片的墨绿色花椒树,一股股花椒的清香扑鼻而来。

唐瑞穿梭在花椒树丛里,正忙着指导工人修建花椒树的枝条:“这些小的枝丫要全部剪干净,留下这种结花椒的枝条就可以了……”

脸上透着稚气,但说话的语气俨然一个“大师傅”。1996年出生的唐瑞,在2017年初来到花椒基地,从父亲唐青友手里接下了接力棒。

“刚到基地,还是不习惯,太累了!”唐瑞忍不住“吐槽”。花椒基地是唐青友在2016年回乡时建立的,当时流转了村上100余亩地,2017年传到唐瑞手里时,基地已发展到了388亩,到今年,整个花椒种植基地已达到了590亩,分布在鸦鹊寺村的4-9组。

唐瑞是学医的,父亲也从医,但父子俩却回到了农村,干起了农活,这让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实我也只是想干点事业,为家乡做点贡献。”唐瑞说。

行走在乡村公路上,唐瑞指着连片的花椒树一一介绍:“这是今年新发展起来的一部分地,那一片是已经开始有产量的树,而那边的那个大棚里是我们今年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推出这样的品种。”

别看唐瑞年纪轻轻,说起规划来头头是道,特别是说起花椒种植技术,那更是不在话下。

“每年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唐瑞告诉记者,父亲启动花椒基地建设项目时,他就参与到了其中,不过那时还在念书,大学毕业后,他本可以留在实习的医院当一名检验科的医生,但想到还有未完成的事业,于是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

可是,农业种植之路并不好走。唐瑞必须从头开始学习,跑重庆,下农村,钻花椒树林,从理论到实践,他通过慢慢摸索,从一个花椒种植“门外汉”变成了可以指导基地工人剪枝、压枝等技术的内行。

每年的7月到9月,花椒进入成熟采摘期,一场抢收战开始了。最让唐瑞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花椒收获时,他忙碌在花椒种植基地,从管账到接送工人、守着过秤,再到跑花椒销售,每天从早忙到晚,晚上经常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时还要指挥工人剪枝条,调解工人之间的小矛盾,一天下来,几乎嗓子都说哑了。

唐瑞说,那时还真是想放弃了:“毕竟才刚刚开始干这个,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想着自己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要这样起早贪黑……但又转念一想,成功哪能这么轻松!”

一年又一年,习惯了忙碌的节奏之后,唐瑞也就不觉得苦了。

今年,花椒基地出产新鲜花椒7.5万公斤,加上回收了周边种植户的新鲜花椒,总量达到了20万公斤,烘烤出干花椒6.5万斤,销售额达到了三百多万元。

这样的结果,唐瑞并不满足:“今年行情不算太好。不过,随着基地的花椒树进入丰产期,效果应该会一年比一年好!”

花椒基地绿油油一片

不简单:

助农增收促发展 一年挣了三百万

阳光照在花椒树上,碧绿的叶子闪闪发光。花椒地里,二十多名工人正麻利地修剪着枝条,鸦鹊寺村8组村民夏俊忠也在其中。

过去,在家里种庄稼,除去种子化肥的成本,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挣七八百元,如今,在花椒基地里干活,夏俊忠每个月有一千多元工资。特别是花椒收获的季节,妻子也能到基地里帮忙剪花椒,收入直线上升,让他干着活也很有劲。

和夏俊忠一样高兴的,还有6组村民段登华。从2015年开始,段登华就在基地里干活,每年光是务工挣的工资就有3万余元。此外,段登华还把家里的4亩地流转给了花椒产业基地,自己留有2亩多地,种了200株花椒树,今年花椒树第一年挂果就达到了七千多元的产值。

土地流转费加上自己种植花椒的收入,段登华感觉“很有搞头”:“一年一年效益会越来越好,这条路还真是走对了!”

从2015年开始,正是靠着在花椒基地务工,今年64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正康在2018年顺利脱了贫。

据介绍,花椒基地在鸦鹊寺村聘请了30多名工人,其中,8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采摘花椒这样的用工高峰期,用工人数可达200余人。2016年项目启动时,唐瑞的花椒基地就成立了鲜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专合社带动农民发展种植青花椒,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专合社通过自育苗,保证花椒质量,为农户提供第一代花椒苗,截至目前,辐射到了东兴区永福镇、苏家乡、杨家镇等十多个乡镇,发展农户300余名,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此外,专合社还通过免费为农户提供花椒种植技术培训,并按市场价回收花椒进行加工,解决了农户销售问题,摸索出“专合社+农户+加工厂”模式,形成花椒产销“一条龙”产业经济链,带动镇村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这个小伙子很不错!别看他年纪轻轻的,在给我们指导技术时,还挺有耐心,而且技术也很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段登华这样评价唐瑞。

不停步:

成为后备干部 脚踏实地追梦

2017年,几乎和创业同步的是,唐瑞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顺利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如今,唐瑞除了创业者的身份,还是镇上的后备干部,协助村上、镇上的工作,此外也时常去发展花椒产业的村里给村民们做一些技术类培训工作。

说起自己创业的历程,唐瑞坦言,最开始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和上班不一样的是,创业涉及的所有事情都必须自己去操心。”二十多岁的唐瑞,头上已经出现了白发,他苦笑,“都是操心操的。”

今年花椒行情不佳,唐瑞在跑销售上也没少花功夫。“带着货到处跑,去找销路,去送货。”因为和农户签订了合同,即使花椒价格偏低,他还是没有放弃收购。此外,还要在提高产量、节约成本上下功夫。

对此,唐瑞的父亲唐青友很有感触:“这个孩子还是很听话,也很勤奋。当初,我让他回来帮我,他二话没说就回来了。不管是技术把关,还是管账、预算,他也都是从头现学。创业路再艰苦,他也没放弃。我搭了一个平台,他尽力在支撑。”

唐瑞的爷爷已经80岁了,每天也在花椒基地帮忙干活。上阵不离父子兵,在发展花椒产业的这条路上,祖孙三代都在努力,唐瑞从父亲手上接过了接力棒,在振兴乡村、造福村民的路上,不断前行着。

“习主席说,我们都是追梦人,都在追梦路上。”唐瑞用手在空中比划出一条道路,指向了远处一个山头的花椒树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