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路边摊才是真江湖

2020-01-14 2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王不易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当夜来临后,是另外一片江湖。

01.

就像武侠世界里的大侠,他们通常在夜晚出现。他们的出场通常伴随着橘黄色的灯光和氤氲的蒸汽。

他们的小车围挡上,用红色宽胶带贴出一个个大字:烤冷面、炒饭、麻辣烫,就像酒肆前飘的酒幌一样,隔老远就能看见。

接头暗号是:老板,加肠、加鸡蛋、加辣、不要葱。

这是深夜路边摊江湖。城市的冬夜里,饭馆都打烊了,外卖员也下班了,只有这里依旧热气腾腾,依旧提供带着烟火气的食物。

摊主们通常结群出现,铁板烧旁边傍着麻辣烫,麻辣烫又与烤面筋相邻。路边摊从不单打独斗,他们讲究合作共赢。20块钱,就可以在这些溢着橙黄色灯光的小车间自由穿梭,甜酸辣咸,选取你要的食物,喂饱你的胃。

这里不像大排档那般热闹,吆五喝六,与酒为伴。来人通常形单影只,加班狗为多,带着一天的疲惫和情绪,急需要一份热腾腾的食物来安抚。

摊主也不像饭馆老板那般善于周旋吆喝,站在小车后,食客甚至看不清他的脸。他手艺娴熟,食物在铁板上发出”滋滋“的美妙声音。食客扫码,“滴——”将10块钱付给他,水到渠成,没有其他过多交流。一场买卖下来,他可能连一句话都不说,连付款也懒得看,只是埋首在食物的热气之中。

好似一场孤独与孤独的对战。

路边摊的“短平快”,决定了老板与食客之间的牵绊不会太深,服务在这里是不被要求的,那是海底捞的事。这里只讲究口味。当饥饿临门,除了温热美味的食物,一切都是废话。

这令路边摊江湖的规矩变得很简单,手艺至关重要,在路边摊江湖,如果手艺不行,很容易被淘汰。毕竟摊位结群而居,食客很容易找到其他替代品。

路边摊的效应很直接,全副底牌都压在老板的个人手艺上。深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全用来煎烤烹炸。

能在路口坚持半年以上的,都是“老摊”。口味细微之差,就能拉开摊与摊之间的差距。有的摊前排着队,有的摊前却门庭冷落,生意好不好,在路边摊是一目了然的。“网红店”能雇人去排队,路边摊的老板大几率没有那个资金也没有那个精力去雇人,实力是摆在眼前的。

能成为“老摊”,必定有过人之处。即便材料差不多、佐料差不多、锅具差不多,路边摊的口味还是能分出档次来。

去餐厅吃饭,你极大可能不是冲着某位厨师去的,而挑选路边摊,挑的就是人。大师傅就是老板,老板就是大师傅,人不对,火候就不对,佐料的厚薄就不对,翻炒的力度就不对,最终的口味就不对。

有的路边摊说不清是哪里好,但就是别的摊替代不了。

02.

深夜路边摊经久不衰的,永远是那几样食物。它们因烹饪简单而被选择,却又因简单而备受考验。

简单来分,深夜路边摊可分为铁板派、铁锅派、水煮派和油炸派,铁板派以烤冷面、烤鱿鱼、手抓饼为招牌,铁锅派则以蛋炒饭、炒河粉、炒方便面称霸路边摊主食,水煮派除了麻辣烫,还有令人胃室一温的馄饨汤。至于油炸派,代表自然是臭豆腐。

烤冷面无疑是路边摊之王,没吃过烤冷面,不配谈路边摊。烤冷面大约在2000年火爆于黑龙江和吉林。2005年之前,路边摊排行榜上还没有烤冷面的位置,在那之后,酸甜口的烤冷面忽然就火出了圈,占领了北方路边摊市场。

关于烤冷面的源起,有说是密山的,有说是牡丹江的,总归都逃不出黑龙江,后来全国上下都打着哈尔滨烤冷面的招牌,出来“招摇撞骗”。但这美食榜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要替发源地给记上的。

延边是冷面之城,它也为烤冷面的发展贡献了相当大的力量。譬如之后的改良之举,打上鸡蛋,加葱花、香菜、洋葱三件套,就是从延边烤冷面一脉传出来的。

南方人吃烤冷面吃得少,有些人甚至连见都没见过,但随着烤冷面的出圈,南方同胞也迅速被烤冷面的邪恶魅力所征服:吃着像面又像塑料,有烧烤味又有油香,不知道塞进嘴里的究竟是什么,但就是欲罢不能。

