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今年5月在江苏镇江句容茅山举办

微信公众号“统战新语”
2020-01-15 15:42
中国政库 >
字号

1月15日上午,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道教协会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代表主办方致发布词,江苏省民宗委副主任何昌林代表承办方江苏组委会介绍有关情况,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薛树琪主持新闻发布会。

据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于2020年5月7日至9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

发布会上,来了不少中外记者,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的高度关注!

主办方在发布词中透漏了哪些信息?一起来看——

发布词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感谢各位光临本次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对道教的关爱和对本届国际道教论坛的关心支持。

2007年、2011年、2014年和2017年,我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合作,成功举办了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经过各方努力,国际道教论坛已经成为道教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被誉为道教界的文化盛举,在弘扬传承道教文化、彰显道教思想的深邃内涵、展示当代道教的精神风貌、激发国内外人士对道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注和兴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与前三届相比,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提升了论坛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推动我国道教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道教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的影响力;展示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充分发挥了道教在提升道德素养、加强人文教化方面的自然优势,对厚植社会伦理道德土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强了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推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作出积极贡献;拓宽了道教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域和渠道。

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成功举办后,我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就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举办地点进行多次考察和多方论证,认为茅山作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高道辈出,交通便利,无论是硬件设施、文化底蕴,还是办会经验等,都已具备承办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的条件。最终确定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于2020年5月7日至9日在江苏镇江句容茅山举办。

下面,我就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的主题、宗旨、目标和筹备工作进展情况等向各位作一简要介绍。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仍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由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江苏组委会承办。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崇道尚德•与世偕行”。这一主题体现了道教的最高信仰、核心教义和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有“崇道尚德”的理念,并在文化发展中建立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典型象征。道教以“道”命名,最重要的经典以“道德”命名,后来道德也被抽象为道德、道理、学问等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崇尚的价值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与世偕行”出自《南华真经•则阳篇》,本意为“与世道一起发展变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而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则是“德”。“道”是先天地而生自然法则,亘古不变,但其表现形式则需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断充实革新。因此“崇道尚德,与世偕行”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躬行践履道教的教义思想,充分发挥道教的时代正能量。这也正好契合当前道教界面临的主要任务:对内要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在坚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不变的同时,推动道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对外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推己及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教古老的东方智慧推广到国际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这也是我们举办国际道教论坛的初心和意义。

根据安排,本届论坛的主要活动有开幕式、闭幕式和大会主论坛、2场电视论坛、2场新媒体论坛和5场分论坛,还有多场配套活动,力图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让社会各界认识到传统的道教文化不止是存于故纸堆中、博物馆内、宫观殿堂的文化符号,而是不断与时俱进、具有鲜活当代价值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精髓。

本届论坛5场分论坛议题为: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抱朴守真与清静道场、天道无私与公益慈善、遵道而行与立德树人、慈爱包容与社会公德。

2场电视论坛的议题为:道通为一——道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道至简——洞天福地话茅山。

2场新媒体论坛的议题为:随方设教——新时代道教的传承与创新、大道无垠——道教文化的世界传播。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携手解决。而道教蕴含的古老东方智慧,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式。因此,本届论坛在分议题的设置上仍从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出发,着力于深入挖掘道教文化的时代价值。

本届论坛的宗旨是深化前四届论坛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掘道教在健康生活、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展现中国当代道教徒信仰自由状况和道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态势,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增进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道教、文化和学术交流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外交大局,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在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的精诚合作下,论坛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主办方与承办方已经多次召开筹备工作会议,接洽、研商论坛相关筹备工作,对论坛的邀请、接待、组织、宣传等工作进行了细致磋商,论坛开幕式、闭幕式和大会主论坛、电视论坛、新媒体论坛和分论坛等活动的策划方案已初步制定完成。根据各方共识,1月10日下午,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主办方中国道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与承办方江苏组委会在中国道协举行了签字仪式,正式签署了《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筹备工作备忘录》。下一步,主办方和承办方将按照《备忘录》积极开展工作,抓紧落实,做好论坛各项筹备工作。

最后,衷心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们能够共襄盛举、积极参与、深度报道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盛况。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包括各位媒体朋友的热情关注、积极支持和广泛宣传下,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会上,江苏组委会介绍了筹备情况——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感谢各位领导、各界人士、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江苏宗教工作的关心支持。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是一次高规格、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盛会。这一盛会在我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是对江苏省宗教工作和各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巨大鞭策。借此机会,我代表论坛江苏组委会向大家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在江苏省举办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江苏地跨长江、淮河南北,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江苏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张道陵、葛洪、陶弘景等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中国道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都与江苏有不解之缘。镇江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下辖的句容市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区位优势,是江苏省最早建县的13个文明古县之一,南有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北有佛教“律宗第一名山”的宝华山。句容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一脉,集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宗教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精品景点、江苏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身。1983年句容茅山道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对外开放的21处重点道观之一,2012年又被评为全国首批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2014年“茅山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5年茅山道院承办正一派授箓获得中道协批准等,道教特色文化进一步彰显。

