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运40年 ① | 那年全家出动 排队三天三夜买火车票

2020-01-14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一元复始,人在归途。每一个异乡人心中都在倒计时:收拾行囊,回家过年!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自1980年“春运”一词在《人民日报》上出现,到今年春运已经整整40年。

四十年发展,3.5万公里高铁。一张张票根,承载着“春运”,这个词汇背后的城乡巨变。

即日起,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推出特别策划“春运40年 情满回家路”,和你一起见证春运40年的变化。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

“亲,能帮我点一下加速包抢个车票吗?”春运大幕开启,最近你有没有频繁收到来自亲友的各种加速抢车票的助力链接?如今手机点一点就能买到回家的车票,而在上世纪80年代,带着铺盖卷彻夜排队购买火车票,是很多人对于春运的标志性记忆。

上世纪80年代

全家出动 排队三天三夜买火车票

谈起当年春运抢票场景,家住南京秦淮区玉带园社区的七旬老人周鹏熙打开了话匣子。“先从80年代说起吧,那时候没有网上购票,火车运力有限,春节期间更是一票难求。”周鹏熙告诉南报融媒体记者,早年他的家人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兰州等地工作,一到春节回宁探亲,购买返程车票就成了全家的难题。

南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由于铁路的经济性、大容量,人们长途出行多选择坐火车,不过车票数量有限,售票窗口前长年累月都排着队。春运高峰期的时候,长长的队伍从售票厅排到了候车室、站前广场。“当时到新疆、兰州等地,南京没有始发车,都是上海发出的过境车,南京留票非常有限,每人限购两张,现场出票。售票员抽屉里就那么几张硬板票,卖完就没了。”

周鹏熙回忆说,因为一票难求,为了购票几乎是全家出动。“我们会事先集体商议好,购买哪几班车票,列出几个备购方案。然后兵分多路,头天晚上十点左右分别到三山街、大行宫和南京西站去排队,等第二天开门购票……”就算起得老早,一进售票大厅,一字排开的售票窗口前,还是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头。

“记得那一年,为了给姐姐买两张去兰州的返程票,我在车站连续排了三天三夜,挨冻受饿,心里还干着急。”周鹏熙告诉记者,那种五味杂陈的感受,他至今难以忘怀。

周鹏熙收藏的硬板票

上世纪90年代

硬板票退休 软纸票上岗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火车票已经从计划性订票转向了公开发售,公众可以提前购买未来三天的火车票。周鹏熙回忆,1996年,当时的铁道部确立了软纸客票统一样式标准,正式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软纸车票。

“火车票从80年代的硬板票变成了蓝色的软纸票,显得更加温柔亲和,票面上的信息也更全,售票员不用再拿着打票机打票。”周鹏熙告诉记者,后经过改版,变成了沿用至今的红色底纹车票。

周鹏熙收藏的软纸票

“那时,售票点基本都是透明玻璃,留个半腰圆窗口,售票员与旅客的距离一下拉近了。不过,旅客依旧排着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队伍。”周鹏熙说,那一年,铁路快速列车已经跑到每小时140公里了。

互联网时代  

电子客票 刷身份证可直接进站

自主选坐、微信支付、刷脸进站、接续换乘……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一票难求带着铺盖卷彻夜排队的日子已成为历史,如今,旅客手机点一点就能买到回家的车票。

周鹏熙告诉南报融媒体记者,今年从新疆回宁探亲的亲人已成功网购往返车票,“现在购票都信息化了,在网络上可以提前30天购买车票。”

受访者供图

南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运前,南京南站已全面实施电子客票,旅客可通过有效可识读证件直接刷证进站乘车,减少排队取票环节,售票窗口外再也看不到长长的队伍,大大方便了出行。“放在过去,哪里敢想象呢,不用人工就能实现售取票。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变成了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出行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快捷。”周鹏熙感慨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