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承德市脱贫攻坚工作巡礼——成果篇】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驻村工作队,努力当好脱贫攻坚的助推人

2019-12-28 1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驻村工作队的故事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是人民日报社对口帮扶的贫困县。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采访的人民网记者刘曦、人民日报社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吕晓勋连线交流,了解该村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他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扬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把基层特别是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学习历练的平台和难得机会,增加见识、增进感情、增长才干,实实在在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为贫困乡村带来新变化。习近平还通过视频向全国所有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和广大基层干部、向亿万乡亲们表示亲切问候和良好祝福。

总书记的讲话,饱含对全国数千万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鼓舞和激励着广大扶贫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村情简介

于营村位于平坊满族乡东北部,潮河岗子川上游。长期以来,村原党组织软弱涣散,部分村干部工作不在状态,或敷衍塞责,或推诿扯皮,不太把群众的诉求当回事。由此导致村里矛盾、纠纷积压,村民意见较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水资源比较匮乏……受种种因素制约,于营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2017年人均年收入不到4200元;900人左右的村子,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3户297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36.11%,是平坊乡贫困村之一。

自2018年8月,人民日报社派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村两委班子(村书记主任实现一肩挑)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县司法局、国土局3名干部)、包村乡干部(2人)一起努力,为村里争取到超过7000万的帮扶资金和项目,村民超过300人次通过在村帮扶企业(晶润公司、碧桂园)、村各项工程打工有效增收,村里公共环境、户院卫生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对村各项工作的知情率和满意度,相比以往大幅度提升。截止到目前,全村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已全部脱贫。

扶贫举措

计划牵引行动,目标指导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经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包村乡干部反复讨论,2019年初,我们确定了“党建强村,产业兴村,基建靓村,服务润村”的扶贫工作方向。

以党建强村。我们提出了四个抓:抓组织,帮助村“两委”班子提高政治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厘清发展思路、端正工作态度,努力做到工作能力强、作风形象优、群众评价好,以此培厚支部发展基础。抓制度,规范“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健全村“两委”议事规则、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工作制度,增强村党组织活动的制度性和实效性。抓服务,修建集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功能于一体的于营村党群服务中心;通过结对帮扶、设岗定责等做法,增强为民办事实效。抓教育,通过开设党员微信群、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增强党员政治意识,拓宽其工作视野,明确其能力差距,促使其思考“我会干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今,于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已逐渐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以产业兴村。2017年以来,人民日报社为村里引进光伏、苗木种植两大扶贫产业项目。总投资4.6亿元、60兆瓦林光互补光伏扶贫发电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庭院卫生奖补、合作建光伏等形式,辐射带动包括本村在内的全县2000户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碧桂园60亩苗木扶贫基地,通过土地流转、雇佣村民务工,帮助村民增收数十万元。目前两大产业合计雇佣本地劳动力超过300人次,为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老百姓收入提供重要保障。

为了让村集体可持续增收,2019年3月,经多方考察,村两委引进了被称为“绿色人参”的秋葵,利用报社支持的7万多扶贫资金,由村集体合作社流转11亩农民土地,连同几位村民自己出的2亩地共13亩土地,进行小规模试种。7月,秋葵成熟上市,一方面通过县城超市、酒店,人民日报社食堂等线下渠道销售;另一方面,借助人民网“人民优选”平台在网上销售。截止到10月初秋葵生长季结束,13亩秋葵销售毛收入超过7.5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帮助10多户村民增收总计超过6万元。不仅有效帮助参与管理的村民增收,也打出了“于营秋葵”的品牌,让更多地方的消费者了解、品尝到这一养生保健蔬菜。

以基建靓村。2019年,在人民日报社协调帮助下,从水利部门为滦平县岗子川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争取项目资金近6800万元。项目资金到位后,滦平县委县政府深入研究,先期启动于营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面积28.3平方公里,重点打造以于营村为主的乡村振兴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片区。

为更好打造这一片区,县里聘请全国知名规划设计公司,统筹考虑于营村村庄整体风貌、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为村里做整体发展规划。整合涉农资金4445.53万元用于该片区建设,包括引调水灌溉工程,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道路拓宽、河坝修建、桥梁改建项目,村庄面貌提升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双瓮式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及小学改造项目,美丽庭院建设工程等等。道路宽畅了、过桥更安全了、污水有地方倒了、户厕安到家了……于营村的村庄面貌由此有了崭新的变化。