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茅山道教文化资源不断得到深入挖掘和合理开发。我省在茅山先后成功举办了“江苏省道教文化艺术节”、“长三角地区道教论坛”、“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以及两届茅山生态道观论坛等地区性、全国性、国际性的重大活动。茅山经乐团多次代表中国文化界、道教界到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得到了广泛赞誉。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茅山的知名度,更为承办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积累了经验。因此,在江苏镇江句容茅山举办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可谓水到渠成。

二、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江苏承办筹备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强化工作统筹。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论坛筹备工作,坚决支持句容市承办好本届论坛。11月12日,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江苏组委会成立,随后,镇江市成立了论坛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句容市成立了论坛筹备工作委员会,集中办公,围绕“有亮点、有创新、有特色”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当好东道主,全力办盛会”的筹办理念。中国道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多次在茅山和北京召开筹备工作对接会,确定了举办论坛的一系列重要事项。

二是精心谋划部署。我们把打造具有道教特色、茅山风韵、江苏气派的开幕式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彰显本届论坛“崇道尚德•与世偕行”的主题。在方案制定方面,无论是论坛主体活动,还是地方配套活动,我们都聘请了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制定各场活动执行方案、配套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服务保障工作方案,确保论坛主要活动顺利有序。在表现形式方面,既灵活运用会议发言、文艺演出、主题展览、电视论坛、新媒体论坛等手段,解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结合独具魅力的江苏文化和茅山道教元素,充分挖掘和展示道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使本届论坛具有贯通中外、融会东西、传承古今的鲜明特点。

三是提升服务质效。建立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实现省组委会、镇江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句容市筹备工作委员会三个层级全天候无缝对接,着眼于举办论坛需要和茅山长远发展,全面做好会场安排、食宿、接待、交通、安保、环境整治等各项筹备工作,所有工程将于2020年2月底前全面完工。届时,茅山周边环境将更加整洁靓丽、便捷有序。目前,正在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方案及相关应急预案。着手选调工作人员、接待人员、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我们将本着“隆重、节俭、特色、务实”的原则安排论坛各项活动,防止铺张浪费,确保廉洁办会,既隆重庄严,又简洁质朴。

我们相信,有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的精心指导,有前四届论坛提供的宝贵经验,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有全省上下的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圆满完成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的承办工作,把论坛办成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盛会。

诚请各位领导、各界人士、新闻界各位朋友莅临茅山参加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共同见证这一在国际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盛会,共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盛举。

谢谢大家!

在答问环节,记者们提问了哪些社会各方密切关注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道教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宗教故事,介绍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

张凤林: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顺势而生,正是当下国际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关注点之一。刚才的发布词中介绍的本届论坛宗旨就是以道教向世界讲好中国宗教故事为背景提出。道教向世界讲好中国宗教故事,主要是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具体来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世界了解道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当代中国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都为道教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道教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这是道教界的共识。

二是搭建和利用好交流平台。国际道教论坛就是道教界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宗教故事的有力抓手。除此之外,道教还积极参与国际宗教对话、跨宗教文化交流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世界发出中国宗教的声音,展现中国宗教形象,拉近与国外道教界、各国宗教界之间的距离,讲好我国宗教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讲好中国宗教故事的本领。道教讲好中国宗教故事,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懂外语、通网络、善沟通、符合新时代道教事业发展需要的道教人才队伍,而国际道教论坛这个平台正好能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

中新社记者:论坛的举办为国际间道教沟通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请问近些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道教界的交流融通有哪些变化?未来还将如何加强沟通交流?

张凤林:近年来,随着中国道教界对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与其他国家道教界的交流融通进一步加强,呈现出以下变化:

一是交流的范围日益扩大。目前,中国道教协会已经与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组织建立了联系。

二是交流的内容更加深入,形式更加多样。在与国外道教界的交流实践中,除了道教经典、道教书画、道教音乐、道教武术和道教养生等广受欢迎的传统内容外,国外道教徒开始将目光转向道教科仪等更为深层、专业的内容。他们多次表达了尽快将道经翻译成本国文字的迫切愿望和接受中国道教协会的指导,邀请高道大德到他们的国家进行道教文化交流与教学,与中国道教协会联合在所在国举办活动,展示正统道教文化等诉求。

今后,中国道教协会将继续利用好国际道教论坛这个交流平台,与国际道教界加深联系,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巩固交流成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人民网记者: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请问当今道教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凤林:近年来,道教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深入开展工作,颇有成效,在此为大家做个简要介绍。

