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周雯 ‖ 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

2020-01-03 0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

周 雯

隋代、唐代为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唐代后期,佛教渐衰。佛教史载:唐武宗会昌年间(840—846),佛法、经书被毁,大乘八宗经典注疏大多丢失,佛教一蹶不振。之后,唯八宗之一的禅宗,以其居住山林,教义简单易行而得以弘传。至五代,禅宗已形成沩仰、云门、临济、曹洞、法眼五个宗派。德昌县境内自明清两代重兴,有曹洞、临济两宗。

一、佛教源流

洞天佛地,佛教胜境,佛以山兴,山以佛名。螺髻山很早就为佛家重视。自汉代开辟,唐时佛事已经盛行,建造了许多庙宇,现遗址尚存。唐末以后,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佛事日衰,于是有“隐去螺髻,始现峨眉”之说。佛家称螺髻山为“紫微山”。

德昌佛教重现于明代,振兴于清代。县城西有光山,曾建光照寺,明末圮。《德昌所志略》载:梵刹倾颓,“所余败砖瓦,长厚俱非今比,有香杉数百株”。光山古刹,风光无限,被列入德昌旧八景。清初至道光咸丰年间,寺庙又逐步兴起,尤以紫微山为盛,“聚四方海众居之,阐阳法教。”因道光皇帝道号紫微,故紫微山改为紫遗山。据记载,仅螺髻山西麓就有曹洞较大的庙宇两阁十三寺:白衣阁、紫摩阁,宗林寺、开国寺、万缘寺、潮音寺、音童寺、普济寺、华严寺、白云寺、金龙寺、宗海寺、宗觉寺等。宗林寺碑记:“开建紫遗山,周围1280里,一维36处扬板,720处开梆,3600处吃斋,有18顶,27坪,13佛洞,108景。”清代,境内复兴的佛教多为曹洞宗,繁衍分明,影响广大,遂有“螺髻山开,峨眉山闭”之说。

螺髻寺下庙大殿台阶遗址(左文孝 摄)

(一)曹洞宗

德昌曹洞宗开创于清乾隆年间。清乾隆二十五年,觉达和尚来到六所解结寺,苦心经营,坚持不懈,还在距解结寺不远的老幼山创建凌云寺、清泉寺阐法传教。“宁远五属僧人,大半系其后裔”,被誉为德昌曹洞开山祖师,对传播佛教起过重要作用。觉达的三个徒弟海德、海云、海瀛也都各自主持寺院,使德昌佛教重现生机。长徒海德,号华光,乾隆三十六年仲秋入紫微山,斩木破林,于仙人洞下结茅栖止,兴工创建宗林寺。

(二)临济宗

德昌临济宗起源于长斋门。初,宽裕邓氏两姊妹同一弟,以家产建三宝寺,在此吃斋。后遇一临济宗朝山和尚,拜其为师,遂皈依佛门,自成一派。

二、佛 寺

德昌乃是“仙佛之乡”,历史上修建佛寺特多。清道光之前的佛寺建筑,讲究布局设计,修造工艺精湛,具有宗教色彩。咸丰同治年后,佛寺损毁,逐渐颓败。

位于螺髻山和尚顶南的螺髻寺中庙遗址(左文孝 摄)

按现行区划统计,境内曾有佛寺分布如下(标有*者为今存佛寺):

城 区:三教寺、大佛寺、上观音堂

德州镇:光照寺、普照寺*、来佛寺*、宁江寺*

六所镇:解结寺*、凌云寺、清泉寺、黄龙寺、观音寺

巴洞镇:鱼洞寺*、宝林寺

麻栗镇:大佛寺、白马寺、华严寺、宗林寺、海潮寺、螺髻寺

宽裕镇:三宝寺*、大佛寺

阿月镇:普陀寺、观音庵、石佛寺、观音寺*、大佛庙

小高镇:普应寺*

王所镇:觉海寺

茨达镇:法华寺

乐跃镇:飞来寺

金沙乡:观音堂

1.解结寺 位于德昌县六所镇新农村五社,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寺庙四面青山环绕,绿树成荫,似座落于莲花山形当中。该寺原系由浙江绍兴府迁至当地的吴、王两姓家佛堂。后来,吴家人多族旺但很穷,常有乞丐,王家人少族薄却很富,于是吴王两姓人互相耻笑,诤战不休。后经卜卦先生指点,两姓联合修建此寺。寺成,发誓绝不诤战和好永载,遂将寺取名解结寺。多年后,吴王两姓人仍良莠不齐,无心维修,致瓦落佛残,庙宇垮塌不堪。乾隆25年(1760)觉达和尚来到解结寺,见状不忍,搭茅棚居住于木鱼山中,与吴、王两姓人洽谈成功,又有当地大善人周维嵩捐资扶持,合力重建木鱼山解结寺。

