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破译疫情紧张的心理密码

2020-02-04 16: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水木医声 ,作者焦点心理论坛

水木医声

清华大学出版社医学分社主办,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主要发布与医学相关的学术文章、科普知识、新书介绍,医学生活小常识等。

心理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遇上了春节回家团聚的人群,这个2020年的春节无疑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毕竟这是关乎生死的大事!实时关注疫情信息、做好了开窗换气、清扫卫生、储备口罩、反复洗手、闭门谢客,做了这么多,怎么还是心慌慌的?

不停地刷手机是丧失控制感的恐惧

当人们在面对一个有威胁的情境,总是希望能够针对威胁采取应对措施。然而,在深深感到自己没有明显的、适当的应对措施,没有任何能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内心缺失的是无能为力,这就是人们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控制感的缺失。其实,在这个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自然世界里,我们本身就不是能够什么都控制的。但是,人们发现,有时候控制感竟然比真实的“控制”对人有着更大的影响。丧失控制感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恐惧,加剧人对现有处境的悲观认识,使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是无能为力。而信息寻找,是获得控制感和确定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失控之后,人们最先产生的反应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信息,以形成对所处困境的适宜认识。于是,人们通过不停的刷手机来获取信息,以便在内心形成“我可以控制”的心理感受,由此来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体验到一种“我正处于良好状态”的感受。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过程,对于暂时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是有作用的。但是,过度的信息收集,可能会影响人的判断,使人更加敏感,或者不能较为理智与细心的分辨所获得的信息,反而让人心烦意乱,身心疲惫。

过度信息收集本身没错,关键是要过滤信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刷屏便可知天下大事,导致一些主流媒体如报纸、电视和书刊被冷落。获取信息的通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载体也更加宽阔,APP、微信圈等等成为人们浏览的窗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五花八门的信息如潮泛滥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做好信息过滤的准备。您准备好了吗?信息过滤成为获取正确信息的一种方式,也成为当今信息泛滥获取正确信息的一种能力。

“做点什么”的背后是求生本能的强大推力

从口罩到双黄连口服液,此次疫情的强大带货能力秒杀一众网红。其实,此次疫情来势汹汹,人们逐渐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同时也感受到自身健康和生命正在遭受到巨大的威胁,巨大的压力唤醒和激发了人求生的本能欲望。生的本能使得个体与种族得以繁衍,并得以成长和创造,这是潜藏在我们生命自身内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力量。一旦生的本能被唤醒,人们就再也不能忍耐各种不适的因素,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想要改变这些不适因素的动力。此时,人的内心就产生了“我必须得做点儿什么”的强烈愿望和冲动,尽管有时候这种“做点儿什么”并不明确,也不一定有效,但是它让人觉得安全和安心。

寝食难安的背后是,“战或逃”的潜意识抉择

这和我们的老祖先留在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小“开关”有关系。当人们面对突如其来或者出乎意料的危险和情况变化时,人们会迅速对自身的应对资源进行评估,如果感到事件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那么这个“开关”就自主启动。这时候,人们会变得更加警觉、敏感,行动力也大大提升。与此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悄悄的做好准备,呼吸变得更急促,心脏跳动更加有力,为得是可以给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糖作为重要的能量,也已经整装待发,所有的这些都遵循着应付剧变时“移缓济急”的生理原则。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祖先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积蓄力量,要么战,要么逃,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这样的方式自然而然的被保留在我们的基因里,每当危险来临,人们的深层潜意识依然会做出“战或逃”的选择,相比而言吃饭与睡觉的需求就不是最紧急的了,这种状态下,人的消化功能减弱,睡眠会变轻,会更容易醒来,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寝食难安”。

这是人动员自身能量应对危机的必要反应,是正常的应激过程,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一旦持续时间过久,我们的身体可就吃不消了。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很少有机会像祖先那样,通过“战或逃”的方式,代谢消耗掉身体为我们准备的这些能量,时间一长,这些反而成了我们的负担,甚至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

这次疫情,我们面对的是未知、是挑战,更是生命。重视疫情,做到科学防护不松懈,但内心的持续紧张状态也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我们也要允许自己适当的放松,以积极轻松的心态迎战疫情。

关注权威媒体,了解疫情进展情况,不轻慢。但不要过度刷新闻、刷微信,手机不离手,精神过度集中于忧虑事件,会使思维变得狭窄,看问题简单化主观化,无法冷静分析,做出正确选择。

学习必要的疫情科学防护知识,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有一些担心、紧张、害怕是正常的,这是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要尝试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如果负面情绪过于强烈、久久不散,可以尝试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当下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可以把它表达和疏泄出来,你的感觉会更好一些。

想一想自己在这次疫情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能够做到的事情,把它写在纸上能够提升你的掌控感,坚定抗击疫情的信心。“科学防控、坚定信心,就是抗击疫情最好的疫苗”。

即使在家也可以做一些运动,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

做做家务是个不错的选择,简单重复的工作,却往往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焦虑的情绪。

家人、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安慰和踏实的感觉。通讯发达的今天,隔着屏幕和距离都能感受到温暖。

在这个特殊的时段,带着勇气与沉着,

温暖与陪伴,众志成城,坚信胜利!

春天就要到了,我们在春天再相聚!

曹帅

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箱庭)疗法治疗师。专业技术九级,95997部队军政基础教研室主任、讲师,从事教学和心理服务工作6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资料来源:焦点心理论坛、水木医声)

谨为生命,传递美意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诚挚邀请您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方式如下:

微信登记:

关注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点击“志愿登记”进行登记。

网站登记:

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网站(www.codac.org.cn)进行登记。

现场登记:

前往当地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机构或登记站书面登记。

原标题:《破译疫情紧张的心理密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