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年味】开封这些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开封发布
2020-01-23 13: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新年到,新年到

穿新衣,戴新帽

迎财神也摆炉灶

又打鼓又吹号

大街小巷多热闹

……

明天就是除夕

那些流传许久的春节习俗

你还记得多少

就让小编带大家回忆一下

开封这些传统年俗吧

除夕

《东京梦华录》对于“守岁”有这样的记载:“是夜禁中宝珠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时人认为,“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因此,孩子们往往通宵达旦不睡,为娘守岁。除夕习俗的内容尽管很多,但品春盘、吃年夜饭等吃喝玩乐仍是节日里的主旋律。

“吃年夜饭”的花样甚多,宋代开封除夕主食要吃馎饦,馎饦是宋代除夕最具特色的食品。南宋陆游《岁首书事》一诗有“中夕祭余分馎饦”的诗句,并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饦’。宋人除夕流行吃面,而不是饺子。从明代开始,饺子正式登上了餐桌的舞台。几百年来,每年的除夕它是最忠实的朋友,一家人包饺子的画面为令人动容,分工明晰,心存爱意,满满都是温馨。再往饺子里面放一枚钱币或者糖果,谁吃到谁就有福气。

开封称除夕为“年三十儿”,民间认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老百姓称之为“对子”,“对子”一贴就不兴来要账了。红脸“对子”宛如威武关二爷,好似拿着青龙偃月刀收卫着门户,“送礼的请进,要钱的莫入!”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就开始各种祭祀和拜年活动。无论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庭院搭有天地棚,用席箔围之。人们先是祭拜祖宗、天官、灶君。接着,由晚辈给长辈拜年。人按户族、辈分集中在一起,成群结队,三三两两,东家出,西家入。除到本户或本族家给长辈拜年外,还要逐户给村邻拜年。

“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宋代已开始流行社交性的拜年活动了,在京的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则要赶往宫廷给皇帝拜年;一些仕宦之家不亲自上门去拜年,而是派仆人将自己的名片送到要拜贺的人家去,算是他已经来上门拜年过了。

民国时期开封城内依然流行这样的拜年方法,只是所用帖子有所变化而已,实质内容不变。这种习俗人称“拜年飞帖”。乾隆刻本《杞县县志》载:“如拜年、上寿、汤饼、慰问、投刺……犹有古风。”道光版《尉氏县志》记载:“五更洁衣履,焚香、爆竹、祀天地神祗、祖先及拜父母、各尊长,男妇皆行礼,出门拜亲友,曰拜年。”

开封民间流行打油诗云:见面忙作揖,入门蹶屁股。要想不拜年,还得到晌午。拜年到了中午12点才能停止。开封风俗:“早拜年,晚拜寿”。入午后,就不许拜年了,大部分人忌讳午后拜年。拜年时,长辈通常会拿红包给晚辈。红包里是压岁钱,表示好运和祝愿。传说压岁钱可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还带有赏赐的意味,让其睡觉时压在枕头底下。

正月初一忌针线,这个风俗至今仍有,在宋代的《岁时广记》里面有记载。宋人认为在春节这天,枣树、李子等树身多砍几刀,“则子繁而不落”。

大年初二

从民俗年节角度来说,正月初二是相当隆重的日子。

斗鸡界的华山论剑,从这天正式开始。

中原斗鸡是“中国四大名鸡”之一,而中原一带的斗鸡,大多出自开封斗鸡。从北宋至近代,开封斗鸡活动一直盛行于民间。开封人至今仍保持着这一古都情调。

无论是在开封市半截戏楼街的空地上,还是在西后街,斗鸡大会始终是开封年节文化中的一次盛典。斗鸡坑有一条多年形成的规矩,就是不论双方斗得如何精彩顽强,都不准拍手叫好,以免打架生事。平时看别人的斗鸡时,只能夸奖,不能说孬。一夸主人倒茶,二夸主人拿烟,三夸主人拿酒,四夸主人拿出烧鸡盛情招待。如不懂此俗,看鸡时说鸡孬,一说鸡孬受冷淡,二说鸡孬就会被撵走。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媳妇要回娘家。

回门历史悠久,泛称“归宁”,为出嫁女婚后回家探视父母的意思。宋代称为“拜门”,清代北方称为“双回门”,南方称为“会亲”。

豫东一带,生个女孩民间称之为“枣花”,大年初二回娘家一定要带着“枣花”。

初二走亲戚须带一个装年礼的元宝式竹篮,表示进财进宝。元宝竹篮内,铺以扁形柿饼一串,柿与事谐音,表示“事事如意”,内包一斤重的大红红枣大馍两个,名为“长寿馒头”,也称“兴隆吉糕”。枣花及肉馅、素馅包子若干。油炸麻叶,称作“百叶并茂”。油炸酥鱼两条,年糕或者桂花年糕两块,称之为“连年有余”。女婿给岳父送的礼物要双数,忌单数,否则会认为不吉利。岳父招待女婿,忌用藕,因藕有空心,称为窟窿菜,商贾人家认为主破财。开封诸位的岳父母大人当然不希望闺女、女婿家欠债塌窟窿。

