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葱绿了田野 鼓胀农户钱袋 ——德昌小葱供港基地建设释放规模效应

2019-12-21 0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点击“凉山日报”关注我哦

核心提示

曾经,谁家房前屋后的菜园里,还没有栽上一些小葱,以方便成为餐桌上日常的调料。如今,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香葱,却是安宁河畔田地里的主角,德昌县大面积推广小葱种植,成为农业产业发展中一颗耀眼的新星。通过两年的摸索,德昌小葱从20亩实验田起步,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亩,其中4000余亩已初见效益。

德昌供港果蔬基地的成功探索,让小葱基地建设有了更多的底气和抗风险的能力。从颇具技术含量的田地配套设施、统一清洗包装外运、企业和种植户抱团夯实基础、市场适应性等方面的稳健表现来看,德昌小葱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12月6日,本报记者走进德昌。从巴洞镇到王所镇,从德州镇到麻栗镇,从成片的小葱基地到忙碌的洗葱车间,从打包装车的外运现场到拔葱的田间地头,只见大片的小葱绿了德昌冬日的田野,正一天天鼓胀种植户的钱袋。

中午时分,距离德昌县城约12公里的供港小葱巴洞基地,插在田埂上的地界彩旗迎风飘扬,栽种下去25天的葱苗挺过缓苗期,已经成活。

标准化的德昌供港小葱巴洞基地。

基地电机房总控室里,管理员贵志尧手拿遥控板,轻轻按键,打开喷灌总闸阀,数十秒之后,田地里间隔4米远的喷头相继运转起来。顿时,水雾弥漫,阳光下形成一道道漂亮的彩虹。

“入冬以后,昼夜温差大,浇水时间要减少到每次3分钟左右。如果观察到葱苗生病,那就要及早防治了。”园林专业毕业的贵志尧介绍道,小葱巴洞基地434亩、4个机房、7名管理员,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观察天气和小葱的长势情况,控制用水量,一般情况下,小葱的适应性很强,整个成长周期不会有大的问题。

“这片小葱将赶在春节前上市,到时候我又将组织工人来拔葱,大多数都是附近的村民。”巴洞镇红旗村8组村民刘明祥是小包工头,人缘好,基地用工基本都要找他。

“小葱基地建设好啊,村民有事情做了,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到。现在村里大多数劳动力都在田里劳作,巴洞街逢场赶集的人比以往都少了很多。”刘明祥介绍道,从今年10月小葱巴洞基地建设开始,就连续组织工人来找活路做,捡石头、除草、修机房、理田、栽葱、拔葱,几乎每天都有活做,一个壮劳力收入是150元/天,一般情况是90元/天。

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增加收入,这是小葱种植大面积推广的初衷,也是德昌农业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

小葱种植集中联片,规模效益明显。

434亩巴洞小葱的示范

放眼望去,434亩小葱巴洞基地绿意葱茏,小葱长势良好,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然而,这片土地在两年前却是撂荒的。“镇党委政府多年前就引进了企业,想把这里的经济搞上去,让农民的日子富起来。这片山坡地先前从村民手中以1500元/亩/年的价格流转过来,租给了一家企业,当时计划的项目是建成生猪养殖基地,后来由于多种原因项目被搁浅了。”德昌县巴洞镇党委书记尹辉介绍道,从2018年开始该成片土地流转给了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四川绿生源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种植小葱,在带动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方面逐渐有了起色。

据介绍,位于县城西南部的巴洞镇,辖团结、红旗、先锋、前进、松柏5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共计1万余人,全镇作为德昌县供港果蔬基地的首选地,在交通、水源、土壤等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全镇供港果蔬主要有葡萄、草莓和香葱。

如今,巴洞镇前进村集中联片的420亩大棚葡萄,红旗村集中联片的434亩小葱,正在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进来,增加收入。

“两年前,我们公司联合凉山州品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开始了小葱的实验种植。一年可以种植5到6茬,每茬的生长周期是40天到60天,实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今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四川绿生源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供港小葱基地现场负责人唐联君介绍道,目前公司在德昌的8个乡镇14个村种植了6000多亩,春节前能够上市的有4000余亩。

管理员贵志尧拧动闸阀,准备给小葱浇水。

据介绍,基地建设前期投入较大,需安装半自动化的喷雾设备,第一季每亩成本约12000元,之后每亩每季的种植成本大约6000元,每年每亩小葱能获得1—2万元纯利润。今年4月1日该企业种植的第一批小葱上市,由于处于夏季,产量达到3.2吨/亩,产值达1.6万元左右;第二批8月上市场,产量2.6吨/亩左右,产值9000元。今年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小葱发往湖南、上海、安徽、河南、重庆等地。

“我们采取有机种植,和传统种植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施肥、浇药上有总控制。”唐联君总经理接着说,在基地建设之初,不仅平整了土地,在熟土下面预埋了喷灌管道,还铺了一层厚厚的农家肥和有机肥,土地可以不用轮作,连续种植也能保证小葱品质。

安装了半自动化喷雾设备的小葱种植模式,解决了许多种植管理的难题。

小葱种植从王所镇发轫

供港果蔬德昌县万亩小葱基地的成功创建,得益于安宁河沿岸肥沃的土地,优质的水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据介绍,该基地第一期种植区域主要在德州镇泸塘村、红庙村、沙坝村;六所镇新农村、永兴村;王所镇小冯村、水塘村;巴洞镇红旗村;麻栗镇点马村、大坝村;宽裕镇铁厂村。