解结寺山门(解结寺 供图)

解结寺内曾出过三代坐化肉身祖师,即德昌曹洞派二代祖师华光、四代祖师悟真(杨祖师)、六代祖师常怀。解结寺过去僧众很多,曾传授过戒。善名远播,香火旺盛。

德昌解结寺庙会盛况(左文孝 摄)

1950年,部队占用解结寺,土改时分给农民当住房。后被西昌白马寺的崇慧等三人买下此寺。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由崇法(俗名赵洪轩,四川江油市人)、崇慧(俗名高光玉,西昌市人)二人主持。1985年、1996年两次翻修大雄宝殿。现任主持释妙源(俗名唐兴蓉,米易县人,1986年4月在解结寺拜崇慧为师剃度出家)。1990年,妙源从四川佛学院毕业后任解结寺住持,统领合寺僧众,吃苦耐劳,并多方筹集资金,于2005年拆除祖堂,修建砖混结构念佛堂、客堂、会议室、客房共计738平方米。2015年,占地580平方米,修建报恩极乐塔,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可存放骨灰盒6000余个。2016年修建大雄宝殿300余平方米。四方香客众多,香火旺盛。

2.凌云寺 位于德昌县六所镇幼山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觉达和尚创建。嘉庆八年(1803),了妙和尚的大徒弟司本(号明通),新建上、中、下三殿(各5间)及东西两厢房舍,供曹洞僧人住锡阐教。解放后僧尼解散,仅存一口古钟,为嘉庆八年(1803)铸造。中殿被生产队用作粮食保管室。

保存较完整的六所镇清嘉庆年代的凌云寺大殿(左文孝 摄)

3.宗林寺 位于螺髻山西麓麻栗镇大象坪。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仲秋,德昌曹洞宗二代祖师华光和尚入紫微山,斩木破林,于仙人洞下,结茅栖止,兴工创建。

螺髻山宗林寺遗址(左文孝 摄)

宗林寺背靠紫微山,占地二十余亩,寺庙宽阔宏大,供奉文殊、弥勒、观音、地藏、普利、维那诸佛。宗林寺东坡为紫微山古佛坪,建有曹洞始祖觉达墓塔,有和尚坟二十余冢。寺东北侧,悬崖峭壁处有石灰岩溶洞,约四十多平方米,洞高五米,钟乳石倒挂,巨石铺地,清泉涌溢。华光晚年“隐居深岩,恒住洞中”,并在此圆寂,此洞遂称“祖师洞”。寺南隔山溪约一公里处有华光墓塔,塔高四米,六面二重,均为汉白玉砌成。碑文记:“开建紫遗山周围1280里,一维36处扬板,720处开梆,3600处吃斋,有18顶,27坪,13佛洞,108景”。当年宗林寺不仅风景优美,且香火旺盛,远近闻名。

螺髻山宗林寺海德(华光)祖师塔(左文孝 供图)

十八顶:昆卢顶、尸弃顶、毗舍顶、拘留顶、拘那顶、广博顶、离怖顶、甘露顶、阿弥顶、药师顶、光明顶、通三顶、舍利顶、迦叶顶、释迦顶、妙色顶、多宝顶、宝胜顶。

二十七坪:接引坪、白象坪、昆卢坪、回龙坪、百虎坪、玉带坪、摩诃坪、东华坪、棋盘坪、香林坪、云窝坪、狮宁坪、且门坪、小象坪、大象坪、金子坪、银花坪、石象坪、天华坪、银光坪、龙台坪、黄金坪、龙鼻坪、卧佛坪、光明坪、弥勒坪、古佛坪。

十三洞: 金仁洞、仙人洞、卧佛洞、万石洞、普贤洞、观音洞、舍利洞、三千洞、天华洞、海石洞、龙华洞、大觉洞、圆通洞。

德昌佛教开山祖师华光修行之仙人洞(左文孝 摄)

