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昌—宕昌,他们坚守在“一号战场”上

2020-01-15 21: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自从金昌派了驻村工作队员,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脑子活了,过去的一些坏习惯坏毛病改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了……”宕昌县阿坞镇西固村党支部书记郑虎平夸起驻村工作队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如数家珍地赞扬。

自2019年5月奔赴陇南市宕昌县脱贫攻坚第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金昌市50名市直单位帮扶干部始终秉持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理念,发扬“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把党员干部的担当责任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为兄弟市州贫困群众携手同心奔小康撑劲给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精准扶贫的时代赞歌。

政治责任扛在肩,义无反顾赴深山

“山是石头山,插在半天间;隔山能喊应,相见要半天”——陇南市宕昌县,山大沟深、耕地稀少、交通不便,是我省数一数二的贫困县。但即使山高路远、艰难险阻,也挡不住金昌市党员干部驻村帮扶的初心和热情。

驻哈达铺镇大挂村的程仓花就是其中一员。驻村期间她在朋友圈陆续写道:“想起家里80岁的老母亲,不能在身边照顾,就流眼泪……但是自古忠孝难两全……扶贫路上,需要守候。”

舍小家、为大家,不能照顾亲人,是金昌市驻宕昌干部的真实写照;与村民打成一片,把村民当家人,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实事带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脱贫致富奔小康,体现的则是驻村干部质朴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大半年来,这位身为美术教师的“文艺青年”已经变成了“扶贫能手”:她发挥专业特长开展教育扶贫,办了一个免费书法绘画班,并通过汇报协调向市教育局争取到了一批书画用品,把村里平时玩泥巴的孩子聚拢来学书画,还发现了几个好苗子;临近过年,她又挥毫泼墨为村民写对联,联系派出单位金川总校七小为村民们买了100幅春联、200个福字。看着村民拿到春联高兴的样子,她感慨地说:“扶贫原来就像一家人过日子,细微之处暖人心。”

在脱贫攻坚这个“一号战场”上,起关键作用的是干部,起引领作用的是党建。然而,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建资料不齐全、组织生活应付了事……这些都是金昌干部驻村后发现的一些问题。

“村上工作与我原单位相比差距很大,其原因既有思想、水平、作风的差别,也有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制约。如何克服人生地不熟的困难,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展现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与作为。”这是市委办公室干部赵志刚在阿坞镇坞麻村当了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之后想的第一件事情。

说到就做到。赵志刚发挥自己党办机关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在坞麻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中下了不少“猛药”: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村上党员增强觉悟,主动参与村里环境综合整治、矛盾调处、扶贫帮困等工作;支部开会时,严明纪律、规范开展,围绕部署、马上就干;入户走访时,摸清户情、完善资料;资料整理时,分门别类、一目了然。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坞麻村的村级资料被县上当作典型在全县交流推广,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村民中的形象树起来了,班子也更团结了,群众也更听干部的话了。

苦中作乐立得稳,攻坚克难干得好

要让驻村干部人待在村上,心思留在基层,解决吃、住、行的问题尤为重要,也是最大的实际。海拔2600米左右的将台乡田麻村,夏天阴湿路滑,冬天冰雪封山,开车上去要绕半天。初上山时,市交通局的帮扶干部王琪天就心里一惊,一看生活条件,更是心凉了半截:饮水微浑,缺灶少柴,床铺湿冷;下山时,盘山蛇行的村道又窄又陡,开车到乡上也要半个小时;到了乡上,更是傻眼,全乡几乎没有像样的一家饭馆,也没地方买菜……“没条件创造条件,有困难克服困难”喝不上水、吃不上饭、买不上菜,但却吓不倒王琪天。为了不耽误工作,他自力更生,在当地买了一辆二手车,生活所需自己进城置办,“不等不靠不要”。他经常说一句话:“居住条件确实不好,这是实事求是;但我肯定要村驻到底,这是党性觉悟。”每次进城回村,他总是招呼村上同样上下山不便的村民一起坐车。久而久之,田麻村村民都喜欢上了这个讲原则又热心的王书记。找他咨询政策、聊天谈心的人也多了起来。他说:“村民有事没事能来找我,是他们信任我,也是我最快乐的事。”

脱贫攻坚工作抓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看得准、用实劲、反复敲,钉子才能钉进去、钉得牢。刚到沙湾镇沙湾村时,来自团市委的干部陆鹏因方言不通、彼此不了解,村上干部群众都不太搭理他。他尝试推行自己熟悉的工作方法,没想到大家却对他更加疏远。他知道,对沙湾村来说,自己是个“外地人”,要想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必须掌握村情民情,尽快变成“自己人”,不仅驻进“村”,还要住进“心”,真正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赢得认可。于是他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在日常入户完善资料的同时,挨家挨户访贫问苦、了解情况、研究办法。工作上,他选择扎扎实实、紧盯主业,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地“过筛子”,短短半年时间就入户1063次。渐渐地,村里人开始听他说话,工作推进也顺利起来。他说:“虽然有过困难,也被人不理解过,但没几个人一来就是行家里手,一开始就能做出大贡献。驻村帮扶就要‘钉钉子’,持续发力、反复调查、深入人心,才能干好。这个过程也是锻炼我自己、提高我自己的过程。”

