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钩沉|药局弄与同仁辅元堂

2020-02-17 17: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上海老城厢乔家路、巡道街之间,坐落着药局弄,《南市区地名志》仅简单介绍:“长243公尺,宽3.8—5公尺,片弹街路。属居民区。”这条看起来短小狭窄的街巷,却与“药”有过不解之缘,在昔日还曾同当地防疫相关。

据《南市区志》记载:“明清两代,霍乱、伤寒、鼠疫、天花、猩红热等时疫,在旧城厢一带时有暴发, 且来势凶猛, 死亡人数众多,及至民国时期,城厢地区,棚户连片,简屋成群,卫生设施落后,天花、霍乱、伤寒、白喉、猩红热、麻疹、肺结核、流行性脑膜炎等传染病频频侵袭,周期流行”;同时又说明:“历史上南市老城厢地区,各地医家荟萃,大小方脉、妇、疡、针、伤、喉、推诸科咸集,代代相沿,且多世家,人才辈出,建树良多。沪上不少中医名家、教授,多有源出于南市者。古代医药一家,随诊给药。清康熙七年(1668),伤外科医生姜宾远在小南门勾玉弄(今钩玉弄)开设姜衍泽中药店,此为有文字记载的上海最早出现的医药分工。随后,又陆续有章大亨、竺涵春(童涵春前身)、姚泰山、宋存德、同德生等年代久远的名中药店。”由此可见,从前上海老城厢一带时疫频繁,幸有不少中医名家悬壶济世。

如今的药局弄

药局弄95弄1—2号,是药王庙(也称神农殿)遗址。药王庙的问世,也是应了民众防疫抗病的心愿。自古以来,大家对著名药师都崇敬有加,不仅生前尊重,离世后还将其奉为神;因神农氏即炎帝既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尝百草疗疾病之第一人,所以这里就专门祭供他。药王庙于清代嘉庆初年落成,房屋宽敞:前有戏台,中建大殿,后辟议事堂。嘉庆二十年(1815),进行重修后,形成定例:每年初春时疫易发,经官府张罗,医家和药店在此施诊给药,援助缺医少药的贫民,从而有了“施药局”之说,药局弄大概也由此得名。20世纪50年代,药王庙成为小学校舍;1975年,该小学撤并,药王庙被拆除改建新工房。

值得一提的是,药局弄曾是过去上海最大的慈善机构所在地。嘉庆九年(1804),经上海知县倡议,汇集多家小型善堂成立半官方慈善机构同仁堂(经费部分由官府拨给,部分来自团体和私人捐款),堂址贴近药王庙,它主要行赡老、恤寡、防疫、施衣、施棺、掩埋等善举,并设义校。道光二十二年(1842),上海商人梅益金、海门商人施湘帆、慈溪商人韩再桥等共同发起成立民间慈善机构辅元堂(赊棺局),堂址挨着同仁堂,主要是向无力埋葬疫病亡故者的贫民提供棺木并建义冢。咸丰五年(1855),同仁堂和辅元堂合并,称为同仁辅元堂,扩大了业务范围:增加验尸、清除垃圾、水上救生、安装路灯、修路筑桥等慈善项目。于是,门前长数十米的一条小路,被叫做同仁辅元堂弄(后改为药局弄95弄)。同仁辅元堂作为著名慈善机构,曾为帮助民众防疫作出贡献,因而晚清王韬的《瀛壖杂志》曾说:“沪上善堂林立,而推同仁辅元为巨擘。经费之裕也,章程之善也,而董理者尤能实心行实事。”民国初年,按照上海县议会决议:同仁辅元堂与别的慈善机构联合组成上海慈善团,同仁辅元堂堂址成为上海慈善团总机关。

如今,随着岁月的推移,只有当地高龄老人知道药局弄的身世,讲得出关于药王庙与同仁辅元堂的多种传说。

(作者系九三学社社员)

原标题:《钩沉|药局弄与同仁辅元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