一百零八景:紫摩岩、紫微岩、灵云门、挽金山、仙人桥 、卧佛石、菩萨石、罗汉石、韦陀石、莲华峰、罗汉峰、通天峰、紫灵峰、灵极峰、玲珑峰、耸翠峰、碧云峰、紫云峰、紫霞峰、元根树、青龙塘、宝珠石、灵珠石、金光石、紫灵石、棋盘石、狮子石、白象石、罗纹石、棋子石、倒挂石、老鹦石、玉兔石、偏桥石、菊花石、紫砚石、白网石、猛虎石、白龙石、银峰石、百灵石、百叶石、白牙石、吊叶石、鸡居石、流泉石、芍药石、五花石、仙人石、人卧石、鳌鱼石、云板石、鱼子石、金钟石、千佛石、阳豆石、米花石、袈裟石、募坡石、金盆石、金塔石、盘子石、慧剑石、百碗石、香炉石、谷花石、汤圆石、海带石、双漕石、金瓜石、宝鼎石、珍角石、花袍石、犀牛石、鹦哥石、蝴蝶石、白猴石、元蛋石、三带石、阴阳石、金鸡石、藤盆石、芋笋石、莲花石、普陀石、须弥石、地塔石、天门石、仙桥石、螺髻石、注箱石、经柜石、大硼石、梯子石、海马石、背光石、佛果石、灵珠石 ……

4.普照寺 又名仙人古洞,俗称“仙人洞”。曹洞正宗。位于德州镇果园村七社。距县城西七里,占地面积320亩。普照寺有庙碑一通,现仍完整保存寺中。清乾隆年间洪尼脱发结茅此山,“真心念佛,远募近化”,并建寺。后收吴女(号寂翠)为徒,师徒相守奉佛。清嘉庆十五年(1800)尹宣舍女入空,为寂翠徒(号常道),皈依之日,随带银两以资供佛。此后日积月累,买得水田一石五斗永作寺产。清末,佛事不兴,寺院破败。

普照寺(周雯 摄)

1952年,释海澄(法名胜清,俗名宋衍存,西昌市西宁镇刘九堡子人氏)迁德昌镇城乡(今德州镇)果园村普照寺,以农为业。1979年9月,德昌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普照寺,列为开放寺庙,释海澄为寺庙主持。他不辞辛劳,八方募化,筹措资金,组织僧人和信教群众将破烂不堪的庙宇修复。1980年,在旧址重建“大雄宝殿”。1986年改建“接引殿”。1990年新建“七佛殿”,翻修经堂僧舍,种植花草林木,寺庙焕然一新,拜佛信众络绎不绝,香火日盛。2005年8月,当家高僧释海澄法师年逾百岁,阿月观音寺当家师释定成(名通果)到普照寺继任住持。

5.大佛寺 位于县城凤鸣街后,道光甲辰年(1844)建。正殿供奉释迦牟尼,左侧为观音殿,右侧为张口弥勒。南、西、北三墙嵌有小佛上千尊,高不盈尺,形态各异。大佛寺建筑华丽,殿前有盘龙廊柱,张口弥勒塑像座宽约2米,高约1.5米,以整棵大斑竹起篾丝为胎,造型美观。大佛寺解放前为县佛教协会所在地,解放后曾作小学校址。

6.三教寺 位于县城近郊西南方青狮坝。明万历年间建,供奉儒、释、道三教。清乾隆年间,曹洞宗二世祖华光曾住持寺院。道光癸丑(1853),因构讼,改为圣功书院。民国二十八年(1939)此地办简易师范班,翌年成立西昌县立德昌中学。解放后为德昌中学,原建筑物拆除无存。

7.普应寺 位于小高镇安宁村四社,距县城7.5公里,占地面积80亩,曹洞正宗。此寺原为小高一把伞陈、崔、廖三姓家用佛堂,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解放后寺庙关闭,1980年开放。由释妙贵住持,将仅存的一重殿残墙断壁逐年培修,建成殿堂四重、住房十余间以及可供数十人用餐的厨房食堂。1991年,大雄宝殿和接引殿建成。

释妙贵(俗名陈其品),1988年4月在成都出席云、贵、川三省佛教大会。1991年,当选德昌县佛教协会会长,1996年,任凉山州政协委员。1998年3月,当选德昌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99年,因年高退寺。2000年至2006年,由释普能任住持。2006年,释普能年高退寺,暂由解结寺住持释妙源兼任主持。2007年,释妙贵的徒弟释普明(俗名徐文云,德昌县宽裕镇马安村人)任住持。2008年,修建砖混结构念佛堂、客堂、会议室,共800平方米。

普应寺接引殿(左文孝 摄)