不忘初心守岗位,为民服务勤作为

扶贫有真招,钱要赚得到,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是脱贫最有效的方法。在帮助理川镇汪布村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具体工作中,来自市委党校、一直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林晓龙就做到了理论实践相统一。“汪布村农民赚钱不容易,尤其是贫困户。土产蜂蜜虽然好,但卖不上好价钱。”当了解到部分贫困户的真实情况后,眼界宽、思路广的林晓龙立刻想到了网络、电商、微信等营销途径。为了把这一想法落到实处,平时不愿麻烦别人的他找遍了能联系上的所有关系,包括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推销,发动亲朋好友认购,目的只有一个:帮贫困户一把,把蜂蜜卖出去。让林晓龙没有想到的是,信息发布后一天内,就有人联系他询购。“2019年,我给汪布村卖出蜂蜜284斤,款项总计16530元。”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林晓龙也感到欣慰:“算是干了一件小事。”

脱贫见实效,完善治理、保持稳定也非常重要。来自市信访局的驻村干部王玉军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他围绕自己熟悉的信访领域,征得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在自己的驻地哈达铺镇撮布沟村建立了一个“驻村帮扶工作队信访室”。在这个小小的阵地上,他充分发挥熟悉法律政策的优势,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向村民提供政策法规宣传咨询等服务。王玉军说:“现在的撮布沟,小问题不出村,小上访不出镇,群众疑惑当场答复,矛盾纠纷就地解决。”自他驻村以来,全村没有一人向县级及以上缠访闹访。

教育和健康扶贫工作是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当地村民不重视教育,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混个初中毕业能出去打工就行了,村里孩子们凑在一起打游戏是常态,抽烟的也不在少数。”市林草局干部祁世轩到阿坞镇西固村后,通过走访入户发现这些问题,他通过带领留守儿童打篮球,很快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在寒暑假为孩子们作心理辅导,教孩子们学习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工作之余及时为自己“充电”,“大学有国家资助,高中有‘三免一助’,中专有‘雨露计划’,初中小学有‘两免一补’……。”这些成了他平常同农户聊得最多的话题。他说:“我要努力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尽自己能力改变西固村村民观念,让农村家庭内在的力量生长出来!”

“村里孤寡老人大多有慢性病,却怕花钱,不愿检查、不愿就医。”这是大部分农村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市第一人民医院干部张丽从医院申请医疗器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入户走访时为老人测血压、听心律、讲解疾病预防常识、宣传医保政策,提高村民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精准扶贫既要扶“智”,更要扶“志 ”,才能积攒后劲,实现长远发展。不带资金,没有项目,自己又不是搞经济的干部,刚开始时,金昌广播电视台干部罗兰涛一时不知要怎么帮扶。找不到方法,他意识到是理论武装不足,于是在做好日常驻村工作的同时,静心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论述和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果然找到了方法。2019年7月,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要求,他在驻地车拉乡茹树村打造了“乡村之音”系列活动,把村里闲置已久的广播站利用起来,每天定时向全村6个社324户村民宣传讲解政策法规、农技知识、乡风文明等各种内容。在入户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村民不会说普通话,于是便积极联系对接省广电台来宕昌开展“说好普通话、走进新时代”主题讲座,并且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语言扶贫”,在周末和农闲时节开办普通话课堂,帮助村里青壮年打通交流障碍,能让他们更好学习知识、接触外界,在精神上脱贫。10月到11月,他又积极协调对接甘肃卫视《好人就在身边》节目组,赴哈达铺镇、木耳乡、城关镇开展讲座,并捐赠图书一万册。积极勤奋、专业高效、感情真挚,也让他在宕昌干部中积攒了人气,后来县上宣传部门主动找他帮忙,他又义不容辞地帮助录制了6期《宕昌党建》节目。

在帮助宕昌县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罗兰涛也主动担起了金昌市驻村帮扶干部信息员的担子,平时和大家交流工作,挖掘和宣传帮扶队成员的点点滴滴。他说“驻村帮扶工作可能只有短短两年,也有很多酸甜苦辣,但经历却是一辈子的财富。我始终坚信,我们50名市直单位驻村帮扶干部一定能够让市委放心,给宕昌群众幸福,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努力奋斗到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市委办)

转自:金昌日报微信公众平台

原标题:《金昌—宕昌,他们坚守在“一号战场”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