以服务润村。于营村始终坚持“老百姓最期盼什么,我们就该做什么”的工作原则。住房方面,除无人居住房屋外,全部达到A、B类安全住房标准。医疗方面,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按规定办理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教育方面,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三免一助政策,全村没有因贫穷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学生。饮水安全方面,全村实现安全饮水。针对劳动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村里通过培训设立公益岗。现有11人从事巡河、护路、治安工作(年收入3600元),6人从事环境保洁工作(年收入7200元),另有9人从事护林防火工作(年收入8000元)。

2018年底,经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一起讨论,确定了2019年要为老百姓干的十件实事。包括做好一张规划、发展一项产业、设立一支自治基金、修建一条道路、完成一批改厕、组织一次支部共建、组织一次教育帮扶、组织一次健康义诊、开设一个培训班、筹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目前所有计划的实事都已落实。通过这些举措,帮助村干部提高了依法办事能力、服务群众水平,在提升广大群众的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带领村民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扶贫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扶贫的过程,就是和地方老百姓、基层干部、职能部门不断解释、沟通、合作的过程。正是通过和他们的相处,扶贫驻村干部对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会。

1.中央精准扶贫脉把得准,惠民政策得到高度认可

“好社会比好儿子强多了!”驻村第一书记吕晓勋记得,刚来县里时,有位县领导在会议上转述了一位贫困户的原话,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在村里走访,不管是贫困户,还是一般户,对于党的惠民政策,都是举双手叫好。尤其是和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聊天,从言语中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确实是发自内心地爱国家、感党恩,愿意听党话、跟党走。比如村里的老党员孙民,在今年的民主评议党员会上明确提出,希望村支部加强对党中央有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传达、解读,方便他们了解、学习。可以说,脱贫攻坚就像一根纽带,把党心和民意连接得更加紧密。

2.地方真抓实干没有懈怠,找准病根施治托底有力

滦平县离北京很近,是北京周边生态最好的区域之一,但却是个贫困县。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7931户、55634人,降至目前的544户、1460人,贫困发生率0.57%。今年5月,河北省政府正式批准滦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当地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从逐村派驻工作队、逐户安排帮扶责任人,到开展两次建档立卡“回头看”剔除不符合贫困户条件人员,再到确保全县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看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制度,地方党委政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点解决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个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让贫困群众不必再为住房、教育、医疗、饮水等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愁。

3.帮扶单位真包实帮不遗余力,引项目促增收深得民心

在接受人民日报社河北分社记者史自强采访时,于营村村民孙英说,“以前日子是一天天捱过来的,现在是一天天奔着走的”。能让村民从捱过来“反转”为奔着走,报社的倾力帮扶是重要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由人民日报社引进的晶润光伏扶贫项目、碧桂园苗木扶贫项目,仅2018年一年,就合计聘请村民干活超过200人次,帮助不少人实现了“在项目里务工,在家门口挣钱”的心愿。今年,村里利用人民日报社的帮扶资金,种植了10多亩秋葵。种植期间,全村有好几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做上了小时工、日工。“人民日报为人民”,这句在村里广为流传的口号,印证着全村老百姓对人民日报社对口帮扶工作的肯定。

4.村民自立自强主动脱贫,以思想转变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石柱考察时对老乡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这点出了脱贫致富的关键。如果主观上还想当然地认为,是“国家要我脱贫”,而不是打心底里认同“我要脱贫致富”,那即便有再多的帮扶、再好的政策,效果也不会长久。

今年于营村新上了不少项目,很多村民都向村干部打听,工程队能否雇他们干活。有的村民甚至承诺,要是时间允许,干两份活都没问题。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以往在村里很难看到。在村容村貌发生改变的同时,村民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也有了新的改观,相信这才是贫困村摆脱贫困应有的乡村气质。

据统计,全国共有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128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3500万名农村党员。他们广泛分布在乡村大地、构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具有团结带领亿万农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组织力。作为其中的一员,能够亲身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来,我们深感使命光荣,也深知工作不易。虽然于营村已经脱贫,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依然任重道远。今后于营村驻村工作队将在人民日报社和滦平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努力做好脱贫巩固工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广大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长按上方二维码

识别即可一键关注

原标题:《【承德市脱贫攻坚工作巡礼——成果篇】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驻村工作队,努力当好脱贫攻坚的助推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