普应寺门外的黄桷树

8.观音寺 又名普济寺,俗称梅三庙,位于阿月镇阿月村六社,占地面积70亩。有僧尼1人,常住居士2人。观音寺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开山祖师先州和尚(俗名石祖魁,阿月人氏)。相传咸丰二年冬,有三个穿戴各异的人来寺借宿,一曰赵大王(汉族)生于三月十八,一曰李大王(藏族)生于七月十八,一曰胡大王(彝族)生于冬月十八。三人曾在沙场目睹战者血流成河,叹亡者为父母生养,未报恩而身先逝,故舍王位,结伴同心在此修炼。光绪六年冬月十八,三人在观音殿旁一房内入坐升天。遗言“我此三人三代表,团结一心助观音,修行虽然未成佛,愿为观音显威灵。”后此寺称为“梅三庙”,为汉、彝、藏三种民族共同举行宗教活动之地。原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太阳殿、山门等建筑。1952年寺庙关闭,1997年,经德昌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重建。

观音寺(周雯 摄)

2000年,释定成(法名通果,俗名刘菊梅,四川省遂宁市人)任观音寺住持。2002年冬,从缅甸请回汉白玉整雕佛像5尊,最高一尊2.5米,重2.9吨。房屋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2008年新建围墙800米。2010年,释定成到普照寺任住持,由其弟子释万有继任住持,之后翻修大雄宝殿房顶为仿古建筑。2015年,修建梅三庙240平方米、住宿楼380平方米。每年农历三月、七月、冬月的十七至十九日办三次“梅三会”。

9.鱼洞寺(鱼硐寺) 位于巴洞镇前进村,建于明正德年间,环境清幽。民国《西昌县志》列鱼洞寺为邛都六名胜之五,曰“鱼洞安禅”。寺前一座字库塔,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保护完好。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此地形成期市,称“草坝场”,一年一度,进香游玩者众。1985年,德昌三宝寺佛职人员道清迁入,自行佛事。

鱼洞寺(周雯 摄)

10.来佛寺 原名下观音堂,位于县城以东。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曹洞宗。开山祖师崇开比丘尼。1993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更名为来佛寺。1994年当家住持妙理(俗名尹开法,德昌县麻栗镇点马村人)筹建大雄宝殿,1995年2月竣工。塑佛像31尊,修僧舍20间,耗资50余万元。1998年,妙理还俗,释昌敏(俗名李长贵,四川省中江县人)从西昌泸山光福寺到德昌县任佛教协会会长,住持来佛寺。2002年3月,筹资38万元购寺旁“农家乐”、果园、晒场和民房4000余平方米,新建饭堂、山门、公厕等,是德昌县唯一可以举行传戒活动的大众堂。2005年5月,释昌敏退寺,由释继缘(俗名朱兴义,米易县弯丘镇人)住持寺庙事务。2006年归还寺庙欠债16万元,新修大雄宝殿后面围墙和排水沟50余米,使寺庙形成占地8869平方米(其中建筑物3000余平方米)的规模。

来佛寺(周雯 摄)

11.宁江寺 位于德州镇泸塘村三社,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曹洞宗。原为当地何、王两姓的家用佛堂。建有大雄宝殿、说法堂、弥勒殿、接引殿、祖师殿等建筑,规模宏大,环境优雅,香火旺盛。1997年开放,大殿及厢房占地1000余平方米。住持释妙培。

宁江寺(周雯 摄)

12.三宝寺 位于宽裕镇花园村十一社,占地面积6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江西邓氏清云、清镇、清寿同胞三兄妹合力,历时三年建成,名“三宝寺”。解放后关闭。

三宝寺(周雯 摄)

1994年4月,三宝寺开放,由释圆钟(俗名肖乾美,德昌县茨达镇人)任当家师。1995年,重塑佛像29尊。1996年新建天王殿及可供100余人食宿的房舍。2002年,对原庙宇进行改造。2003年,装修佛像31尊。2008年,修建砖混结构念佛堂、客堂、会议室共计700平方米,重新修建山门,具有三重殿堂。

三、德昌曹洞宗名僧

1.觉达和尚 号慈怡,俗姓雷,湖北省黄岗县石洞渣湾人。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十月十六日卯时,八岁时在家乡观音山罗汉寺出家,年长具戒后诸方参学。乾隆二十五年(1760),栖身于德昌六所,重建木鱼山解结寺,并在距解结寺不远的老幼山创建凌云寺、清泉寺,阐法授徒。

