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上海:一帮身处蛮荒的坚守人

2019-12-25 23: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白茅岭、军天湖、吴家洼、四岔河,四家上海的异域监狱为上海的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四家监狱坚守过的一茬一茬的民警们,他们为了上海而离开上海,为了上海而不回上海,“红烛精神”“川农精神”“铁军精神”“知青精神”……无数的精神、无数的楷模影响了一代代的人。

2014年6月15日,经司法部批准,上海市四岔河监狱正式挂牌成立。图为监狱二道门。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说的就是在上海飞地四所监狱奉献青春、坚守信念的这样一群人。

相较于其他政府机关的公务员,飞地监狱的坚守者们可谓“剑走偏锋、职入冷门”;四所监狱如寒星散落于离沪几百公里的异域他乡;除了“在飞地工作满五年,可以调回上海”这样的政策以外,几乎看不到“可见的未来”。

2019年9月,记者一行不顾车船周折、鞍马劳顿,寻找这群坚守者。

无业游民的收容地

目前,上海飞地上的四家监狱——白茅岭、军天湖、吴家洼、四岔河,听起来像武侠小说里的地名,又像样板戏里的戏曲名。

其实它们的前身并不是监狱,而是为了安置上海刚解放时的游民而成立的农场。后来经历了由农场到劳改场所再到监狱的变迁。

上世纪50年代,上海监狱第一代农场人响应党的号召,为了上海而远离上海,扎根域外开基创业。1950年,北上江苏省盐城市四岔河地区,成立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1956年,在皖南广德、郎溪山区地带建立上海市白茅岭农场;1958年,南下福建省将乐、泰宁两县之间,建成上海市闽北劳教农场,并于1962年迁往安徽省宣城地区创建“皖南军天湖农场”。

拿白茅岭监狱来说,之前的称呼是白茅岭,是特殊年代的产物。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要确保平安、稳定和经济发展,上海就想出了既能改造人,又能改造自然的计划,于是白茅岭等农场应运而生。

1956年起,白茅岭农场承担游民安置任务,1958年开始陆续接收劳教人员和少年犯,1966年开始收押改造罪犯,最多时,整个白茅岭农场曾有近两万人。

白茅岭是一个社区的概念,这里除了监狱,还有学校、商店、医院、派出所等等。行政关系上,隶属上海市宝山区。

2018年4月,白茅岭农场与军天湖农场(军天湖监狱是上海在安徽的另一个域外监狱)的社区顺利移交给上海光明集团,完成“监社分开”的监狱体制改革任务。

四岔河监狱前身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监狱60余年历史变迁中,名称、任务和隶属关系也数经变易。1972年启用上海市上海农场名称。

2014年6月15日,经司法部批准,上海市四岔河监狱正式挂牌成立,其监管场所、医院、习艺基地、培训中心及警官公寓占地500余亩,行政隶属关系由上海市戒毒工作管理局划归上海市监狱管理局领导,其性质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2015年10月19日,监狱正式收押首批罪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60余年的发展,四岔河人都能以大局为重,成绩斐然;60余年的追求,四岔河人都能以奉献为荣,铿锵有力。四岔河这片土地先后承担过收容改造罪犯、游民、“四边”人员、劳教人员、“三类”人员、违法闹访人员以及戒毒人员等近20万人,为上海社会治安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烛精神的发源地

“红烛精神”衍生于上海监狱系统基层一线战天斗地、艰苦初创的奋斗经历,承载着上海监狱工作的初心与使命,是上海监狱系统的历史文化内核,几代上海监狱民警和衷共济的精神家园。

长期以来,上海监狱系统一直将不忘初心、弘扬“红烛精神”作为抓党建、促队建的重要举措,打造干警队伍之魂,引领广大民警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干事创业,逐梦扬帆。

广大干部扎根皖南山区、苏北滩涂,“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改造罪犯、维护上海城市安全作出了不凡奉献。

1988年,农场干部自演舞蹈《红烛颂》,引起同志们的强烈共鸣,认为“红烛精神”正是30余年来监狱民警职工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上海监狱系统的光荣传统和文化气质由此完成了定义,并得到基层的广泛学习宣传。

