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0余年!北京姑娘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黄土高原

健康中国
2020-01-15 18: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

初心在哪里?

在每一次

走向人民需要的道路上

在每一次

生命危急时刻

在每一份

向往希望的真切笑脸中

在每一次

直通心灵的温暖关怀中

在50余年

坚守始终的伟大的信仰中

本部短片,站在第三方的视角,跨越时空,让受众看到一个奉献者的坚守,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延伸

这个当年来自北京的姑娘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县城里。

50年余来,她用行动,带动了一种新生力量。

她是一个群体,用女性的风采镌刻下最美的表情。

她是一个现象,用医者仁心的精神书写一曲赞歌。

她是一名医生,是人民健康守护者,是人民健康卫士。

她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时代号召,她只身来到陕北。此后50余年间,她放弃返乡的机会,放弃被大医院聘走的机会,却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的儿科。退休后,她仍在家义务接诊,守护数万婴幼生命以周全。

她让人想起电影《芳华》片尾的那一段旁白:“一代人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离家前,她是芳华正茂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生,现在她是七旬的陕北老妇。路生梅,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却把全部青春献给了那片黄土地。

离家的瞬间泪流满面

佳县,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与山西临县隔黄河相望。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时,怎么也想不到,她的命运,会和这个偏远的陕北小城紧紧捆绑在一起。

和那个时代的北京孩子一样,她在后海划过船,在当时并不宽阔的长安街上为毛主席和外国元首捧过花,她以为毕业后会分配到曾经实习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或儿童医院。但是,一场时代洪流把一代人的命运改写,家乡的记忆就此封存,她和同学们陆续被分配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

到了说再见的时候。“1968年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从此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告别所有的亲人。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五十余年的日子。我本该是来往过客,却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这股劲儿”鼓励着她

陕北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刚到佳县那几年,路生梅想亲人、想朋友,每次收到家信都是眼泪决堤。当时,通往佳县医院的土路旁是一片荒野,还散落着坟头;老百姓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但每天就供应一瓢;在陕北要住窑洞,可她连火都不会烧,只能睡冰冷的土炕。来到佳县的第3年,路生梅和一个陕北绥德的小伙子结婚了,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榆林地区。今年77岁的佳县老人李文耀至今感叹:“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北京来的大学生女大夫,怎么嫁给我们本地中专毕业的男护士?这种组合太少见了”。

“大家都问我看上他哪儿了?我说,我知道自己回不去了,首先生活要有个依靠。其次,他身上有陕北人的特质,淳朴、勤俭和善良。”路生梅记得,冬天大雪后,只要丈夫出门扫雪,不仅会把县城大街的交通要道扫了,还要把医院每孔窑洞前的雪也都扫了,最后才扫自己家门口的雪。有一次,他坐车去接病人,车从山上直接翻入冰河,他股骨骨折,医生让马上手术,他却执意让患有心脏病的待产孕妇先手术,忍着剧痛让出了床位。

“我最欣赏的就是他的人品。”路生梅说,虽然爱人家里很穷,父亲过早去世,但在“糠菜半年粮”的时代,他的母亲一个人带大了10个孩子。路生梅从中看到了“一股劲儿”,这也是鼓励她在陕北生活下去的那份坚强。

为小县城建起正规儿科

佳县县医院医疗条件极其落后,住院部就是几孔窑洞。每个大夫都必须成为全科医生。由于人手紧张,大夫们都是白天黑夜地连轴转,只有到周末才能休息。一次,路生梅已经忙碌了一整周,她正准备休息时,医院突然又来了一位肠穿孔的病人。路生梅坚持做完了手术,病人得救了,她却昏睡了一天一夜。

佳县地理位置闭塞,在北京实习时,路生梅几乎看不到新生儿百日咳,但佳县非常多。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孩子终于救活了。

“当地还有一种病,叫‘四六风’,意思是,凡是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孩子,存活期只有四到六天。”后来路生梅才知道,当地为孕妇接生时,会用削尖的高粱杆割脐带,有的用家里的剪子剪脐带,剪之前也不消毒。这些无知的做法深深震撼了路生梅,她立志为佳县做些什么。

数年后,当北京大医院的儿科早已细分出小儿内科、外科、血液科的时候,佳县终于在路生梅的牵头下,将小儿科独立分离出来,她也成为首任儿科主任。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佳县是当时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最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儿科水平,特别是小静脉穿刺技术名列前茅。

她坚持为患儿上门出诊,一年冬天大雪,她穿着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几乎是几步一摔地到了村里,进村又是一段下坡路,她所幸坐在地上滑了下去。路生梅的行医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981年,路生梅回到阔别13年的故乡到协和医院进修。“那种感觉,是清高和自卑夹杂在一起的,虽然回家了,可我是小医院来的,容易被人看不起,只能玩儿命的学。”1983年,她又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由于成绩突出,老师和同学都有意帮她调动工作。可当时,路生梅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再加上陕北老乡是真的需要她,她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好意,重回佳县。

1999年,路生梅退休,面对年薪20万的聘请,她依旧没动心。今年,路生梅已经退休19年了,记者探访时,她仍在县医院旁的一孔窑洞里义务接诊。患儿到了家里,路生梅放下饭碗,拿起听诊器就给孩子治病、开药方。她坚持不收红包,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也拒绝滥用抗生素和激素。

走在县城小路上,不断有人跟路生梅咨询病情。她随时要停下来解答。有位乡亲说,路生梅给他们一家四代人看过病,是全家的恩人。

在“榆林好人”颁奖礼上,主持人问路生梅:“路阿姨,如果让您重新选择,您还会来陕北吗?”其实,对路生梅来说,留,比来,更需要勇气。

这位老人已经74岁。当年和她一起来到陕北的同学和同事,大多以考学、工作等原因返回。路生梅的老伴已经去世10年,好在一双儿女都生活的很好,让她很放心。她在佳县老年大学参加活动,晚年也很精彩。但对于外界给予的荣誉,她淡淡一笑,把得来的奖金全部买成生活用品,送给敬老院和留守儿童了。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路生梅说自己有着35年党龄,这是她的初心,也是她的再次承诺。

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这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

“我的初心,就是为群众解除病痛。”这是路生梅经常说的一句话。

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首发

出品人:惠德存 总策划:刘哲峰 总监制:高晓艳 执行监制:李燕 统筹:王磊 执行顾问:张朝 导演:迟艳辉 摄制:杨斌

来源:中共榆林市委组织部、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原标题:《50余年!北京姑娘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黄土高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