作为德昌小葱种植推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唐联君是土生土长的王所镇人。在商界打拼多年,早年靠做工程建设起家,一路走来,多个生意门道都有涉猎。

工人分拣小葱。

“其实,大农业做好了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前几年我一直在云南玉溪种小葱,四五年时间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销售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操作体系,因此我对在家乡大面积发展小葱种植很有信心。”唐联君说,作为王所镇人,自然很清楚这里的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适合小葱生长,这也是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

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唐联君联合亲戚一道,在王所镇小冯村以20亩实验田起步,下半年扩大到100亩。小葱种植跟预想的一样,大获成功。“当时遇到好价钱,有一批小葱就赚了几十万元,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唐联君说,后来土地流转数量增加以后,为把小葱种植的基础做大做实,公司联合实力企业——凉山州品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迅速将小葱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余亩,而这个数据还将进一步扩大。

小葱基地的建设都保持了统一的风格和标准,并严格遵守“五个统一”执行,以保证小葱品质的稳定性。即实行统一流转土地租金,统一改良土壤,统一供应优质葱种,统一进行全程的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原则,引领更多的种植户走一条规范且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把产业链做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四川绿生源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顺势而为,为销售服务的洗葱厂于今年11月16日正式投入使用。洗葱厂管理员余显彬介绍,目前洗葱厂的洗涤车间基本建成,冷冻、制冰车间正在建设完善中,洗葱厂平均每天装冷链车的葱量为50吨,大部分销往川外城市。

工人用高压水枪对打捆的小葱做最后的清洁。

小葱外销带给村民实惠

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建在王所镇水塘村的四川绿生源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洗葱厂,洗葱工人正在忙碌。

据介绍,从田地里拉回来的小葱含土量约占4%,在洗葱车间的水池里经过约半小时的浸泡,便上了洗涤流水线,经过工人的一番打理,小葱被洗干净,然后打捆,再用高压水枪特别清洗小葱根部,每捆小葱重量8斤左右。经过8道重要工序,前后约1个小时的清洗整理,小葱才算达到上车装运外出的标准。

洗葱车间,工人正在忙着打捆作业。

11月12日,洗葱车间负责人普文会和云南的8个老乡就到洗葱厂来上班了,打算长期在这边务工。“今天参加洗葱的工人有24人,来自云南等地的务工人员有12个,德昌本地的有12个。在洗葱厂劳动,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吃苦耐劳,我们按小时计酬,每小时劳酬48元左右。”普文会说。

洗葱厂厂长陈洪兵介绍道,洗葱厂运营以来,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洗葱和装车,50天的时间大约装车外运小葱2000吨。

德州镇泸塘村拔葱现场。

离洗葱厂5公里外的德州镇泸塘村拔葱现场,王所镇昌州村3组村民黄明聪、郑腾美、唐伍琼、周成兴与其他140多名工人正在拔葱。

“由于早上露水大,今天10点钟才出工。你看,这么大一片还没有拔完,接下来的几天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应该还要来。”黄明聪说,每拔1斤葱有0.4元的报酬,忙碌一天下来有80元左右的收入。

在旁边田地里,正在拔葱的是德州镇泸塘村12组村民王本碧。八年前,她家的3亩土地租赁流转给了承包商种植葡萄。一年前,又将家里的1亩土地租赁出去给承包商种植小葱。“租金是1800元/亩,三年一涨。”王本碧说,其丈夫杨国富是基地的管理员,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加上她在基地的日常务工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来自马鞍乡的苏阿依和黑龙潭镇的何欢是地里劳作的彝族同胞。“拔葱比起平时的活路轻松多了,每天的收入不一样,多的时候有80元左右,少的时候也有50元。主要是这里离县城近,我们为了方便娃娃读书,在县城租房子住,平时就到田地里来找活路做,往年这个时候则是采摘草莓。”苏阿依说。

德州镇泸塘村村委会主任王本良介绍,全村14个村民小组1100多户3400多人,村上有1500亩土地种植了小葱,38户贫困户和其他的村民基本都在基地找事情做。

“今天来拔葱的老乡汉族同胞、彝族同胞差不多各占了一半,大家要完成9亩小葱地拔葱量。”王本良说,村上种植的小葱直接卖给了四川绿生源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挣到钱。

洗净后准备装上冷链车的德昌小葱。

据统计,小葱基地的用工非常灵活,栽葱、拔葱的高峰时期每天达500多人,洗葱厂每天的用工量每天80人至200人不等,平均下来每季每亩的工酬为2500元至3000元。

小葱基地的示范带动,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租金收益,小葱种植、管理、采收、销售等环节解决了当地大量富裕劳动力的输出问题,长期在基地的务工人员每年能增收1.2万元左右。

从20亩,到100亩,再到6000亩,德昌小葱的种植规模正在呈几何增长态势,其效益也随之发生“叠变”,让更多的人群尝到甜头。

文/图 余洋 王洪贵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俊 沈虎子

主编:蒋映春 副主编:苏勇

原标题:《小葱绿了田野 鼓胀农户钱袋 ——德昌小葱供港基地建设释放规模效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