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摄影,怎么谈?

2020-01-10 20: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编辑部 假杂志

观看一组具体作品时,为什么到最后我们的分析都会步入对摄影之局限这一普遍性问题的讨论?要不然就在摄影的历史之中越走越深。作家兼艺术家的Gregory Eddi Jones从其他艺术领域获得启发,反问我们对这个以P开头的词语(Photograhy)如何有近乎膝跳反射一样的反应,也尝试为我们对摄影的困惑答疑。

让我们来谈谈“摄影”

摄影,摄影,摄影,重复说这个词语甚至带有情色的味道(编者按:快读photography与pornography发音接近),也很拗口,尤其在文章中被广泛提及时,更显多余。与其说“摄影”是一个有实在意义的概念,不如说它是批评家们在谈论任何与之相关的事物时,一种手指敲击键盘的肌肉性记忆。“摄影”就像太阳,所有事物都围着它转。当观众试图在一组作品中找到方向时,评论家、策展人还有艺术家就会朝运行轨道一指,说“这边走”。

在摄影批评中,将此媒介视为全部的风潮几乎压倒了它在某个具体案例中究竟发挥了多少实际效用的观察。有哪个文学评论家会在他们的论文中持续不断地使用“写作(writing)”一词?在一篇碧昂斯新专辑的乐评中“音乐(music)”这个词语会出现几次?一个电影评论人难道会不断提醒他的读者下一部票房冠军是一部“电影(movie)”吗?当然不会。

早期,“照片”类型基本上由制作过程定义。银版摄影法与锡版摄影法是截然不同的,还有卡罗摄影法以及蛋白印相。通过区别历史语境、视觉效果以及决定图片成品的各种技术,我们的认识在这些独特的标识之中得到充实。分析照片究竟在说些什么时,它们都是非常实用的信息,而不仅仅是照片展现了什么。

有人认为,千禧年以来,对技术创新的探索将会更精准地为技术性摄影归类。然而,大多数评论家依然倾向将作品与宽泛的“摄影”一词相关联,而非通过更多具体的、技术的术语来评论一组新作品。该词之重吞噬了一切,它像一把雨伞,但究竟可以延伸到多远呢?而在它的阴影之下又堆着多少东西呀?

举个例子,为什么没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通过网络屏幕截取的图片?或者为结合了摄影和雕塑的艺术家命名一个新类型?那些滥用Photoshop的作品我们称其为何?我希望大多数人可以同意的是,那些针对肖像、风景和静物的过时概括对有交流意愿的艺术家而言,已价值无多。

对某一以图像制作为基础的实践的具体考量,正在不断向如何将这一作品放置在母题“摄影”中让步。这个词语就像船锚,定位谈话的主题并防止它随波远漂。它把艺术家作品投掷在一个巨大的语境中,同时淡化其潜在的价值可能,取而代之以更小又意义不大的角色。

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也许有一个机构性问题在这里起作用。二十世纪中期,MoMA策展人Edward Steichen和John Szarkowski写就了理解摄影性文献的典范框架,此系统将“摄影”一词放在中心位置,其带来的影响自当时延续至今。Edward Steichen时任MoMA摄影部主任,历数他所策划的展览,题目中几乎没有不带“照片(photographs)”、“摄影(photography)”、“摄影师(photographers)”诸如此类的词语的。他的继任John Szarkowski基本上也没有引入更多的词汇,其策划的大多数个展只是简单地以艺术家命名,在他眼里,称颂从业者是“摄影”能达到的进步,而这绝不会错。

编者按:Edward Steichen从二战后至1962年间任MoMA摄影部主任,上图为MoMA官网提供其在任期内策划的展览及名称

也许是规范化的文化——在摄影的语境中获得中心位置的艺术志向——起到太强的敦促作用,导致大家放弃视觉文化中其他更具体的定义,或是对某一具体作品更适合的语境。

也许主流的摄影胶片技术打败了比它效率更低的先驱们,这减少了对具体技术之定义的需求,同时声称自己为关于“摄影”的一切。数字技术的来临见证了已经存在的摄影术语如何描述与前人相似的共性。Photoshop诞生之后,实验数字图像(experimental digital picture)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了一阵对“什么能算摄影”的激烈论战,那些坚守规范化主张的保守派如莱卡和8x10用户们,最为激情地抛出他们的观点。