但黑龙江的同学冷冷一笑:你们吃的还是不正宗。酱不对,面不对,总之就是不对。关于“正宗不正宗”这种问题,最好不要和本地人争,因为规矩是他们定的,尤其是关于吃的。不过,有争议代表有热度,这至少说明了,烤冷面的支持率确实很高。

和烤冷面相比,蛋炒饭显然没有地域局限性。

之于“炒”而言,锅是很重要的。在如今路边摊普遍铁板化的当下,已经很少有摊主还用一口笨重的大铁锅来炒饭了。但正是那些还用铁锅大勺炒饭的摊主,吸引了最多的觅食者。

抖音上最火爆的路边摊视频,一大部分都是铁锅炒饭:一大勺油下锅,打入鸡蛋,放入隔夜饭,颠锅翻炒,直至粒粒金黄,再放入调料、酸豆角、火腿、洋葱、葱花等,翻炒均匀,出锅,趁热吃。铁锅与大火颠炒出的米饭,似乎有种特别的香味。

从前看《中华小当家》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黄金炒饭。想来能将小当家的黄金炒饭认真贯彻实施的,恐怕也只有路边摊了。要吃最好吃的蛋炒饭,最好去路边摊找,在饭馆里,蛋炒饭只是配角,而在路边摊的世界,它是名副其实的主角。

如果说烤冷面和蛋炒饭填饱了胃,那么麻辣烫则慰藉了灵魂。

麻辣烫是深夜路边摊选手中,唯一一个提供座位的。一条长凳,虽然简单,但坐在蒸汽腾腾的食物面前,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没有什么压力是一串鱼丸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串鱼豆腐。

如果吃不饱,还可以要求老板煮一份火锅面或粉丝,就着麻辣烫的汤汁,将胃里最后的空隙都填满,然后长长地舒出一口气,酒足饭饱地回家。

有句话说得好:女孩子千万不要晚上一个人出门,因为如果遇上路边摊,可能一夜就能胖好几斤。

深夜路边摊是重油重盐的代表,是佐料的狂欢,是养生的头号敌人,可总有那么几个深夜,会被这样的重口味所勾引。无需应酬,无需优雅,无需寒暄,无需紧张荷包,只需要尽情“放纵”,这大概就是深夜与路边摊所起的化学反应吧。

大城市都在努力“戒掉”路边摊,可有人怎么都戒不掉。路边摊不是一种戒不掉的口味,而是一种戒不掉的状态,戒不掉的情怀。

03.

便利店是夜归人的灯塔,路边摊是什么呢?大约是一点烟火气和人情味吧。

我们是天生喜好热食的,在无数个加完班空着肚子赶着末班地铁回家的夜晚,只有路边摊还提供着热食的可能性。在城市冷冰冰的夜晚,你知道会有几盏昏黄的灯光等在你回家必经的那个路口。

它们的老板长期与夜为伍,多数沉默寡言,深夜里除了收款的”滴滴“声和翻炒的声音,几乎听不到别的对话。你以为自己正经受孤独,却与孤独撞了个正着。

有人将食物拎回家吃,他的脚步变快,因为忽然有了期待;有人蹲在路边就吃了,一边吃一边和老板闲聊两句,看着空空的街道和偶尔走过来买东西的人。

人群来去后,留下路边摊和它的摊主,依旧伫立在夜里。

我曾遇到过两位令我印象深刻的路边摊老板。

一位是阿姨。

有一次出差回家,晚上十一点,走到路口被路边摊吸引,阿姨正在手法飞快地翻炒一锅河粉,酱油、盐、辣椒面、胡椒粉、香油撒入,一气呵成。我走到她面前,也点了一份炒河粉。阿姨没有抬头看我,说:“不做了,我要回家了。”

我愣在原地,忽然有一种被米其林餐厅拒绝的感觉。

一位是“眼镜叔”。

他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很文雅,却颠着一口大黑锅。他没有完整的小摊车,道具很简单:自行车驮着煤气罐,另一边支出一个架子来放锅灶。他坚持一锅只炒一份,这也与其他摊主的经营理念有所不同。以我的直觉看,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摊主。

不过我并没有机会探得他的故事。他没有征兆地消失在路边摊江湖之中,我好几次特意兜到路口去找他买炒河粉,他都不在。或许他只是个过客吧。除了吃胖起来的三斤肉,关于他,我没有再多的讯息,也再没吃到过与之相似的炒河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