大年初三

天庆节又称小年朝,是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这一天,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这一天为谷子生日,民间有忌食米饭的习俗,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这一天又称“赤狗日”,赤狗是躁怒之神,遇之则不吉,忌外出和拜年。“赤”字有“赤贫”之意,外出冲犯赤狗会招致贫穷。所以人们一般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开封民间风认为正月初三为年岁中第一个鬼节,为防与鬼怪相遇,不兴走亲戚,否则,定会遇鬼怪纠缠,受其磨难。如果走亲戚,说明走的这家三年内有人过世。没人过世的家庭初三在家包饺子, “包饺子,捏鬼嘴”。有人过世的家庭,人死三年内亲戚回来烧纸上坟,上坟上三年。正月初三为祭坟、祭祖宗的日子,因此,初三开封习俗,一般人家忌走亲戚。早先过年,家家都供老祖宗。这供老祖宗都是除夕那天“请神”(请老祖宗回家过年),正月初三下午送回去。

大年初四

大年初四,忌出远门,这天是接神日: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至正月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寿,故称为“接神日。接神仪式是在灶王爷神龛前摆上牲礼、果合、面线、清茶、美酒,金香烛炮,斟酒祭献,烧香点烛,来迎接诸神下降。求诸神佑护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之后,再烧金鸣炮,以示欢迎。

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天是人们恭迎财神回人间的时间,为争个头彩,初四晚进入子时(晚上11点)就要开始接财神,名曰“抢路头”。按传统风俗可在阳台或神台供奉鱼和羊肉,供羊有“吉祥”之意,供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好兆头。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现身,便能发财致富。开封民间供奉的财神共有五位,有“正财神”赵玄坛、“偏财神”五路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武财神”关帝圣君,“忠信财神”商代忠臣比干。旧时,开封民间还有“送财神”活动,这种活动多是一些贫家子弟走街串巷,挨门挨户叫卖财神神像,口喊:“送财神来喽!”每到一户主家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快进来。”几个铜钱买一张,即使穷苦人家也得赏个枣糕或黏豆包换回一张,意在图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这天,开封的重要日程即为送穷。送穷是以大门为界,把它扫地出门,送到门外去。大年初五之前人们是不打扫卫生的,认为家里都是财气,打扫卫生,很容易把财气扫走。到了初五,开始打扫卫生。倒出去的垃圾,人们给了它一个说法,就是“送穷”,把穷神送走了。此外,旧时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开封在正月初五这天一大清早,人们要将掏出的炉灰送出去,而且要送到十字路口,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才会将穷气送走,免遭其难,切忌将这天的炉灰放在家里。这天贺岁者多不出门,妇女亦停针线。财神一般都是正月初五上午祭拜。过了正月初五,五路财神“开通”了,人就可以出去做生意、挣大钱了。

大年初六

正月初六是个好日子,这一天,春节假日接近尾声,该走的亲戚都走过了,老亲戚多在这天走动。生活开始回归正常,特别是一些店铺今天开业,照常工作。

过去开市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店主带领全体店员,烧香叩头祭财神,求财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买卖兴隆,“日进斗金”。店铺前悬灯结彩,贴“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

旧时店铺十分重视第一个进店的客人,发市不发市店家认为与这个客人很有关联。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大年初七

按照古人的认识,女娲创世之初,正月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等动物,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就成了“人类的生日”。人类诞生于今日,是相当隆重的。正月前六天每天一只家畜,只有第七天才是“人日”,也称“人胜节”“人庆节”或“七元日”。传说从汉朝开始就有了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唐代之后更加重视这个节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此又管正月初七叫做“人胜节”。《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人日”:“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如果这天天气晴好,则一年内人口平安,出入顺利;若是阴天,则会生疾病瘟疫。另外,这天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所以开封至今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

老鼠嫁女的时间各地都不一致,豫东杞县正月十七是“老鼠嫁女节”。每到正月十七夜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得早早睡觉,免得影响老鼠嫁女这场大喜事。“子之禽鼠”(参见王充《论衡》)为“子神”,发春之首,人日里敬礼老鼠,正是寓意子孙生命繁衍兴盛,也是一种祈福吧。

正月十五

宋代开封的大米曾传播南北。元宵佳节,举家团圆,而元宵这种食品又象征着阖家团圆正月十五吃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元宵在北宋时期的开封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占据民俗文化的主角。将元宵放在沸汤里煮熟,这种简约的做法至今仍风靡大江南北,这是北宋人发明的一种吃法。

《岁时广记》十一引《岁时杂记·卖节食》:“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煮糯米丸,汤中拌入白砂糖,这就是北宋的元宵,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还没有馅,宋代女词人朱淑贞笔下的“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说的就是无馅元宵。这种无馅元宵,叫“实心圆子”。

直至明朝永乐年间,人们才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但是元宵这一食品却诞生在宋朝的开封,从开封传播南北,不断发展丰满、多滋、多味儿、多彩。

作者:刘海永

原标题:《【年味】开封这些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