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澳门400年:海外华人的精神故乡

2019-12-20 12: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摄影师@刘骏

16至18、19世纪,两三百年间,澳门可说是一块很特殊的“飞地”。

在明清政府眼中,澳门是一块“内飞地”(enclave)。从1573年到1887年,葡萄牙人是以租借的名义(每月500两白银另加15两火耗银)占据澳门,因此,明清政府还有权在澳门派驻官吏,制定法规,对当地的华人和葡萄牙居民进行管控。

在葡萄牙人看来,澳门可以说是“外飞地”。虽然葡萄牙政府于1845年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开始驱逐中国官员,1887年与清政府签订《和好通商条约》,控制了整个澳门。但是,根据条约规定,葡萄牙人只是拥有“永居管理权”。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澳门始终未成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虽然葡萄牙人占据了澳门,但繁荣的海外贸易、华人的不断涌入,让中华文化在那里扎根、成长和发展,使得这里不仅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痕迹和底蕴,还形成了强大的华人社群和华商组织。这些华商参与了后来的茶叶贸易以及赌博业、房地产、工业等,甚至可以与葡萄牙政府相拮抗。难怪澳葡统计局官员桑巴约(Manuel Castro Sampaio)曾说:“澳门贸易发展的关键现在已经掌握在了华人手中。”

由于澳门文化的多元性、对外的开放性以及华人群体的自主性,促使澳门成为联系中国内地与海外的“窗口”。很多华人由澳门进入南洋和海外,同时也从澳门这个“窗口”来了解内地祖国的种种变化,甚至还参与其中。澳门成了华侨心系祖国,为民族的复兴、富强而努力的见证。

图据@乐道Louder

01

明清时期的澳门“苦力贸易”

倘若追溯澳门与海外华侨之间的渊源,我们无法绕开一段“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苦力贸易。

早在葡萄牙占据澳门的明朝末年,葡萄牙人就移植了在非洲及果阿等地的生意,在澳门贩卖人口。

隆庆三年(1569年),广东籍工科给事中陈吾德在给皇帝所上《条陈东粤疏》中说:

“盖佛郎机(注:葡萄牙)……私通奸人,岁掠卖男妇何啻千百,海滨居民,痛入骨髓。”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刑科给事中郭尚宾也在上疏中说:

“夷人佛郎机,以番船易达,故百计求澳而居之。有掳掠城市之男妇人口,卖夷以取赀,每岁不知其数,而藏身于澳夷之市场,划策于夷人之幕者更多焉。”

绘画,描绘16世纪40年代,葡萄牙克拉克帆船驶离岩石海岸的情景。15至16世纪,葡萄牙就是使用这种帆船来进行远洋探险,建立一个又一个殖民地。

不但葡萄牙政府进行苦力买卖,就连天主教徒也直接参与对中国苦力的管理。根据史料记载,传教士每8天或每10天或每15天,对苦力轮流施行各种圣事一次,向1000名左右的苦力讲解教理,为孤女或本地教民处理婚姻,并且为了“维持葡萄牙人的健康”,先向果阿遣送第一批苦力妇女450名以上,以后又遣送出第二批,大约为200人。

除了非洲等地,更多的苦力则到达了东南亚。由于澳门与非洲、欧洲等地距离远,澳门与东南亚国家的商业往来最为频繁。随着苦力被贩卖至东南亚,再加上中国商人的进入,第一批中国人开始进入南洋地区。据统计,在明代后期,流寓吕宋的中国人就有三四万之多,爪哇有二三万之多,加上其他地方,估计达十万人以上。

到了清朝初期,康熙多次告诫葡萄牙理事官“须安分守法,不许买中国的人”,“不许带中国人出去”。葡萄牙官员只好表面上声称奉行中国法律,背地里虽然仍旧偷卖华人,但数量已经大为减少。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清王朝败于英国。葡萄牙开始蠢蠢欲动,明目张胆贩卖苦力,将苦力贩卖到秘鲁地区。

刊登在1876年4月29日美国《哈珀斯周刊》中的插画,描绘了开往旧金山的阿拉斯加蒸汽船上,前往美国的中国移民。

苦力在澳门未装船出国之前,大多被囚禁在“猪仔馆”之内。“猪仔馆”,葡萄牙语称之为“Barraca”,广东人翻译为“巴拉坑”,也就是木屋或者木栅的意思,负责苦力贸易的中国人则称之为“猪仔头”。

当时,葡萄牙人获得苦力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收买附近宗族械斗中的俘虏。如果被对方捉住,就会卖给“猪仔头”,赚取利益。

第二,是“猪仔头”对华人以哄骗。猪仔头“或请做工,或以引探亲朋,置佴张机,一赚入馆、入船,如罗飞鸟”。就这样,大批的华人通过澳门被贩卖到美洲地区。

华工在秘鲁修筑公路、铁路,开采矿石,进行种植园耕种,捡拾鸟粪,对美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又有大批华工被贩卖到美国,光加州一地的农业耕种,华工就贡献了75%的力量。