觉达招收的三个徒弟海德、海云、海瀛,后都各自主持寺院,使德昌佛教重现生机。乾隆四十六年(1781)九月十八日觉达圆寂,僧寿59岁。

2.华光和尚 法名海德(俗姓龚),系觉达和尚的大徒弟。河南光州光山县人,生于清雍正八年(1730)。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德昌六所解结寺皈依觉达,六月十九日披剃后住锡三教寺(现德昌中学校址)。之后,云游锦州万佛寺、广东丹霞山、宁波天童寺、山西五台山甘泉寺、南山寺等,遍参高僧,定惠双修,德行卓著。因蒙一菩萨示以千佛绕昆卢之紫微山仙境,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直返德昌。当地檀越仰师禅德,慨然施山。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秋,华光入山斩木破林,于紫微山仙人洞下面结茅栖止,兴工创建宗林寺。

华光和尚(解结寺 供图)

华光阐扬佛法,远近道俗得受净戒者众。除出家二众及在家男女居士外,尚有山中龙虎钦其道,乞与授戒者各一。自此禅弘兼律,连年不断。由于他的弟子众多,德昌庙宇如雨后春笋,佛教兴盛,冠于宁属(原西昌地区),被称为“仙佛之乡”。

德昌螺髻山宗林寺开山祖师(海德)华光墓碑(左文孝 摄)

此后,华光坐禅仙人洞多年,一饮一食皆在洞中,因蓄发长数尺,又号长发和尚。世缘将毕,下山至三锅庄住禅。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二月十二日午临终前,说偈云:“吾在西南驾宝舟,不分昼夜度春秋,单传心印无人识,止定灵光出虎丘”复朗曰:“江水向东流,白云往西收,老僧返竺国,提锡还中州。”语毕,端坐,瞑目而寂。其血肉身躯,不臭不腐。后僧众于新殿落成之际,特造石龛供奉遗体。

光绪三十年(1904)除夕之夜,有道士上殿瞻礼,不慎烛火焚帘,致供奉一百余年的华光遗体被烧毁。

3.杨祖师 俗姓杨,名学信,湖南省常德府龙阳县人,出生书香世家,其先祖超遵为雍正当朝阁老,父讳廷,乾隆三年(1738)恩赐翰林。杨学信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十六岁成家,十七岁妻故。悲痛之中,深感人生无常,喟叹:“人生悲苦,在劫难逃,这也就是天意吧!”决心不再婚娶,束装远游。

杨祖师(解结寺 供图)

他来到蜀南西昌,寄寓旅邸。一日行经千佛寺,在山门外听见阵阵木鱼声,遂入寺,见一老僧端坐于大殿诵读《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顿觉有悟,郁郁返邸,辗转不能入眠。朦胧中见一奇形异状之人,开口诵曰:“速弃尘劳出爱缠,汝须念佛莫贪眠,访得明师回光照,弥陀接引上西天”。杨学信如大梦初醒,急欲叩问,那人不知去向。第二天清晨,他告辞主人,朝南游来。将至德昌,遇一老叟田间劳作,坐谈间道及木鱼山之仙景,赞寺庙长老道高德重,人皆钦仰,好善乐道者速往之。杨学信暗喜,曰“吾知所向往矣!”遂直趋木鱼山解结寺。脱发后前往紫微山宗林寺,路上暗下决心:“如果我缘在此山,遇到的第一个和尚我必拜他为师。”行至半山,只见岭峦叠翠,秀岭飞空,岩上群猴舞戏,溪边獐鹿鱼游。忽见了妙和尚自上而下,形容古怪,骨格清奇。杨学信急忙上前叩拜,说“望和尚慈悲,普救弟子”。了妙问:“你是何人?到这深山僻岭做什么?如果追求富贵,还是转向尘寰里去吧!”杨学信答道:“弟子非为富贵,是苦于无常有限,朝回相逼而来。望和尚慈悲救度。”了妙惊奇:“你既为摆脱生死,我有一句话,你若能领会,就可以上山见长老了”。又说:“你既然想躲避无常,你把生死带来了吗?”杨学信答:“带来了”。了妙问“在哪里?”杨学信答:“在和尚言中”。了妙见此人言谈不凡,必有造化,就对他说:“你跟我上山,去见师父(华光)。”杨学信执意拜了妙和尚为师,皈依佛门,赐法名悟真,号普度。他潜心学法,德行出众,尽得华光深密之旨。

