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冯玉军: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现状与趋势

2020-01-15 0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引子

中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亚国家构建起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中国通过妥善处理边界问题以消除潜在冲突、不断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水平、推动互利双赢的经济与能源合作、向中亚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互利合作以及平衡处理在中亚的大国关系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十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走向仍将受到自身国力变化、中亚国家对华态度以及中国与其他大国在中亚地区多重互动等因素影响。

USSR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个中亚国家成为独立的国际法主体。经过近30年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都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人文、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互利合作。

1 中国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中国与中亚五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能源利益、地缘政治利益四个主要方面。

首先,与中亚国家顺利解决边界遗留问题,共同维护边界安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有着3000多公里长的共同边界。1991年底USSR解体,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创造性地建立了“五国两方”的边界问题谈判机制,保障边界安全成为中国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随着USSR解体后全球恐怖主义的回潮,包括中国西部在内的欧亚大陆核心地带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重灾区,开展中亚地区的跨国反恐合作被提上议事日程。“三股势力”以及毒品生产与贩运等跨国犯罪活动,给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的重大非传统安全挑战。与中亚国家共同打击“三股势力”,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中亚国家的利益。

其次,促进中亚国家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中亚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开拓中亚市场,符合双方的重要经济利益。USSR时期,中亚地区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非常微弱。USSR解体后,中亚国家作为独立的经济体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从而也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合作伙伴。中国在中亚有广泛的经济活动,包括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开发等。一方面,与中亚国家相邻,两地拥有久远的经济联系。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希望通过扩大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亚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中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前期成果最多的地区,也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中国希望中亚经济一体化取得更多进展,因为这将为全球化提供更扎实的地区性支撑,从而也为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第三,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在为中亚国家提供投资、技术和巨大而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能源资源。据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中亚地区石油储量约为4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83%。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石油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石油储量为39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63%,居世界第12位。2015年底,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为17.5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储量的9.4%,居世界第3位,且储产比达到241.4。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具有战略互补性,双方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油气贸易、油气产品加工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开展了内容丰富、成果显著的互利双赢能源合作:中国从中亚国家获得了大量而稳定的能源供应,而中亚国家则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的投资、先进的技术和稳定而庞大的油气出口市场,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对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四,支持中亚国家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支持中亚国家选择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地缘政治上确保中亚成为中国的睦邻友好地带。近代以来,中国在西北方向曾长期面临重大安全挑战与威胁。基于中国的战略利益需求,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包括:保持这一地区在战略上的稳定和安全,防止在该地区出现针对中国的战略性威胁。USSR解体之后,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使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也是中国能够把战略重心放在发展经济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2 中国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主要原则

中国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始终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是“以邻为善、与邻为伴”,力求“睦邻、安邻、富邻”。在长达近30年的相互关系中,中国始终以和平手段处理与中亚国家关系,致力于通过全方位合作巩固与中亚国家的相互信任,从未动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平共处与睦邻友好的外交实践最终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那就是“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在其感兴趣的领域发展长期睦邻、友好和合作关系……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相互尊重各自根据本国历史经验和国情选择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道路的权利”等。

二是与中亚国家相互尊重,从未恃强凌弱。无论是在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军事实力等方面,中亚国家与中国都具有较大差别,基于长期的历史记忆,它们一度曾担心中国会像某些大国一样对其颐指气使、动辄施压。但中国自始至终在政治上对中亚国家平等相待,在安全和经济上充分理解中亚国家的合理关切,在文化和心理上切实体会中亚国家的感受和需要。正是基于此,中国在中亚国家赢得了广泛的尊重。2018年11月13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出席第四届阿斯塔纳俱乐部会议时,公开驳斥所谓“威胁论”,并表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有1700公里共同边境,我们没有感到任何侵略、任何压力、任何‘大国家长’作风”。

三是支持中亚国家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充分理解和尊重中亚国家普遍奉行的“多元平衡”外交。冷战时期,中亚作为一个封闭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区域无法广泛地参与到世界体系当中。USSR解体后,作为新独立的国家,中亚国家只有更全方位地融入国际社会,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只有更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才能实现发展和繁荣。中亚国家的这些诉求得到了中国积极的支持。政治上,中国支持中亚国家广泛参与联合国等多边国际机构并帮助它们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济上,中哈石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以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欧洲西部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为中亚国家更便捷地融入国际市场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与此相关联的是,中国从不谋求在中亚地区建立所谓的“势力范围”。一直以来,中国与所有中亚国家发展良好的双边关系、积极参与中亚区域合作,其目的在于开展地区合作,而不是把中亚当成自己的“后院”。中国不想与其他任何国家争夺中亚地区的主导权,愿意和包括俄罗斯、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为了维护中亚地区安全、促进中亚经济发展开展建设性的合作。正是基于此,中国充分理解多边平衡外交对于中亚国家的战略意义。中国相信,无论何时,中国都是中亚国家可以依赖的重要战略伙伴。