在“红烛精神”的激励感召下,同志们群策群力,不断掀起干事创业的热潮。他们在1994年监狱法正式颁布实施后,率先实践以“分押、分管、分教”为主要内容的分类改造工作,积极实现分级累进处遇、分级管理、分类教育的“三分”工作模式,探索开展罪犯个别教育,打造规范化建设样板,在全国范围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2年,全国监狱布局进行调整,“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监狱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上海监狱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弘扬正气、发扬“红烛精神”宣传教育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激励人,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干警传承发扬“红烛精神”,服从大局,再次出发,将重心转移到队伍管理和改造实践,正规化、职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持续赋予“红烛精神”新的内涵和张力。

全局上下形成共识:新的时期“红烛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公正执法,为警清廉;求真务实,甘于奉献。

近几年,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期,上海监狱紧扣民警队伍理想信念教育,赓续“红烛精神”,通过发掘、整理、培育、宣传弘扬那些流传在广大党员民警中体现“红烛精神”的优良传统、作风,先进个人、团队,融入新的时代精神、时代声音。

同时,打造“红烛精神”特色党建品牌,作为16项重点改革项目之一,强化上海监狱党建工作品牌的政治性、时代性、实效性和特色性,引领民警队伍的作风建设和价值追求。

上海监狱系统相继涌现出周盟、胡水清、胡静雅等上海十大“平安英雄”以及上海司法行政系统首位“上海工匠”许冬等先进人物。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监狱将持续聚力为全国平安法治建设作出贡献,着力做好当前基层一线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工作,努力讲好上海监狱故事。

白茅岭监狱外景

青年民警的成长地

上海市军天湖农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西南,距离市区约20公里,在寒亭镇、杨柳镇、金坝乡交界的地方。军天湖农场距离“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也只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

这是一座曾经荣获过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的监狱。申城多少平安夜,天湖几代守夜人。

2012年,俞正声同志在视察时,高度评价军天湖监狱和白茅岭监狱为“最具潜力的监管场所和最为实际的民警成长基地”。其中,军天湖监狱是离上海市最远的一处飞地。目前,监狱民警70%为青年民警,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多年来,军天湖监狱大力构建场所警戒机制,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建立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监区分控平台、现场管控点为支撑的三级警戒架构,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和联防“四位一体” 安全防范机制,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效能。至今,监狱已取得连续13年实现监管安全零事故的好成绩。

2012年8月,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在军天湖监狱成功举行“天湖一号”地空防范一体化综合演习,参与警种之多、联动范围之广、科技含量之高、演习情景之复杂,为上海监狱系统历年之最。而在今后,军天湖监狱仍将牢牢把握“巩固、深化、提高”主基调,抢抓机遇,转型驱动,着力构建集约型、矫治型、专业型监狱,在新一轮科学发展热潮中,谱写红烛事业新的篇章。

白茅岭监狱提供了一组数据:2005到2009年,全局共有17批次271人接受了培训。之后的5年多时间,教导大队为市内输送了126位监狱管理业务骨干。

“三分工作”的创新地

为何白茅岭监狱的“三分工作”在监狱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1994年年底,中国司法系统发生了一件大事:新中国第一部监狱法诞生。从1986年司法部成立监狱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开始,历经8年多时间调查研究和专题讨论,前后修改数十稿,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呱呱坠地。

在这部监狱法里,白茅岭监狱探索实践出的“三分工作”被写了进去:其中分管分押部分在第四章第三十九条,分类教育则在第五章第六十一条。

三分,即分类关押、分类管理、分类教育。当年参与过“三分工作”这个项目的老民警们,把“第三十九条”与“第六十一条”一加,看作是一个小满分(指39+61=100)。

“但是,三分工作的探索没有止境。”白茅岭监狱副监狱长说,“说这句话,决不是谦虚。监狱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学问实在太多,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可以说,永无止境。”

对罪犯管理教育实行“三分”是监管改造的一项重大改革。今天,“三分工作”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国监狱管理工作的基本共识。

