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拍刑案现场到拍故宫!苏唐诗最近火了

2019-12-07 08: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公安局民警苏唐诗最近火了,却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因为拍故宫。他不仅出了一本《看见,不一样的故宫》的画册,还收获了素未谋面的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他画册写的序。在序言中,单霁翔写道:“我被眼前这些有关故宫的照片所打动,我看到了已然落下神坛,走入人间的太和殿广场,格局恢宏依旧,却多了些和蔼可亲;我看到了曾经深不可测的皇宫庭院里,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妈妈面前撒欢奔跑……”(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在苏唐诗的镜头里,他将故宫一面面冰冷的墙、一栋栋不可移动的古建筑物,拍摄成了一幅幅贴近市井生活、鲜活有温暖的画面。也正因为如此,单霁翔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6年拍摄了3万多张故宫照片

1991年在警校上学时,苏唐诗便开始学习摄影技术,一开始只是觉得自己从事的公安工作,在刑事勘察中可能用得上。但刑案现场毕竟不是天天都有,为了练手,他就经常去拍一些风景照,此后,就再也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相机。

那时为了拍摄一张黄河故道湿地的晨雾,他连续十几天天还没亮就开车从县城赶到黄河故道,拍到早上七点,再开车回去上班;在严寒刺骨的冬天,他曾连续八天凌晨起床,去公园湖边拍摄水鸟过冬照,经常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在五台山显通寺,为了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他在香炉脚兽旁趴了近1个小时,因为太过专注,燃着的香火掉落在衣服上竟浑然不觉,至今右胳膊还留有被烧灼后的疤痕。这些经历,都是苏唐诗身上数不过来的故事。(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拍摄风景无数,苏唐诗也有心底的愿望,故宫,是他一直想要呈现出来的作品。为此,他花了六年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往返于河南与北京之间。拍摄初期,苏唐诗总是放不下心中对故宫的崇敬,他觉得故宫是神秘的,是高高在上的,这种想法一度限制了他的思维,让他找不到感觉。虽然举着相机,以摄影师的身份在故宫中行走、拍摄,但他觉得自己只是比普通游客更熟悉故宫的每个景点而已,走马观花的效果不是他想要的,他想寻找一种新思路,找寻一种细腻感。

这种强烈的感觉一直持续到2018年,苏唐诗开始重新梳理自己拍过的故宫照片,还去了国家图书馆翻阅资料,偶然间,他看到了日本摄影师土门拳专门拍摄日本古寺庙的作品画册《古寺巡礼》。“我突然好像找到了感觉,以前一味追求神秘感、视觉冲击力,把作品拍得很浅,应该把视角调转,放在对故宫古建筑的解读上。”他说道。

2018年之后,苏唐诗拍摄故宫的照片变得朴素起来,除了研究如何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他还不断学习与故宫文化有关的知识,包括近几年故宫发生的变化,时代赋予故宫的内涵,在自己全新的理解下,对于如何拍好故宫,他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他认真拟定了拍摄计划,一个季度可以拍些什么,一个季节可以拍些什么,到了年末可以拍些什么。

为了捕捉到故宫的雪景,在春运高峰时期,苏唐诗费尽力气抢到一张站票,站了5个小时去故宫;在拍摄时,为了避免游客入镜,他大清早就去故宫排队,常常是第一个检票进故宫,抢先找到理想的拍照位置;也常常是进去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个。根据苏唐诗的统计,六年时间里,他一共拍摄了三万多张故宫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和各个季节的照片,而他也似乎把自己刻在了故宫这座古建筑里。(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做到精益求精

拍的照片多了,苏唐诗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他对每一张照片呈现出来的效果都是有考虑的,在每一次按下相机快门之前,也是从多个角度审视过的,因此在照片的构图方面,他很有自信,“我几乎不用考虑剪裁的问题,随时拿出来就可以使用”。

然而这种尽善尽美的要求有时候对苏唐诗来说并不一定是好的,他也有过陷入焦虑的时刻。他回忆道:“2016年底,我参加了一次摄影高阶培训,我所在的河南省一共只有10人参加,为我们授课的专家对我们每个人的拍摄作品都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在不断汲取新知识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回顾这些年的拍摄之路,突然间感觉自己没有方向了。那种滋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就像是画家失去了灵感,作家笔下写不出流淌的文字,人就从一个高点这么跌落下去了。”(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后来河南省摄协副主席郑伟杰的话点醒了我,他说:“你之前为什么拍得这么好,是因为你是苏唐诗,现在却成苏诗唐了,完全偏离了方向。”“其实他想告诉我的是,即使到了一定的专业高度,依然不能失去自我,要记得自己最初的方向。”

2018年8月,苏唐诗接受了一次全国摄影爱好者的比较大的培训,几乎全国拍摄技术好的摄影师都来上课了,高手云集,大家自然而然开始交流起来。“我突然发现别人的思路很前卫,但我一直都是按照比较陈旧的手法来完成每一部作品,虽然也获得过许多大奖,但是这种陈旧的方法会不会过时,未来的摄影之路还能不能继续走下去,会不会遇到瓶颈,都开始成为我担心的问题。”

再加上故宫古建筑的拍摄也处于焦灼阶段,苏唐诗一度陷入了无法形容的难受之中,手中的拍摄计划也几度暂停。后来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巩志明给他上了一堂课,让他悟出许多道理:“人一辈子将一件事情做好、做透、做精就很不容易了,比如摄影,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拍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和别人彻底区分开,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每个人拍出来的东西都一样,也就失去了喜爱摄影的本真。”

“后来拍摄故宫的时候,我们一起讨论了拍摄想法,我也把一些非常细腻的作品拿给他看,虽然之前也有很多拍摄故宫的大师级的作品,故宫也是古建筑的典范,但是我在思考和品读时也逐渐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将心目中的故宫表达了出来。”(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好的照片是会说话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说:“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

这样的功力离不开苏唐诗的用心,在他看来,好的作品技术只是作为支撑,比如怎样用好相机和光,怎么样构图好,拍摄时如何抓住机会、把握时机,用好色彩,影调……这是基本技术,这些技术要想运用得好,要进行深入的训练,训练好技术才能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当技术达到了,如果不用心的话,拍出来的照片只能是一张技术含量很高的美图而已,空洞,没有灵魂,所以我觉得用心非常重要,包括技术的提高也是每一次用心的结果。”

其实这些年可以拍摄出好的作品,离不开苏唐诗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除了利用业余时间去拍摄之外,他也将自己喜欢拍摄的用心融入了工作中。每次去村里执勤,他有个习惯是,每到一个村,都会为这个村60岁以上的老人拍一张肖像照片,既拉近了民警工作与百姓的距离,也记录下了淳朴农民的生活。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苏唐诗更能用百姓的视角去拍摄,也让每一张照片更加接地气、更加真实。

在苏唐诗的眼里,一张好的照片是会说话的,而将一张张照片集合起来成为一部好的作品,有时候需要许多年的酝酿才能达成。就像是拍摄故宫古建筑,出版《看见,不一样的故宫》这本画册,苏唐诗花费了六年时间蹲守在故宫的各个角落,通过近景、远景、特写等手法,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了故宫的个中之美。苏唐诗说:“我心中的故宫,其实很平常,平常的故宫里,每个角角落落,每个分分秒秒,都充盈着一种平常的美……”正是这种朴实的美,让苏唐诗给了故宫古建筑一个最美的解读。

编辑丨肖玲燕 设计丨刘岩

记者丨刘琦

原标题:《从拍刑案现场到拍故宫!苏唐诗最近火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