四是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零和游戏”,致力于用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在中亚地区出现的各种矛盾。由于复杂的历史、宗教、民族、部族等传统因素以及现实中的经济发展失衡、领土边界争议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中亚国家之间存在诸多分歧与矛盾。加之自USSR解体以来,世界大国和地区性力量积极在这一地区扩展各自影响。因此,中亚地区的利益关系是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基于此,中国对中亚的政策十分谨慎,始终遵循非对抗原则,不赞成把中亚地区看做“大棋局”,也反对所谓“大博弈”在这一地区重演。但与此同时,“非对抗”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和利益。中国在中亚地区既要保持原则的坚定性,也要坚决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是致力于在中亚建设“和谐地区”,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2006年6月,中国领导人在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峰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把中亚地区建设成“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这是中国首次把“和谐地区”这一理念应用到具体的地区外交实践中;在中亚地区,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在中亚地区,中国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坚持共同安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安全观;在中亚地区,中国第一次进行了参与建立新型地区合作组织的尝试。中国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无意将其发展为军事政治集团,不希望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东方的北约”。这么多首创性的概念和实践首先运用于中亚,说明中亚在中国对外政策的理念创新与政策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成果显著

在明确战略利益与战略原则的基础上,在近30年里,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深化了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和平谈判方式妥善处理边界争议,在消除潜在冲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各领域安全合作

1994年4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哈国界的协定》。1998年7月,中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哈国界的补充协定》。2002年5月,中哈两国签署勘界议定书,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中哈边界问题的解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月,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签署《中塔国界补充协定》,两国在有争议的地段最终达成协议。1996年7月,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中吉国界的协定》。1999年8月,中吉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中吉国界的补充协定》。2002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正式批准中吉边界有关协定,中吉边界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在妥善解决边界争议的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加强军事信任和边界安全等问题上也取得积极进展。1995年2月,中国作出不对中亚国家动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1996年4月,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签署《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4月,五国签署《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武装力量的协定》。在边界地区相互裁军和加强军事互信,极大改善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关系,使曾经长期武装对峙的边界成了睦邻友好的边界。

(二)与中亚国家不断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水平

2002年6月,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同年12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5月,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2007年1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四个条约将中国与中亚国家世代友好的真诚愿望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

2005年,中哈两国共同决定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这一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双方进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2019年,中哈关系进一步升级为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这一关系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6月,再次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于201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8月,这一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三)与中亚国家发展互利双赢的经济合作

近3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贸易额增长近百倍。2013年9月,中国领导人提出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中亚国家热烈响应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果。

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投资来源国。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包括《中哈经济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至2020年)》(2013年9月)、《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政府间框架协议》(2015年8月)、《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2016年9月)。2012—2016年,中哈贸易总额由131亿美元升至285亿美元,中国对哈出口商品主要是机械设备、电子、纺织服装等轻工产品,从哈进口商品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矿产(铜、铀等)和农产品。美国企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称,“2005年至2019年,中国对哈累计投资接近350亿美元,资金流向最集中的是能源领域,投资额达242.8亿美元。其他较为集中的领域包括:化工(37亿美元)、运输(37亿美元)、金属采选矿(23亿美元)、建筑(3.5亿美元)、农业(2.4亿美元)、金融(1.1亿美元)、住房和公共服务(1亿美元)等。”双方在产能合作框架内商定51个重点合作项目,总金额近280亿美元,涉及化工、汽车、冶炼、农业等诸多领域。

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来源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2015年6月17日,中乌两国商务部门签署了《关于在落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框架下扩大互利经贸合作的议定书》,并于2016年签署了《关于大宗商品贸易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2—2018年,中乌贸易总额由28.75亿美元升至64.28亿美元,占乌外贸总额的19%,中国继续保持乌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截至2016年底,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0.58亿美元,各类贷款累计金额约55亿美元,在乌共注册了704家中资企业和74家代表处。中乌双方共实施了70多个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电子、轻工等领域。

