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趋势|亚洲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2020-01-20 0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亚洲金融智库 ,作者亚洲金融智库

亚洲金融智库

发布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下设亚洲金融智库相关研究产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9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中显示,2018年全球GDP总量为84.74万亿美元,人口总数为74.96亿。其中,亚洲为38.2亿,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1%,而GDP总量仅为27.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32%。同时,亚洲陆地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亚洲地区人均GDP较低,人均陆地面积较少。

亚洲地区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巨大,土地面积和人口不均衡,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造成威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应对的首要挑战。绿色低碳发展必然成为亚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气候变化问题加深了亚洲各国和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并开始重塑亚洲政府对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交通运输和废弃物管理的建设和资金投入。

目前,亚洲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现状如何?绿色金融实践现状如何?与欧美地区的绿色金融相比差距有多大?未来如何促进亚洲绿色金融发展?本文将重点解析这些问题。

一、亚洲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

环境、资源、气候都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我们采用碳强度、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森林覆盖率和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四个指标对当地绿色、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阐明绿色金融在当地的未来发展潜力。

表1显示,1990年至今,全球各地区碳强度均有显著下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三个区域降幅均超过30%;亚洲、非洲、南美洲降幅则相对较小,说明传统的碳密集型产业在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全球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非洲地区降幅最大,达到51.4%;欧洲地区的降幅则最小,仅降低2.9%。说明在全球可再生淡水资源总量变化并不明显的前提下,人口的大幅增长是全球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全球森林覆盖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南美洲、非洲两地区下降幅度较大;北美洲、大洋洲与1990年基本持平;欧洲、亚洲则有所增加,特别是亚洲,说明经过多年环境治理,区域内的森林面积有了明显的增长。

全球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上升,2004年以后,全球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维持高速成长。其中,欧洲地区年复合增长率为14.2%,已成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区域。非洲与亚洲地区可再生能源占比的年复合增长率也超过10%,但其占比依然落后于其他地区。

除上述四项环境和资源指标,我们还选取了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完整性、可持续投资总额、绿色债券发行总额等三项与绿色金融直接相关的指标对该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程度进行评测。我们采用雷达图的形式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7个绿色金融指标与亚洲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展示当地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对优劣程度。每一项指标以表现最好的国家或地区为100%,其余国家则依次与最优值相除,计算相对比例。由于指标中的人均碳排放量为越低越好,为了更直观、简洁的反应这个关系,在制图过程中对该项指标进行了倒数处理。

图1 阿联酋、老挝、中国和日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现状

图1展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存在四种不同的程度。第一种以阿联酋为代表,当地已经有了明确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绿色金融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开展;第二种以老挝为代表,有明确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境优异,绿色金融实践要帮助当地在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第三种以中国为代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可持续投资、绿色债券等领域的实践已经较为丰富,能源结构和自然环境也在逐渐优化;第四种以日本为代表,绿色金融相关实践工作已经比较成熟,资源与环境也因常年的保护、治理而得到提升。

根据以上7个指标,我们针对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绿色金融实践评价,发现绿色金融发展程度存在区域性特点。中东地区的阿联酋、沙特等国石油资源丰富,但森林与水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绿色金融以支持调整能源结构、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目的;南亚地区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稠密,水、森林等资源明显匮乏,发展绿色金融以支持资源高效利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目的;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但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发展绿色金融以支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东南亚地区的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经济发展较慢,发展绿色金融以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主要目的。

二、亚洲与欧美等绿色金融投资的对比

1、全球绿色金融评价标准趋同存异,中国在绿色金融标准发展方面进步迅速

绿色金融的标准主要是指绿色债券和信贷的评价标准,全球影响力较大的绿色债券标准有12个,影响力较大的绿色信贷标准有6项。绿色债券标准包括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布的绿色债券原则(GBP)、气候债券协会发布的气候债券标准(CBS)等,其中有三项来自中国,即《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绿色金融认证计划》,其他绿色债券标准分别是国际通用标准、欧盟标准和机构标准。绿色信贷标准包括《赤道原则(EPs)》《绿色信贷原则(GLP)》、《可持续金融分类体系》《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纽约绿色银行项目标准》,其中4项出自中国,1项出自美国,1项出自欧洲。

