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化甘肃】古舞的化石——永靖傩舞

2020-01-13 17: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甘肃永靖傩舞戏(俗称跳会),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目前主要流传于永靖县的杨塔、王台、红泉等乡村。2005年6月,永靖傩舞队代表甘肃省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活动,首次将永靖傩舞搬上国际舞台,并获“展演银奖”和“踩街活动优秀表演奖”,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观众的广泛关注。2006年,永靖傩舞戏被列入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永靖县“甘肃傩舞之乡”称号。2007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傩舞称之为古舞的化石,它的渊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自周代傩礼纳入国家礼制。《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已发展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一般将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

据明《河州志》记载和永靖民间传说,每当丰收年景,这里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永靖傩舞队由会首、旗手、锣鼓、面具等六十多人组成。永靖傩舞脸子(面具)有刘备、关羽、张飞、老虎、牛、马等24面 ,脸子所代表的事物,既有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也有农耕和狩猎生活中常有的动物,还有神鬼等道教符号,全面寄托了当地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永靖傩舞戏表演的剧目丰富,形式多样。从其演出的内容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三种。当地民谚云:“松树湾的《武将》、焦家庙的《杀虎将》、三角庙的《独戏》、果园四庙的《四不像》”,说的是各村傩舞表演的代表作。

永靖傩文化包容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中原文化特点,具有观赏性、文献性、原始性和艺术性,在全国傩文化中有着研究、保护价值,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傩文化的古老源头。

近年来,为了挖掘、传承、弘扬傩舞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永靖县将杨塔、三塬、王台、红泉等乡镇的18个村(庙)定为傩舞戏原生态保护点,并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宝贵资料,编辑出版《甘肃永靖傩舞戏》《河湟鼓舞》等书籍。发现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组建了黄河三峡傩舞队,编排了精彩的傩舞戏《三皇鼓舞》,使濒于失传的文化瑰宝又重见光明。(原载2020年1月3日《民主协商报》三版)

原标题:《【文化甘肃】古舞的化石——永靖傩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