或许市场也是一个问题。尽管知晓图片如何运作的观众不多,但书店也不会安排充足的书架以保证更多科学的分类。打个比方,我们或许可以在一家艺术书书店中找到纪实一栏,但不会有社会性纪实类别,或是研究对象型纪实类别。可能现在要求更多具体的子类项发挥作用有些操之过急,也可能对于图片认知这块极其多元的领域,我们仍未开发出其全部的潜能,以使其与日渐扩大的商业“摄影”艺术市场相匹配。

又或者,持续不断的视觉技术创新带来的不稳定性,需要的就是“摄影”这个锚使我们保持稳定,就像从一座岛接收巨大而不可预料的讯息的水流。这个词语似乎提供一种安全感或舒适感,给这魔幻般的世界带来一丝合理性。从这个岛上,我们一览无余,但是视点从未发生改变。

朝向定义的新秩序

一部视觉惯例的百科全书如何管控我们所见的大多数,这很值得思考。“图片类型”是对常见摄影惯例的简单描述,如夕阳图片、家庭肖像、遗址报告等。“自拍”是命名得极其成功的典型例子,它是高度具体的图片类型,并且被人们广泛认可,形容“用手机自拍、常常因社交分享而为的个人肖像”这一图片类型。

我们如何将流行词“自拍”纳入更深层次的摄影类别系统呢?或许我们可以向艺术领域的亲属寻找灵感,如文学、电影、音乐。看看摇滚的类型,我们就能理解类型以及次类型是如何作用的——它们不仅让人想到音乐风格,还令人意识到各自的地理、文化、习俗背景。软摇滚,硬摇滚,蓝调摇滚,经典摇滚,朋克,华丽摇滚,洛卡比里,南方摇滚,民谣摇滚,说唱摇滚,金属,新浪潮,流行摇滚,车库,乡村摇滚。这些,都只是开胃菜。

现在,我们把这一套逻辑应用到街头摄影上。在各自都向中心聚集的媒介文化中,街头摄影和摇滚乐可以做一次不严谨的类比。在街头摄影的目下为次类别命名、下定义,你能想到一些吗?我不太行。

我尝试描述在街头摄影中更具共性、更常见的类别,为它们假想一个可以标明身份的类型术语。因为我正在给它们取着名,所以此刻这些名字听起来会有点荒谬。而且以下仅为我个人创造之例,我并不希望大家对它们进行各种改编,而是去创造各自笔下的新名词。

梦幻街(Dreamstreet):属于超现实主义者的类型,刻画模特、橱窗反射,还有奇怪的人体姿势。

街头喜剧(Street-Com):通过古怪并置和颜色来营造幽默感的街头摄影师;

Geoframe/Modframe:形容热衷于画面形式安排并倾向于抽象的街头摄影师;

布列松型(Bressontype):需要依靠时机的、就是“那一刻”的照片,强调图片的故事性;

黑色街头(Street Noir):强调戏剧性光影和看重神秘氛围的图片;

冷/暖街(Cold Road/Warm Road):街头纪实摄影中,强调收集街头物像资料的(冷cold),和追求诗意性的、可解读的姿势的(暖warm);

社群(Commutiny Lane):强调街头公共的文化群体和地点,摄影师期望带领观者走近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

Grindface:不受道德束缚的街头摄影,带有侵入性的、不适宜的,总之不是很对人胃口。

最后的思考

对于照相研究者而言,更细微的分类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来讨论摄影想法,而更精准的术语名词或许可以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文章。最后,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摄影海洋之中,建立更多像岛屿一样可以倚赖的定义术语,可以使我们在摄影论述的旅程中更加稳固、更有方向。

译后言:本文原载于Unseen最新的第7期杂志第167页《Last Word》,作者Gregory Eddi Jones同时也是艺术家,除了摄影创作之外,他也为Foam、Paper Journal以及Unseen等杂志撰文。本文有巧思也有狭隘之处,仅供读者参考,也热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对本文的看法与讨论,翻译不周之处也请指摘。

编译:杨怡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