乾隆四十一年(1776),悟真和尚为弘法利生,告辞长老,骑一斑斓猛虎下山,及后朝拜名山。道经冕宁,见西灵山雪峰高耸,直插云霄,天山异景,一幅千圣捧莲之像,万盏明灯之华,数十云海,水内隐隐,各色精光,万千丹青。鹫灵鹙,莫能形容,徘徊四顾,心境俱空,俯首自思:“我今既神人指引至此,岂可舍它而去?”遂向空祝告曰:“弟子悟真,若于此山有缘,开建道场,接引入天,宣向演法,法化汝等。”于是转入山中,结茅以居,终日参究,寝食俱忘。官绅士庶闻者,无不皈依;诸多檀信,戚愿捐金。乾隆四十八年(1782),灵山寺破土动工,紫微山华光长老亲将经书《达摩西来正法》送至,说偈咐曰:“正清亲送赴灵山,替天行道代佛宣,吾将海印谆嘱咐,任汝兴宗万代传。”。悟真亲自伐木平基,采办菜食,奔走操劳,不辞艰辛,历经15年,嘉庆二年(1797)灵山寺竣工落成。

清嘉庆九年(1804)二月,杨祖师于寺中端坐圆寂,僧寿56岁。7日后,其弟子启龛视之,但见满面笑容,宛若生前,即将肉身移至佛堂,长期供奉。历经160多年,其肉身枯而不朽,备受世人祭奠。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毁。

4.常怀和尚 号了怀。浙江处州人。为觉达祖师第六代徒孙,受具解结寺50余年不出山门。常怀和尚终生参学,慈悲好善,平易近人,时常在山门外与六所街上的人下棋。一日,遇一经常打鸟的杨姓男子,便拿出自己的钱给他买菜买酒,劝阻其打鸟。咸丰元年(1851),常怀坐化,肉身不腐,遗体存于解结寺祖堂达116年之久。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遗体被烧毁,烧毁时见一股白烟不散不乱,直冲云宵。

常怀和尚(解结寺 供图)

四、佛 事

俗人出家,需择师为之剃度,从师习经。男称僧,女称尼,亦称大众、二众,尼僧专指尼姑。僧尼遵宗谱起法名、法号。

(一)宗谱

曹洞宗谱以32字排列:广崇妙普、洪胜禧昌、继祖续宗、慧正维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

德昌曹洞宗自觉达后,逐渐形成华光、普渡两派,自徒自繁。华光派宗谱32字:端圆常寂、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眼心空、性观普照、道显祖风、真智本觉、达法明宗。普渡派宗谱48字:悟道昌灵、法印兴宗、妙传无为、慧定圆通、慈用了济、明心真空、广庆耀宫、清静自在、证觉常融、权实普照、永振宗风。

临济宗谱48字: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唯传法印、证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僧尼习朝晚课诵,焚香拜佛。除举办佛诞、节庆(庙会)活动外,也应人之邀诵经、拜忏或打醮、供天、超度亡灵,不定期云游募化。

寺外笃信佛教居士皈依三宝,行五戒;平时在家供佛,焚香念经。逢会期则入寺拜佛,参与教务活动。大多朔望吃素,俗称“吃花斋”,少数忌荤,俗称“吃长斋”。

旧时,佛寺大多置有田产,靠田租和募化为主要经济来源。解放后,佛寺关闭,房产大部分收归农业社使用或分给农民居住,小部留与僧尼居住和行佛事,佛职人员大多被遣散回家或安插农业社务农自养。“文化大革命”中,佛教被视为“四旧”加以破除,佛事活动随之中止,个人只能暗中在家进行。改革开放,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佛事活动逐步恢复。

(二)主要佛事活动

1.佛诞 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举行“浴佛大会”,纪念佛陀诞生。二月初八为佛出家日。腊月初八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日为佛涅槃日,皆在寺中举行简单纪念仪式。佛诞日农俗取秧叶水、红纸墨书“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归家”。交叉贴于房角,示“嫁毛虫"。祈免伤禾苗,并清洁住宅。

2.盂兰盆会为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是每年重要佛事之一。

3.观音会 相传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分别为观音诞生、得道、出家纪念日,均举办“观音会”。顶礼者多属女性,尤以老年妇女居多,且不限本县。会期将至,香客相邀相约,整洁衣着,背香挎蜡,步行前往各开放佛寺,以示虔诚。路途远者或在寺内留宿一二日。

此外,农历三、五、九月的十五为上、中、下“龙华会”;冬月十七为“弥陀会”;腊月初八为佛成道日,有放生活动。平常每月初一、十五均有活动,居士前往寺庙上供进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 雯

供稿:德昌县史志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标题:《【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周雯 ‖ 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