绿色金融标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针对范围、精细度和执行力等方面。针对范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发布主体在所处国家的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核心诉求和重点关切、标准用途等方面存在差异。亚洲地区目前仅有中国有较全面的绿色金融标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更多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其他欠发达国家尚未有明确的绿色金融标准。

2、亚洲国家在环境风险管理政策上存在不足

我们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完善程度,从相应的中央银行、联邦储蓄银行、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政策制定部门的官方网站收集了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按照具体内容分为指引纲领、评估认证、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四类,对比亚洲国家和地区是否具有这四类相关政策,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完整度如表2所示。

表2 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绿色金融政策对比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已经拥有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都出台了绿色金融相关的指引纲领、评估认证、信息披露政策等,但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还有部分国家和地区需要进一步完善。

3、亚洲地区对可持续投资的关注逐渐提升

亚洲可持续投资市场参与者数量增长迅速。截止2019年12月17日,亚洲共有220个金融及服务机构加入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2019年新增66家(增速达到42.8%)。这些机构主要来自日本(79家)、中国(74家,其中39家来自香港地区)、新加坡(26家)和马来西亚(10家)。根据PRI统计,在2016-2018年期间,由已签署PRI的亚洲投资机构所管理的资产总额飙升了87%。

中国引领亚洲绿色债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自此,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从零开始,到2018年底增长至8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2018年9月,香港证监会(SFC)发布了《绿色金融策略框架》,有效支持了绿色债券、指数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2017年至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发行了20亿新币的绿色债券,预计到2030年东盟国家每年将需要2000亿美元的绿色投资。

亚洲责任投资和绿色基金主要集中于日本。根据国际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发布的最新双年度报告《2018年全球责任投资回顾》,2018年年初日本可持续投资规模达到231.95万亿日元(折合2.18万亿美元),仅次于欧洲和美国。2014年日本责任投资规模仅约70亿美元,2014-2018年保持年均308%的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同期增速。

表3显示,截至2019年12月26日,亚洲地区绿色金融资产规模合计264.45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日本(占比85.7%)。彭博数据显示,日本绿色基金共39支,资产规模合计226.65亿美元;中国绿色基金13支,资产规模合计11.85亿美元;中亚地区仅4支绿色基金,资产规模 3.75亿美元;其他地区绿色基金共55支,资产规模合计22.2亿美元;中东地区目前还没有绿色基金投资。

表3 责任投资主要国家投资规模和增长率(按当地货币计,单位:十亿)

资料来源: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4、与成熟市场相比,亚洲绿色基金规模太小,更侧重于绿色债券投资

全球绿色基金主要分布于西欧和美国,亚洲地区规模仅占3.22%。依据彭博最新数据,如图2所示,全球绿色基金规模达到8225.26亿美元。其中卢森堡是发行最多的国家,共有325只销售到西欧,资产规模合计1163.16亿美元,另有369支销售至西欧以外的地区,资产规模合计1257.19亿美元;德国/法国/英国共有384支,资产规模合计1581.15亿美元;西欧其他地区共有738支,资产规模合计2077.88亿美元。美国共有319支,资产规模合计1704亿美元;澳大利亚/新西兰共有159支,资产规模合计101.53亿美元;东欧仅有1支,资产规模为659.5万美元;美国以外的北美地区共有49支,资产规模合计50.81亿美元;中南美地区共有33支,资产规模合计18.81亿美元。非洲共有6支,合计资产规模6.21亿美元。

欧洲绿色债券积淀深厚。截止2019年12月16日,全球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绿色债,发行规模合计6467.58亿美元。其中欧洲3200亿美元(占比49.5%),亚洲1546亿美元(23.9%),北美洲742.77亿美元(11.5%),超国家机构(涉及一个国家以上的国际组织或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发行了609亿美元(9.4%),其他地区合计370亿美元。如图3所示。

按照彭博的CoR分类法,中国发行绿色债券规模位列第一,共发行1039亿美元,占比16.06%,其次依次为法国804亿美元(12.44%),超国家实体609亿美元(9.41%),荷兰593亿美元(9.16%),德国585亿美元(9.05%)等。

