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淑娟:贾汪真旺,献礼小康

2020-01-13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贾汪真旺,献礼小康

周淑娟

1

2020年元月,长篇报告文学《贾汪真旺》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既是江苏省作家协会2018年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签约项目,也是南京出版集团献礼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部精品力作。

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12日视察徐州市贾汪区为叙事起点,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构筑起以矿区、社区、景区、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架构,以忠诚、勇敢、奉献、创新为精神图谱,为一线矿工、新型农民、基层干部、文艺能人等群体树碑立传,刻写了“中国功勋村官”孟庆喜、“香包奶奶”王秀英等一批乡村名人, 反映了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把这种愿望变为现实的超强能力,见证了徐州和江苏以至全国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征程。

我是第一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二作者何圭襄是我的先生,他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首届名记者、戈公振新闻奖获得者。我们同为中共党员,巧用业余时间,以“报告”和“文学”的叠加优势,勾勒“贾汪真旺”的现实图景和时代轨迹,剖析“贾汪真旺”的动力之源、文化之源、精神之源,并揭示出“贾汪真旺”的精神力量及其生发机制。

书出版了,先生有感而发:现在,当这部作品摆在案头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我们一年间的种种合作细节。所谓的合作,是多种形式的。比如,一次次去贾汪采访,就是我在开车,她在副驾位置坐着。一次次的访谈,常常是我来发问,她来记录。我以新闻的眼光打量和思考,她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和呈现。每一章、每一篇、每一段,或由她开头,或由我开篇。我写成后,由她来删减腾挪,或她写成后由我来腾挪删减。标题、正文,打磨、润色,大规模地“砍”、小范围地“敲”,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

这本书共22万余字,分为《诗歌和远方》、《故乡与他乡》、《英雄与梦想》、《生存和生活》四大篇章。著名作家周梅森评价说,“《贾汪真旺》一书,让我看到了越来越旺的贾汪、越来越好的贾汪,让人们为之心动”。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丁捷写道:“这是一部关于梦想与现实、关于梦想照亮现实的文学佳作。真实,真诚,也很美。” 2019年中国功勋村官孟庆喜说这本书是“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双重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神奇转换”。

“翻读《贾汪真旺》,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想起贾平凹的《秦腔》,想起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想起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虽然故事的发生地不一样,虽然叙述的方式不一样,虽然表现的内容不一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饱含深情的性情之作,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对那片土地怀有的深深挚爱与敬意,犹如智慧之火,照人前行。” 徐州市青年作家吕峰则把《贾汪真旺》这本书放到全国背景下解读,以期找到它的经纬度和坐标点。

2

贾汪,你凭什么真旺?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像一块木片沉浮于汪洋之中,时隐时现。

有的时候,我们打开电脑,点击进入百度地图,在放大缩小间盯着这一块区域,努力地想从贾汪的方位、地名、道路、山脉、河流、村庄、街巷、湖泊中寻求贾汪真旺的原因。

有的时候,我们端坐茶桌前,凝视一杯茶,却任思绪远走高飞。透过澄明的茶汤,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那一片大地啊,在地表之下,有黑白两条脉络在延伸,在纵横,在舒展,在交错。那黑的一脉,一如地面上的山,厚重,密实,黑得发亮,是煤。那白的一脉,一如地面上的河,清澈,明亮,奔流不息,是泉。

煤和泉,在贾汪的大地下,是黑色之火、白色之火,是黑色之力、白色之力。鲁迅先生在《野草·题辞》中写道:“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我们想象,地火也在贾汪的大地下运行,为这一片土地出产了不竭之动能和真旺的奇迹!

2017年12月12日,一个令贾汪人难忘的日子。初冬的寒意,被一个个温馨的场面驱散,也被一个个真诚的笑脸融化。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潘安湖神农码头,听取了当地负责人的汇报后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

党的十九大后,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为何选择了徐州?又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解剖徐州这只“麻雀”,显得极为重要。

贾汪,是徐州的一个行政辖区,也是中国生态魅力区。徐州,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600多年建城史,早在夏禹治水时即为九州之一。回望过去,徐州可以使我们从中领略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灿烂绵长;聚焦现实,徐州也集中体现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从贾汪看徐州,从徐州看中国。从煤炭枯竭到全域旅游,从针棒真棒到贾汪真旺。这片土地,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仿佛在一百多年前就为今天的徐州写就:向沉默的大地说,我流动。向湍急的水流说,我存在。

了解一座城市,从树木开始。进入一座城市,与草木邂逅。草木,集于徐州。因为草木集于徐州,这些年来,徐州的气候特征似乎一下子“南移”了300公里。因为“南移”了300公里,徐州这座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一年四季开满了花,二十四节气连绵着雨。

一座城市,即使没有树木,依然可以称为森林——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如果是那样,那它一定缺乏从容淡定,更别提诗情画意。植物,与诗意息息相关,与适意丝丝相连。一座城市若没有人文精神,又比没有树木更枯燥、更乏味。

如果说热爱楚韵汉风的家乡只是个人的情感在发酵,那么就来看看理智是怎样与情感达成共识的:昔日煤城已经一点点、一步步实现由灰到绿、由绿到彩的转变——徐州的山河“出彩”了!