1988年4月,作为劳动改造战线上的一种探索创新举措,白茅岭监狱成立了实验大队和教导大队。实验大队的主题词是“三分工作”,而教导大队的主题词就是“规范”。

在监狱里,要做到“规范”两个字,无比重要又无比艰难。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许多监狱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罪犯教育上,大都以说教式、灌输式等方式为主,执法上也存在自由裁量权较大等问题。

为此,白茅岭监狱的教导大队(即今天的三监区)推出了一系列规范管理的举措,其中就包括后来在全国监狱系统广泛推行的《民警一日工作规范》,这个可是当时的“上海模式,上海经验”。

而在罪犯行为规范方面,他们推出的《犯人一日行为规范》,也在上海各监狱全面推广,并一直施行至今。教导大队的一系列创新组合拳,让人耳目一新,各级领导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评价。

1989年,时任司法部副部长金鉴同志称赞教导大队“思想观念新,方法新,连语言也是新的”;原司法部劳改局副局长王明迪,则评价此举,“是把劳改工作纳入科学化轨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据1992年的白茅岭农场场志记载,在1989年的全国劳改工作会议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全国监狱系统先后有大约4000人来白茅岭农场学习取经,主要学习内容就是教导大队的“规范化大队建设”与实验大队的“三分工作”。

无论是“教导大队”还是三监区,名称虽然有改变,但民警责任感、使命感从来没变。

31年来,白茅岭监狱教导大队素以“工作出规范、岗位出标准、队伍出人才”著称于上海乃至全国的监狱系统。

薪火相传的践行地

今年57岁的徐国庆自从警就坚守在军天湖监狱,30多年来,大部分时间他和妻子孩子两地遥望,现在令他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儿子学业有成,他自己每年也都能带出几个出色的徒弟。

“红烛精神影响了我一辈子,很多时候,我们宁可牺牲家庭,也要坚守岗位。但现在想想,那个时代的无私奉献有些不近人情,我现在教育我的徒弟,只有扮演好人生的每个角色,才能更好地传承‘红烛精神’。”徐国庆说。

2016年10月,吴家洼监狱里来了一批大学毕业的新民警,由于地理位置、工作条件等原因,他们思想上都有顾虑,有的还有畏难情绪。

作为监区长的许峰多次找他们谈心,做工作,并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还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他和监区的努力下,所有的新民警都能安心工作,还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有多名青年民警成为所在岗位的骨干。

一位青年民警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许监区长的关心培养,我们不会进步这样快。”而这一切在许峰看来都是分内之事,他说,当年老同志对我们是手把手传帮带,现在轮到我们把“川农精神”的接力棒交给年轻同志了!

创新改革没有数量限制,只要管用,我们就鼓励。这些探索和实践最终将被提升为接地气的制度和规范。

于鲁杰是一位85后的女警,不久前,从警刚满3年的她就成为第一届上海监狱系统技能比赛冠军,而且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据悉,这是上海监狱局推行教、学、练、战“四位一体”职业素养提升模式的一个缩影。

今年7月,上海首个艾滋病罪犯专管监区在新收犯监狱揭牌成立。它的前身是“胡水清工作室”,十多年来,胡水清带领他的团队致力于艾滋病服刑人员的转化工作,成效显著。

“激发动力活力,重心在基层,我们通过强化警力专业分工,将把基层警务组打造成业务钻研、课题攻关、专业成长的阵地,调动每个基层民警的主观能动性。”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局长吴琦认为,“基层民警的职业发展最怕看到‘天花板’,他们关心未来发展,关注提升空间。我们就把民警职业发展和掌控未来的主动权交到民警手中,让‘有付出就有收获’成为共识,实现‘我的未来我做主’。”

在新的时期,飞地监狱对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和社会平安治理体系,注重加强与地区司法部门的联系,切实做好重要时期罪犯刑释衔接工作,为社会平安建设作出了贡献。主动适应扩大假释面改革的挑战,加强罪犯教育引导,努力争取家属配合支持,密切与法院、检察院的对接,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原标题:《为上海:一帮身处蛮荒的坚守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