如表4所示,目前,全球绿色基金规模约为绿色债券规模的1.27倍,亚洲地区绿色基金规模仅为绿色债券规模的0.17倍,主要原因是中国引领了亚洲绿色债券的发展,但其绿色基金规模仅12亿美元,远低于绿色债券规模。日本绿色基金比绿色债券规模相对较大,体现出其更为发达的直接融资金融服务。

表4 全球主要地区绿色基金和绿色债券规模对比(亿美元)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5、绿色保险、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绿色融资租赁等多元化绿色产品崭露头角。

中国是亚洲地区绿色金融实践的先行者,除了传统的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贷款之外,绿色保险、绿色ABS、绿色融资租赁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绿色保险是为一系列环境污染或可持续发展建设中造成的风险提供资金保障的金融服务机制。具体可以分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风险修复险、环境可持续性保险等。中国人保财险赣江新区绿色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围绕新区范围内的特色农业,创新研发了柑橘、茶叶“气象+价格”综合收益保险。这种保险新模式,有效提升了果农应对气象(干旱、冻灾)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为农户综合收益提供切实有效的风险保障,进一步提升了其抗风险能力。

目前已发行的绿色ABS产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基础资产并不是绿色项目,但募集资金的投向为绿色项目,即“投向绿”;第二种是基础资产为绿色项目,但募集资金投向并不直接投向绿色项目,即“资产绿”;第三种则是基础资产为绿色项目,募集资金也明确直接投向绿色项目,即“双绿”。从基础资产来看,已发行产品基础资产多集中于项目补助、基础设施收费权等;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绿色ABS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污染防治、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等绿色项目,但也有部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偿还公司借款等。

绿色租赁主要是指租赁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所提供的的租赁产品及服务。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创新的“设备直租+项目贷款”新融资模式,为阳山南电生物质发电项目设备提供了约2.3亿元的融资支持,该项目以秸秆和林业废弃物等为燃料进行生物质发电,同时消化农用废弃物,每年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约6000万元,契合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要求。

三、亚洲绿色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亚洲地区绿色金融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各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参差不齐,未来亚洲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必须协调政府、金融部门、投资者以及公众等多方力量。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区域绿色金融发展。

第一,制定合理的绿色金融发展激励措施。目前,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很高,日本、韩国、中国等已积累了广泛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实践也在各个地区开花结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和法律标准、激励措施,各国绿色金融发展也存在诸多乱象,部分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绿色金融推动力不足的问题。未来还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政策、发展市场化运作体系,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激励措施。

第二,建立适用于亚洲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各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基础、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等存在明显差别,对于“绿色”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也没有建立配套的评估认证体系。鉴于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程度、资源禀赋、诉求不同,应该形成一套趋同存异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既要与国际通用绿色金融标准趋同,又要针对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对各项指标给予不同的权重考量。

第三,搭建公开的绿色金融信息平台。绿色金融发展程度的分析与判断离不开数据的支持,然而目前除了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投资、绿色债券数据,其余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产品、环境信息等数据均无统一口径的公开平台对外披露,这为研究亚洲地区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搭建一个亚洲地区绿色金融数据平台至关重要。

第四,完善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多元化的模式。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是依赖政府行政力量的强制推动,从长远来看难以持续。在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转向绿色金融也不现实。因此,必须平衡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政府绿色激励,撬动市场力量,激发社会参与,构建绿色金融长效机制。

第五,加强区域绿色金融合作与交流。亚洲各国及地区的资金、技术需求和供给很不平衡,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掌握了资金和先进技术,环境也相对较好。而还在发展中或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相对缺乏资金和技术,环境问题可能也较为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区域间的绿色金融相关合作,交流最新绿色金融研究观点,辨识区域绿色投资需求,推介本地优秀绿色金融实践,实现亚洲地区绿色金融共同发展。

绿色金融发展不能一刀切,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空间布局、地区资源条件来发挥区域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现状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探索政策框架和创新金融工具使用的可行性,发现绿色金融的共性和规律,为大范围的推广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以便未来能更广泛地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本文转自:亚洲金融智库

作者:刘锋,亚洲金融智库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严明、孙肖阳为本文共同作者

亚洲浪潮,博鳌视野

“立足亚洲,面向世界”

传递论坛最新动态,促进亚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对话的传达者,亚洲共同发展的瞭望者。

原标题:《趋势|亚洲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