我出生于徐州煤区。从小到大,一路目睹一片片采煤区变成了塌陷区。人到中年,又惊喜地看到塌陷区变成了风景区。我的先生不是徐州本地人,但自大学毕业一直生活在徐州,对徐州怀有深厚感情。几年前,我对出生地、他对第二故乡的情感关注转变为对徐州这座资源枯竭城市的文学观照,我们试着在历史的纵横中衔接人文底蕴,在山水的骨骼中凸显园林气质,希望形成文字后能铺陈成另一种开阔气象,将古今连成笔下的一片江山。

怎样更好地连接古今?如何做到纵横捭阖?人物的坐标何在?风物的经纬在哪?我们期待着自己的文字,如同贾汪期待着我们的足迹。

3

韩桥矿、夏桥矿、权台矿、旗山矿……人开了矿,矿养了人。人和矿,就这样互相供养了一代又一代。等到矿关了,人走了,一代人的故事也落幕了。新的矿藏正在这片土地上形成,那是关于人生的又一富矿。

一个周日,又一个周日。行走中,采风时,我们认识了不少人,听到了不少事,无需雾里看花,也不必水中捞月,他们坦诚而友好,振奋了我那潜沉良久的精神,治愈了我们那美好深处的忧伤。活透彻活明白,活得透彻活得明白,生命因理解而延长,生活因懂得而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逐渐意识到,贾汪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农民口袋脑袋双双富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山理论”方面的探索经验和成果,对全国各地应具有启迪借鉴价值。

也许我们的眼界仍不够宽广,也许我们的追问仍不够有力。我们在历史中搜索,在现实中发现,在交谈中寻觅,在观察中体悟。

“不亵则不能使人欢笑。”《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在小说里引用罗马诗人的话。“上流人必是虚假,下流人必是虚空。”《繁花》中的小人物小毛坚信自己不是这种虚空之人。而贾汪人民,既不虚假,也不虚空,释放出的是生存的实实在在,安放的是灵魂的点点滴滴。

他们那么温暖,那么明亮,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在热闹家庭里的独立姿态,岁月在湍急流逝中的重塑作用。他们那么质朴,那么满足,填补了我们灵魂深处的某些缝隙,修复了我精神高处的那些伤痕。

李燕、李路、张涛、吴连营、孟庆喜、王秀英、解玉初、赵孝春……这一个个贾汪人,或为我们提供采访线索,或接受我们的采访。他们的身上,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一股力量。

光明、善良、美好,勤劳、执着、努力……不管是耄耋老人还是职场中人,都让我看到了一份信心,一片希望。

是的,每次回望贾汪的人物和风物,分明有无垠的希望给予身心力量。是的,每次站在贾汪这片土地上,都能看到崭新的生机拔地而起。

贾汪是一个有传承的地方。你看,在胡大勋胡大贵胡军英之间传承的,是对民族独立自由的追求,是对英雄气概的敬仰,是对红色基因的呵护。你再看,在王秀英孙建孙卓贞之间传承的,是对乡村手工的热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是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

贾汪是一片永不塌陷的土地。它是英雄的土地,也是赋能的土地;它是风水的宝地,也是文化的宝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一种不屈服的精神,他们不畏外族欺凌而能奋起抗争,他们追求心灵自由而不愿囿于日常俗务。

那座城,是一座煤城、一座山城、一座泉城,也是一座英雄城、一座文化城、一座生态城……

那些人,有孟庆喜和他的农民乐团、胡大勋和他的运河支队、胡大贵和他的抗日纪念馆,有王秀英和她的中药香包,有鹿路路和他的美术课堂,有解玉初和他的书法教室……

那些空间,是社区、园区、矿区、景区,被京杭大运河带动着,也被潘安湖、不牢河滋养着;

那些时间,镌刻着胡大勋、王建平、董昌彦、徐益三的名字,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是,他们的时间,仍然在前进。向着远方,向着未来。

来源:江苏文学

整理:贾汪区网络信息中心

贾汪人当然关注“贾汪发布”

全域旅游

贾汪真旺

关注贾汪真旺 伴您事业兴旺

原标题:《周淑娟:贾汪真旺,献礼小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