02

爱国人士的舆论阵地

由于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华洋杂处的独特优势,使得澳门还开了一代风气之先,成为一个窗口,让很多华侨都通过澳门来了解国内的形势发展,也成了清末维新派人士和革命党人所要争取的舆论阵地。

1896年11月,康有为第一次来到澳门。此时清王朝已无法控制澳门,再加上澳门与广东距离较近,康有为希望能在澳门创办一份报纸,介绍西方先进的思想,为维新改革“鼓与呼”。

不久,康有为与何君穗创办了《知新报》。梁启超随后也被邀请到澳门,参与《知新报》的筹划。《知新报》仿上海《时务报》体例,分别刊载论说、上谕、近事、译录、西国政事、西国农学、矿学、商务等栏目。

在对清王朝政治方面的论述,《知新报》比其他任何一家维新派报纸都要大胆,报上说:

“今政府之不能善其国也,纪纲废弛,调度疏防,适足为狼吞虎噬之欲,国土广大,财物殷阜,适足饱封豕长蛇之欲”,“无道之主,近者亡国,远者亡天下,革故易新,自古唯然。”

康有为与《知新报》

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南洋华侨还以《知新报》作为阵地,反对慈禧的倒行逆施。慈禧以光绪身体不好的原因,将光绪囚禁于瀛台。很快,南洋华商就做出反应。新加坡华商邱菽园率先向北京总理衙门递上了折子,并全文刊登在《知新报》上。

随后,马来亚的吉隆埠、爪哇巴城、越南和暹罗华商也纷纷发出电文,要求慈禧撤帘归政,请光绪皇帝重新执掌朝政。

总理衙门后来将这些电报呈送给慈禧过目,慈禧看到后大怒,总理衙门从此不敢再次呈送,但海外华人的热情却得到了全国的拥护。上海《字林西报》说:

“华商等流寓外洋,乃能深明大义,各怀忠勇,殊堪嘉尚……太后甚怒,故此次不敢进呈,恐遭谴责。”

经元善上书慈禧太后请求不要废光绪帝,也因激怒慈禧太后而被通缉。经元善逃往澳门,其好友郑观应便嘱托亲友代为照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仓皇逃往海外,郑观应在澳门的郑家大屋还曾收留康有为的父母及梁启超一家。

澳门郑家大屋,郑观应故居,始建于1881年,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既是郑观应成长和归宿之地,也是其思想主要的发源地,《盛世危言》便在此写成。

在此之前,早已闲居澳门的郑观应,还与小其24岁的孙中山有往来。孙中山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到澳门行医期间,曾多次出入郑家大屋,向郑观应请教学问。学者钟卓安认为:“如果说孙中山是一朵根植于香山的历史红花,那么郑观应就是来自同一方热土的衬托这朵红花的一片绿叶。郑观应和孙中山是近代两颗耀眼中华、璀璨的历史明珠。”

镜湖医院旧址。1892年秋,孙中山在澳门镜湖医院从事内外科实习,并被聘为西医医师。

郑观应是广东香山人。他还潜心钻研,反省自己多年来对国家、民族及世界的看法,花了近六年时间终完成《盛世危言》的写作。一经问世,震动朝野,在甲午战争后逐渐形成一股《盛世危言》热,也为后世探索国家、民族出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即受到《盛世危言》的影响。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曾向朋友借了11本书,其中8本为《盛世危言》。也正是在此书的影响下,毛泽东认识到了中华民族要想拯救自己,必须要借鉴西方的先进东西。为了中国的命运,毛泽东选择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郑观应《盛世危言》

现在的澳门特区将郑观应称为“澳门之子”,为其树碑立像,并发行郑观应纪念邮票。

03

马礼逊书塾走出的年轻人

除了政治上的影响,澳门在文化思想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民间的对外交往和对外认知,就是从澳门开始的:最早一批留学生也是从澳门走向世界的。

澳门的辐射作用,首先体现在中国内地的邻近地区,这一作用较早发生、持续影响,与澳门逐渐建立起来交通、经济、民间交往、教育体制等各种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1839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书塾。马礼逊书塾的宗旨是:教育本地的青年,使他们在掌握本国语言的同时,能够阅读和书写英文;并且能借助这一工具,掌握西方各种门类的知识。

1842年,澳门的马礼逊书塾并入了马礼逊书院,1849年书院停办。但就是在这10年间,马礼逊书院却培养了第一代留学生,比如唐廷枢、唐廷植兄弟以及容闳等,这些人为后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马礼逊(右)和李十公(左)、陈老宜(中)在工作中,1828,乔治·钱纳利绘制。

唐廷枢毕业之后,成为近代著名的买办,负责解决各个洋行与华商之间的矛盾,甚至还率先在国内推出了保险业务。唐廷枢之所以受到西方商人的青睐,是因为他英语很好。后来,唐廷枢还担任了轮船招商局总办,主持了开平煤矿,成了洋务派的代表。

与唐廷枢相比,他的哥哥唐廷植的事业鲜为人知。1849年,唐廷植跟随叔父从香港远赴旧金山。由于唐廷植的个人魅力,他刚到美国不久,就得到华人的信赖,在华人社会中取得了领袖的地位。此后,他被旧金山华人一致推举为旧金山华商公所——阳和会馆的总董。