一是以开放的姿态请进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首先,办好国际道教论坛,不断创新论坛形式,丰富论坛内容,增加论坛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让境外代表通过国际道教论坛这个平台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其次,邀请外国道教组织、道教徒和有关人士到中国参加道教文化活动,到宫观里参访交流,切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是主动走出去,以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展示中国文化。从2012年开始,中国道教协会先后在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泰国、比利时、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开展道教讲座、道教文化展览和道教音乐武术演出等活动,并且向各个国家的著名图书馆、大学等赠送《中华道藏》(线装本)和《老子集成》等道教典籍,以此增进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2019年8月末,为庆祝中马建交45周年,中国道教协会和马来西亚道教总会联合,首次在马来西亚举办了主题为“携手东南亚,共叙道与德”的中国道教文化展演活动。

以上这些工作都是道教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益尝试。今后,道教界会继续把握机遇,不断汲取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推陈出新,顺应时代变化,采取多种方式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人民政协报记者: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作为一个开展宗教文化对外交流交往的平台,对于推动道教文化交流有着什么样的考虑?

薛树琪: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深度融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道教文化可以为丰富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发挥独特作用。2007年以来,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与中国道教协会已成功举办了4次国际道教论坛,激发了海内外各界对中华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关注和兴趣,被誉为国际道教界的文化盛宴,成为国际道教界人士的重要交流平台,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道教界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宗教与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并通过交流与对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道教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髓,彰显道教文化的时代意义,为推动国际道教交流、促进台港澳地区道教界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作出新的贡献。

镇江电视台记者:非常高兴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能在我们镇江举行,请问本次论坛有哪些特色配套活动?

何昌林:为配合论坛活动,作为东道主的句容茅山还精心策划实施了6个配套活动。配套活动有:祈福法会、道教书画展、道医义诊、参观考察及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花灯展和茅山道教音乐演出。灵活运用文艺演出、主题展览等手段,解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度展示独具魅力的江苏文化、镇江文化、句容文化,彰显道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使本届论坛具有贯通中外、融汇东西、传承古今的鲜明特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国际道教论坛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或者说我们的自身优势在哪里?

张凤林:我们举办国际道教论坛的初心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教古老的东方智慧推广到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国际道教论坛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随着国际道教论坛的参与度、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高,已成为国外道教徒、道教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二是举办国际道教论坛,能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国际道教论坛彰显了道教的人文价值,论坛的议题主要是围绕道教的尊道贵德、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慈爱包容等思想理念来设置,这些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今世界共性问题提供了道教的智慧,是道教人文价值的体现。

举办国际道教论坛,对于扩大和增进海内外道教界之间的交流交往,加深港澳台地区道教界的文化认同,凝聚海外华人力量,架设民心之桥,促进人类和善、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华日报记者:请问这次论坛为什么选在句容茅山举办?

何昌林:将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举办地选为江苏句容茅山,基于五点考虑:

一是道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句容茅山道教于西汉时期兴起,迄今有2100余年的历史。茅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被道家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道教兴起后,历代仙真修道茅山,创宗立派,陶弘景、王远知、李含光等道教宗师为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茅山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

二是生态环境优良,区位优势突出。句容地处苏南,东接镇江,西邻南京,北与扬州隔江相望,南与常州接壤,素有“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之称。茅山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国家5A级旅游区。距南京40分钟车程,离上海二小时车程,境内有2条高速、1条国道,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半小时车程,交通十分便捷。

三是基础设施完善,承办条件成熟。近年来,句容道教界以茅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以茅山宫观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致力于一宫一殿及11项配套工程建设。茅山宫观建设日新月异,形成“三宫三观”整体格局。新建的德佑观、仁佑观,建筑风格和质量都备受赞誉,与祖庭形象相匹配。宫观的新建和修缮,再现了江南道教宫观群的辉煌,为论坛举办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四是多次举办重大活动,办会经验丰富。近年来,句容茅山多次成功举办国内国际道教活动,其中包括“江苏省道教文化艺术节”“长三角地区道教论坛”“句容茅山旅游文化节”“全国宗教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以及两次“茅山生态道观论坛”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茅山的知名度,更为句容茅山申办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积累了经验。

五是镇江句容高度重视,期盼论坛落户。国际道教论坛是国际性道教文化交流盛会,也是展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平台。句容茅山道教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全国有名。能够争取在句容茅山举办国际道教论坛,对提高举办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加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道教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镇江、句容两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论坛的申办工作,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句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自过问,亲自推进,多次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汇报,全力争取支持。

(原题为《【官宣】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5月在江苏举办!》)

    责任编辑:蒋子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