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刊导览】《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6期提要

2020-01-16 20: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史念海对新方志学的贡献

扈晓冰

提 要:史念海不仅是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新方志编纂事业和新方志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史念海在1949年之后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利用方志文献,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新方志编纂及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史念海对方志的起源和发展、史志关系、方志的性质、新方志的编纂方法、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的关系、新方志学的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新看法、新建议,从而为丰富和发展新方志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借鉴与超越:弘治《八闽通志》

关于科举内容的书写

张英聘

提 要:通过对现存宋元方志科举类目设置与内容记述的初步考察,探讨了弘治《八闽通志》科举内容的书写,指出该志在借鉴宋元方志基础上,是对前人成果的借鉴与超越。该志关于科举记述史料丰富,为后世方志编修树立了典范,其后福建方志尤其是省志科举内容大多继承这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存目提要订误

孙利政

提 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之一,文章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查核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对史部地理类存目提要存在的舛误之处加以订正,凡订正讹误26条。

明代山东泉志的纂修及价值略论

周广骞

提 要:山东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山东中部泉脉为京杭运河山东段的重要补给水源,也是明代山东运河治理的重点。自明代中期起,山东泉志的纂修逐渐增多,其纂修者多为工部主事等基层官员,所修泉志包括泉河图、管泉衙署、泉源设施、泉河夫役等内容,保存了大量第一手基础文献,在了解泉脉水文水况、研究治泉管理制度、整理山东泉脉文献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深入开展山东运河相关研究、加快山东运河文化带建设,也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任弘远《趵突泉志》探微

任兆杰

提 要:刊行于乾隆七年(1742)的《趵突泉志》是关于趵突泉的第一部专书,其书作者任弘远生于盐商家庭,父亲和家境对他的著述都有所帮助。《趵突泉志》汇集了丰富史料,一方面对于了解趵突泉的历史和明清时期地方社会有很大价值,另一方面对明清文人传世文集的稿本与刻本等问题亦有裨益。其书点校本《趵突泉志校注》存在不少讹误,需重新校注。

东北地区“江”名的历史由来考

庄会彬

提 要:东北地区的“江”并非当地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因素不断交织的产物。历史资料表明,高句丽、新罗首先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使用了“江”,后来的渤海,从高句丽继承了“江”,并将其推而广之,使得“江”在东北地区的分布格局初具规模。后经几番“江”“河”拉锯战,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当然,在东北地区“江”的形成过程中,汉字的使用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张玄遇所至之大渡水考索

刘振刚

提 要:从清水之盟议定大渡水为唐蕃边界可证唐代剑南大渡水不应该有两处。《太平寰宇记》卢山县大渡水应该非唐代河名。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李晟击吐蕃事误卢山大渡水为大渡河。张玄遇所至的大渡水当即今大渡河。大渡水在不同时期所指河流不同,对涉及大渡水史事的大渡水地理位置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明代凤阳地区卫所军屯研究

张登璨

提 要:明代疆土分属卫所军事与府州县行政两套系统管理,作为明王朝的龙兴之地,洪武、永乐年间,凤阳地区先后设置十五卫二所,这些卫所均需承担屯田任务。明初,尤其是洪、永之时,国家大兴屯田,凤阳地区军屯亦兴盛。永乐末年,随着京操、漕运等军役名目的不断增多,加上军官科害等原因,一直到嘉靖中期,凤阳地区军屯不断衰落。嘉靖中后期采取了相关整顿屯田的措施,军屯废弛的状况有所好转,该局面一直维持至万历初年。明末,由于战乱等原因,各卫所屯政彻底败坏。通过对明代凤阳地区卫所屯田、屯军、子粒、科则等进行阶段性的定量考察,有助于更好、更全面地把握该地区在明代的农业发展状况,对研究明代农业史、军事史均具有一定意义。

地方文献、文化记忆与名物纪胜:

宋代博物学视野下的洛阳

王 莹

提 要:洛阳作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地方文献的重要书写对象。宋代尚雅与尚博的时代风气的濡染,使地方文献意义上的宋代洛阳博物学著作,呈现出科技与人文历史的多学科融合,在承载记录地方风物的功能之上,还延展了补述前贤之所未尽、彰显个人审美理念和文本创新、标举心系社稷之家国情怀等多重角度,使宋代洛阳的博物学著作,成为地方文献、文化记忆与名物纪胜的三位一体。

略论福建德化古瓷

——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杨卓轩

提 要:德化窑是民窑之一,明清时期达到繁荣鼎盛,其中尤其以何朝宗为代表制作的德化白瓷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白”。德化瓷器具有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欢迎。德化瓷器外销也有悠久的历史,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做出重要的贡献。福建古志中对德化窑和德化瓷器、德化瓷外销情况、何朝宗等瓷雕艺术家和制瓷工匠对德化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等均有详细记载,是研究德化窑和德化瓷器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云南乌铜走银技艺源起考辨

陈柏宇 田 野

提 要:乌铜走银技艺是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其起源时间,因缺乏实物鉴定研究,学界多依据《云南风土记》《石屏县志》等5篇文献的记载,认为其出现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然而,笔者经过对记载史料的逐一考辨,发现其中存在很大的纰漏,不足以支撑该说法。经对相关史料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证,乌铜走银技艺出现的时间应在同治时期,伴随刻铜墨盒的兴盛而产生。

渝西石刻之于方志史料价值举隅

杨 梅

提 要:石刻文献是编纂地方志书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历代方志编纂者借助石刻资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今以渝西石刻为据,对其中所涉明代地方官之姓字里籍、科考仕宦等进行梳理,以校补方志之讹漏。

转型、嬗新与修志为抗战服务

——略述民国《新修大埔县志》编修特色

范晓婧

提 要:民国《新修大埔县志》于民国18年(1929)由大埔旅汕同乡会筹备纂修,付梓之时恰逢抗战军兴,时局动荡,被迫中辍。民国29年再拟续印,除新增部分资料外,悉用原稿,至民国32年最终告成。该志历时十余载,前期编修,大变革的时代背景投射在方志中呈现出转型与嬗新的特点,后期出版则带有修志为抗战服务的使命。该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考证有据,是研究大埔历史、抗战历史、民国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

我们的邮箱是:xinxichu521@sina.com

原标题:《【新刊导览】《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6期提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