中国是塔吉克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来源国和最大债权国。2012—2016年,中塔贸易额由17.56亿美元升至25.17亿美元。截至2016年底,中国对塔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为11.67亿美元(2016年当年流量为2.72亿美元)。中塔合作工程承包项目主要有瓦赫达特—亚湾桥隧项目一号隧道、中塔公路二期等。工业园区主要包括开发和加工铅锌矿的中塔工业园、从事棉花种植和加工的中泰新丝路农业纺织产业园、种植和加工粮食蔬菜的中塔农业加工园。

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债权国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2018年,中吉双边贸易额升至56亿美元,同建交之初相比增长超过150倍。中方累计对吉尔吉斯斯坦投资近30亿美元。中吉合作的大项目主要是工程承包,例如,中国路桥集团公路规划网和铁路规划网、特变电工集团建设“达特卡—克明”500千伏南北电网、改造变电站和比什凯克热电厂改造项目等。双方还有一些产能合作项目,如中国企业在吉投资建设的水泥厂、化肥厂等。

中国是土库曼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推动产能与投资合作重点项目的谅解备忘录》。2012—2016年,中土双边贸易额由59.02亿美元升至104.69亿美元(主要取决于天然气价格)。截至2016年底,中国对土直接投资存量为5.649亿美元(中方统计这一数字为2.49亿美元)。中土合作的大项目主要涉及天然气开发及管道建设、石油钻井以及通信网络改造项目。

切实拓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能源贸易不断提升。从2000年开始,中亚国家逐渐成为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国。从能源贸易情况来看,因能源禀赋差异,中国从各国进口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天然气在中亚向中国的国际能源供给中所占的比重较高。2015年,中亚天然气进口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87.36%,石油进口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不足1.5%。2018年,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达1262亿立方米,其中管道气进口量517亿立方米,而中亚天然气占管道气进口总量的94%。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石油公司进入时间最早,油气合作开发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获得勘探开发权与输出工程技术服务最多的国家。土库曼斯坦紧随其后。在天然气管道建设的基础上,中国也加强了与土库曼斯坦在天然气技术服务领域的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技术服务也已经从出口石油设备零配件以及提供物探、钻井、测井等领域发展到提升老油井采收率等油气工程技术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全方位、大规模、高层次的能源合作,不仅将改变亚洲的能源格局,也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截至2016年初,中国从中亚国家进口石油总量已经占到石油进口总量的1.85%,而天然气进口总量则占到48%,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进口有效地优化了中国海外能源供给结构。同时,与中国的油气资源贸易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庞大而稳定的出口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生产,并带动了中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管道运输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哈石油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成为21世纪跨欧亚能源网络建设的重要标志。2004年7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开始合作修建中哈石油管道,这条管道全长超过2800公里,年设计输油能力达2000万吨,其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实现全线通油,现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跨国输油管道之一。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哈原油管道累计进口原油1.26亿吨。2007年8月,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开始合作修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管道全长约1万公里,分A、B、C、D四条管道建设,从西向东联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最后直至中国。目前,A、B、C三条管道已分别于2009年、2010年和2014年建成投产。从2011年到2017年底,中亚天然气管道A、B、C三线累计进口天然气共计1959亿立方米。近年来,从中亚国家进口的天然气占中国进口总量的比重最高时达到52%(见图1)。

图1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进口天然气及占比

第三,炼油与石油化工业合作不断推进,为中亚国家的能源工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助力。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产业和重要引擎。中国与中亚能源产业合作从上游向下延伸,产业链合作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产业合作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四)向中亚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帮助中亚国家缓解迫切的经济与人道主义困难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中国官方发展援助的主要对象。乌兹别克斯坦获得的中国官方发展援助占中国对中亚全部援助的一半以上。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合计约占中国对中亚地区官方发展援助的40%。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将成为中亚国家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国家。中国官方发展援助主要投向交通、能源领域。与欧洲国家、美国、日本等援助国不同的是,中国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仅支持具体项目,也不附加政治条件。

(五)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它不仅推动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还成为新世纪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多边基础上开展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首先,在政治上进一步明确了互信和平等的原则,强调睦邻友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可以巩固双边合作关系,使双边合作的利益基础更加坚实。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签署的各项条约、协定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政治合作进行了补充和延伸。

其次,在经济上争取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并开展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对加深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经济合作关系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多次强调必须创造条件以利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交通走廊和降低关税壁垒等。

