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磅!我州临夏市、东乡县、永靖县、积石山县划入“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

2020-01-08 11: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月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会议提到,“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

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月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汇报,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四川省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的汇报。

会议指出,要把握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则,编好规划、加强落实。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会议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解决突出重大问题。要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要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加大黄河流域污染治理。要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201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3月2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人口和城镇相对比较密集,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甘肃、青海两省将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把兰西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图表来自2018年3月2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

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等提上议事日程,对兰州及西北区域发展将是重大利好机遇。

兰西城市群是指以兰州市、西宁市为中心,兰西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尖扎县。

规划称,要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规划指出,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必须围绕区域使命和总体定位,统筹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统筹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统筹区域发展和融入国家战略,遵循城市群发展客观规律,走出一条城市群培育发展的新路。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为推进实施《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此文有删减)

到2035年,兰州—白银都市圈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兰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功能得到加强,区域人口稳定增长和适度集聚;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空间不断扩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形成;

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构建,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通外联的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兰州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有效提升;开放合作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向西向南开放重要支点作用凸显,基本建成面向中西亚、东南亚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1.建设兰州—白银都市圈和兰州区域中心城市。

以兰州市主城区、兰州新区、白银市城区为重点,依托包兰铁路、兰白高速等现有交通轴线,积极推进中兰客专和沿黄快速通道建设,打通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节点城市之间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逐步实现兰州市主城区、兰州新区及白银市城区之间1小时内、各县区到本市主城区1小时内通达,提高城际互联水平。

以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依托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

加强城市间功能互补,支持皋兰、榆中等“卫星城”建设,积极推进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进程,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

围绕建设兰州区域中心城市,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改善交通和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人口和产业,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继续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军民融合、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核技术等新兴支柱产业。

强化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会展经济、金融服务、共享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兰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以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发展。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与主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推进通道沿线林网绿化,建设绿色廊道。加强生态建设和湿地恢复保护,打造秦王川绿色生态屏障。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围绕白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突出与兰州新区错位发展,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有色金属、化工、能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补链接环发展,发展壮大稀土新材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农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及先进高载能等产业,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

深化与中科院合作,积极引进中科院系统科研成果在白银高新区孵化转化,培育催生一批新兴企业和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部转型发展示范区。

2.加快定西临夏重要节点城市发展。

借助兰州—白银都市圈通道、信息和开放优势,加快发展定西、临夏重要节点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县域经济发展。

依托定西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马铃薯、中医药、草牧业、种子种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中国甘肃(定西)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影响力,加快把定西建设成为“中国薯都”、“中国药都”。抓住国家支持临夏州等“三区三州”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快改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民族食品用品、文化旅游等产业,努力打造特色宜居城市。

3.培育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着力提升中小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聚焦资源禀赋,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发展品质,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推进榆中、临夏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推动皋兰、榆中、陇西、临洮、永靖等有条件的县有序改市,加快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吸引周边人口转移就业,打造一批新兴中小城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河口、什川、青城、苦水、黄河石林、首阳、平襄、马家窑、松鸣等特色小镇建设,创建一批美丽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新载体。

4.提升城市人口集聚能力。

进一步优化调整户籍政策,降低落户门槛,简化落户手续,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创新远程服务、流动服务等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强化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优化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加强便民利民惠民服务能力建设,加大落户人口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障,在减缓本地人口外流的基础上,切实增强人口集聚能力。

5.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以完善路网结构为重点,加强省际出口通道连接和与周边省区区际联通,推进一般干线公路联网加密,强化国省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等骨干路网建设,实施县级节点、重要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互联互通工程,打通断头路,构建内通外畅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加快兰州—中卫、兰州—张掖三四线等高速铁路建设,推动定西—平凉—庆阳、兰州—天水—汉中、兰州—合作、环县—海原—中川、白银—平凉、陇西—临洮—临夏、陇海线定西城区段迁移等铁路干线工程建设。

着力构建大兰州经济圈城际铁路网,积极谋划、优化布局,推进兰州新区至兰州城际铁路,加快兰州地铁1、2号线建设。推动高速铁路站点建设,支持有需求的旧有站房扩容改建。

——公路。实施G6、G30扩容改造和中川机场—兰州(中通道)、景泰—中川机场、渭源—武都等国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推动兰州南北绕城、兰州—永靖、白银—中川、兰州—靖远—景泰黄河石林沿黄快速通道、通渭—定西、夏河(王格尔塘)—同仁、定西—临洮、临夏—大河家、临夏—东乡、卓尼—合作、广河—康乐—临洮、景泰—礼县、陇西—漳县、临夏机场高速、兰州高速三环等省级高速公路建设。

加快共和—九寨沟甘肃段、胶南—海晏甘肃段、巴下寺—虎关、刘家峡—马家湾、天祝—景泰、郭城—巉口、永靖—大河家等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建设和升级改造。

——民航。重点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定西、临夏支线机场,推进榆中夏官营、临洮等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强化设施配套,积极拓展对外航线。

建设兰州九州,白银银西、水川、景泰等一批通用机场,配套发展航空运动、飞行培训、低空旅游等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业和航空会展、飞机租赁、航空金融保险、航空文化创意服务等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产业,支持兰州、白银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探索发展轻型飞机、运动飞机、滑翔机等制造与维修和飞行员培训、航空体验等。

——综合交通枢纽。围绕提升兰州沟通西北西南、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地位,加快优化内部交通组织,打造高效便捷的换乘体系,拓展多式联运、铁路快运物流等组织模式,推进运输方式间智能协同调度,实现信息对接、运力匹配、时刻衔接。

支持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新区国际物流通道保障基地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新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综合客运枢纽、白银高铁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定西综合客运枢纽、白银市综合物流园区、兰州新区保税区跨境电商航空物流园、陇中公铁物流园等客货运综合枢纽,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城市换乘线路,做好城际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衔接。健全城市交通服务功能,逐步完善LNG、CNG加气站和加油站布局,适当选址建设一批停车场和充电桩(站),推广和完善BRT快速公交系统,加快发展NFC城市公交卡(一卡通)、停车场和高速公路出口无人收费系统。

来源:兰州晨报

原标题:《重磅!我州临夏市、东乡县、永靖县、积石山县划入“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