当时,美国政府发起“排华”事件,唐廷植立即与美国当地官员进行交涉,给加州州长毕格勒写信,告诉他取消排华,对美国有利。

“你们将中国人说成是‘苦力’,语带轻蔑。但是,这是你们强制安在我们中国人头上的词语,在我们看来,所谓‘苦力’就是普通的劳动者。”

唐廷植的信,写得有理有节,站在美国人的视角上,告诫美国人华工的贡献,他最终打动了美国政府。后来,美国政府还专门请他前往首都华盛顿谈判,求得“排华”事件的平息。

唐廷植在美国华人中间“留下了极高的声誉”,他的画像甚至在以后很多年中,还悬挂在纽约博物馆的墙上,被题为“一个著名的商人”。

唐廷植

唐廷枢

除了唐廷植之外,从澳门马礼逊书塾毕业的容闳也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第一个留学耶鲁大学的中国人,毕业以后,他于1867年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派遣留美学生的设想,促成了第一批“幼童”的出洋。

容闳

1872年,容闳还受命与负责留美学生事务的官员陈兰彬,一同前往古巴调查华工受虐的情况。他们了解到华工在古巴的悲惨处境,“该国虐待华工甚于犬马,受虐自尽者每日不知凡几”,而且知道大量华工是来自于澳门附近,他们立即报告清政府。随后,容闳受命与西班牙、英、法等国谈判,他援引国际法最终迫使西班牙政府就范,还成功地禁止欧洲各国在澳门招工。

04

澳门成为华侨的“避难所”

正是由于澳门“开一代风气之先”,澳门成为联结内地与华侨的纽带,甚至被华侨们视为精神故乡。

澳门开埠40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战乱,这里被人们视为“避难港”。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管辖澳门的葡萄牙政府立即在1932年3月5日援引海牙国际公约,在瑞士宣布“中立”。1937年以后,葡萄牙政府专门从莫桑比克调派了三支军队驻扎澳门,防止日本军队的入侵。

20世纪40年代,澳门街头的葡籍民兵。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战火,很多中国沿海以及香港地区的居民迁入澳门,还有不少来自中南美地区打算回国的华侨,也滞留在澳门。

从1938年到1940年,澳门人口由14万人暴增到40万人。内地迁入澳门的人士和来自东南亚的华侨,创办报纸,在澳门宣传抗日主张,赈济难民,甚至捐钱组建回乡服务团回到内地支援抗战。

澳门,以它特有的方式,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2年4月3日,阖澳华侨筹赈兵灾会委员职员合影。该会1931年11月成立,以“筹集款项,救济兵灾”为宗旨,掀起捐款支援抗战的第一个高潮。

1939年9月3日,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第6、7队出发前合影。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6月,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先后组成11队,共160多人,前往西江、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等地抗日救亡。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亚各国开始排华,许多华侨被迫离开居住地。此时的他们,难以进入内地和香港,澳门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

1968年,曾经支援过抗战,与新中国关系密切的柬埔寨华侨罗少荣与印尼华侨梁披云等人在澳门成立了“归侨总会”。这个团体成为团结爱国归侨、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辉旗帜,同时也为居住在澳门的华侨提供经济援助。

根据统计,1970到1975年,东南亚华侨迁入澳门的多达1.5万人,涉及缅甸、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47个国家的华侨。

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之前,澳门有人口大约50万,其中华侨有5万多人,占总人口数的10%。

澳门这块“飞地”在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辛酸的苦力贸易,也成为内地中国人走向世界,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的重要纽带。

摄影师@Dian

而今,妈阁庙的渔港落霞还镌刻着先秦濠镜澳的记忆,关闸马路还未遗忘葡萄牙人几度来访的傲慢脚步,大三巴牌坊前当年孩子重聚唱响的还是那熟悉的旋律。

指针流转,这颗南海之滨的耀眼明珠,依然以她独有的风采,沧桑而辉煌。

她的故事,还在继续……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我们将故事唱给你听。

参考资料:

1.邓开颂、陆晓闽、杨仁飞《澳门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程美宝主编《把世界带进中国:从澳门出发的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3.韦庆远《澳门史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吴志良、娄胜华、何伟杰《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八卷):革命、战争与澳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5.林广志《澳门之魂: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

6.汪敬虞《从唐氏三兄弟的历史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载《近代中国》(第12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7.余定邦《1899-1900年东南亚华商的“勤王”活动——读澳门〈知新报〉的有关报道》,载《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

8.任光敏《葡萄牙在澳门的苦力贸易》,载《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

9.汤仁泽《维新运动时期的澳门〈知新报〉》,载《史林》1998年第1期

10.张良生《富有传奇经历的一位爱国侨领——记澳门归侨总会会长罗少荣》,载《海内与海外》2002年)

11.杜恩义《影响一代中国人:“澳门之子”郑观应与〈盛世危言〉》,国家人文历史2019年期刊

作者:宋晨希,文章有删改

原标题:《澳门400年:海外华人的精神故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