再次,在安全上的互信与协作,不仅可以使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边界成为和平友好的新边界,而且对维护整个地区的稳定和欧亚大陆的和平有直接的贡献。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方面的合作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重要内容。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之内,中国与中亚国家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进行了实质性的安全合作。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大会通过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上海公约》。2004年6月,成员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合作打击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及其前体的协议》,2005年7月,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构想》等文件。此外,在历次峰会通过的联合声明中都有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的内容,上海合作组织还在塔什干成立了“地区反恐怖机构”。与安全有关的还有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举行的总检察长会议、最高法院院长会议、内务与公安部长会议等。为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中国与中亚国家还举行了多次联合反恐军演,并逐渐使之机制化。

最后,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中国和中亚国家都主张增进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国和中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维护中亚地区安全、促进中亚地区发展方面,在更加广泛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与中亚国家立场相近,有诸多共同利益。中亚国家领导人强调,上海合作组织是捍卫本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最有效的机制,中亚国家重视与中国加强在该组织框架内的合作,以维护本地区的长期稳定,使之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

(六)平衡处理在中亚地区的大国关系

一方面,中国尊重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与现实利益,中俄两国外交部门建立了不定期的中亚问题磋商机制,力争求同存异,避免让利益分歧因不受控制而转化为公开的矛盾和冲突。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中俄平衡利益、协调立场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中国从未将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充分尊重中亚国家开展多元化外交的自主选择。中国也充分理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等不同行为体在中亚的利益诉求,不希望与这些国家在中亚形成对立和竞争关系。

4 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未来走向

自1991年USSR解体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形成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深入合作,这既为中国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为中国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极大地保障了中亚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巩固了欧亚大陆核心地带的安全与稳定。

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走向仍将受到中国自身国力变化、中亚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以及中国与其他大国在中亚地区的互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未来一个十年,中国应着力从以下领域推进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进一步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基于欧亚地区形势的变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必须不断深化与加强,不能有丝毫放松和弱化。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亚地区的安全支柱,中国不但要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提高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水平,而且要提高与中亚国家双边安全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多年来,在双边安全合作中,中国一直对中亚国家进行安全合作援助。基于目前中亚安全形势,中国应加大对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援助,硬件上,要逐步帮助中亚国家改变武装力量装备及设施落后的状况,提高中亚国家自我防御和维护安全,特别是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能力;软件上,扩大对中亚国家警察和军人的培训规模,提高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力量的协调作战合作能力。当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必须顾及俄罗斯的感受,不挑战俄罗斯的现实利益。

二是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国—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优先方向,这一合作已经在逐步改变中亚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但是,根据目前中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和水平,中国资金和技术投资结构和规模也要不断优化。中亚国家的机械制造业、加工工业、农业仍然很落后,迫切需要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在重点投资基础设施领域时,还需要关注与中亚国家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让中亚国家更多的民众享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好处,有助于赢得更多人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同。优化投资结构还要从宏观上把握中亚地区及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形势,让中国的投资更加均衡化、科学化,尽量避免重复性投资和建设,防止“短平快”导致的某些领域投资过热而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三是发挥软实力影响,加强和扩大民心相通工作。加强和扩大民心相通工作有利于增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互信,有利于加深和扩大中亚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从而逐步消除对中国的误解,有利于减少和消除滋生“中国威胁论”的土壤。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和扩大人文交流。在现有人文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孔子学院的交流潜力,使其成为更有效的人文交流平台;扩大中国高校与中亚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规模和范围,创新合作方式方法。其次,要重视旅游、媒体的作用。中国要扩大与中亚国家旅游合作,开辟新的、便捷的旅游专线,简化旅游签证手续,开拓更多的边境节假日游;让双方更多的媒体参加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既要宣传报道双方合作成果,又要制作系列专题报道,更要报道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人民与中亚国家人民的友好感情。此外,还要发挥中国企业在民心相通方面的桥梁作用。中资企业分布在中亚地区各地,其言行代表着中国形象,直接影响着中亚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中资企业要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遵守当地的法律制度,坚守企业诚信,保护生态环境,多做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当地人民心中树立良好的中国人形象。在投资方面,多关注民生事业的投资与发展,让中亚国家人民一同分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好处。

四是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大国在中亚的建设性合作。在继续尊重俄罗斯在中亚传统利益和现实影响的基础上,共同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经贸合作,推进跨欧亚交通运输走廊建设,使俄罗斯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过境运输潜力并获得实际利益。与此同时,与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甚至美国寻求在中亚开展建设性合作,帮助中亚国家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中亚国家经济发展并获得更广泛的安全保障。

(本文转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06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作者简介:

冯玉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

原标题:《冯玉军: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现状与趋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