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监所防控强举措 | 陈旗&鄂温克

2020-02-22 21: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

陈旗公安局:

战疫“高墙”之内,不胜不归

高墙、电网、岗哨森严,地处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东北一隅的公安监所一直是人们眼中的神秘领域。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时,这里并没有因为在高墙之内,就能偏安一隅。鲜红的“体温监测点”告知牌,醒目的“抗击疫情,监管承诺”专栏,无不在提示着,这里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严防死守的重点,特殊人群“零感染”的目标,使这里的防控工作比社会防控更加严苛。

“初二来的,到现在还没回过家,妻子在蒙医医院发热门诊,甲状腺术后还未完全康复就参与发热患者现场排查、隔离、消杀工作,2月9日接触1名发热患者后还被隔离了,到现在都没来得及说一声注意安全。姑娘扁桃体化脓、发烧也没有人照顾。”监管大队大队长伊拉图,这个严肃的蒙古汉子虽然一再掩饰,声音还是有些变了。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42人的监管队伍、三班制全封闭“驻勤轮值”、每天24小时严防死守,他们面向党旗郑重宣誓,死守监所安全防线,“零死角”开展疫情防控,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再严格的措施都不过分

“为将疫情阻击在高墙之外,采取再严格的措施都不过分,是我们监所疫情防控工作一直坚守的原则,为此我们严把进入关、卫生关、防护关”监管大队大队长伊拉图说。

疫情袭来,这里关闭了会见场所,停止了律师会见、家属会见及送物等与外界关联的活动。从监所大门到AB门,不到100米的距离要通过三道关隘,车辆核查、人员核查、体温检测,任何一项不合格都要原路返回,即使全都合格,外来人员也只能止步于AB门前。所有进入监区的人员,主动接受体温检测,体温超过37.2℃一律不予进入。

整个监所弥漫着浓重的消毒水味,跟医院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第一时间对办公区、监区、监舍等区域进行了全面消毒之后,每天都进行早晚消毒,监室定时通风,及时消除卫生死角,防止细菌、病毒传播。医务人员每天坚持对值班民警、在押人员开展逐人测试体温,并记录在册,进入监区人员的衣物,甚至是鞋都要经过严格消毒。“防控措施不分‘内外’,对民警我们也一样提防”大队长伊拉图这样说。

疫情防控是持久战,为保证封闭隔离期间的高效运转,大队领导超前谋划、提早准备,及时采购和配备了食品、药品、生活用品及防护服、口罩、一次性手套、酒精等各种防护物品,对封闭隔离的参战人员及全体在押人员提供充足的给养和保障。

细节决定成败

临时提讯室里民警们正在忙碌着,用塑料膜将空间一分为二,这样必须进行提审和会见时,就能有效分开在押人员和外来人员,小小一块塑料膜居然发挥了隔离的大作用,不得不为民警的独具匠心点赞。而这样的小细节,在整个监所随处可见:在押人员实行分餐制,使用过的餐具,每餐集中回收,并进行消毒处理;改善在押人员伙食结构,保障充足的营养,提高身体抵抗力;通过集体教育、个别谈话教育、发放双语宣传单,向所有在押人员宣讲“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不断传播积极正面的时事报道,消除恐慌,缓解在押人员情绪;精准掌握在押人员身体状况和心理波动,随时让疫情隐患“动态清零”,一位上海籍在押人员反复出现胸闷现象,驻所医护人员对其进行跟踪监护、精心照顾,在病情一直没有缓解的情况下通过“绿色通道”送至定点医院治疗……而正是这些深入人心的细致入微,才确保了疫情防控以来,监所的一直平稳有序。

三十天的封闭坚守

“办公区隔离15天才能去监区工作15天,每个民警相当于连续封闭工作30天才能回家,这对于平均年龄偏大的监所队伍来讲,实在是个挑战。”伊拉图大队长说。没有手机,不能上网,监区的封闭几乎就是“与世隔绝”,与外界隔绝,与家人隔绝,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但当“集结号”吹响的时候,没有任何人退缩、没有任何人犹豫。“好的、没问题,我来、让我来……”这是安排封闭执勤时,听到民警们回答中最高频的词汇。

单良军,全所年龄最大的民警,再有半年多就要光荣退休,却主动请战,“不要因为我年龄大就给我特殊照顾,恳请领导给我分派一线任务,并且坚决保证完成好。”每一句都掷地有声,真切地体现着一名老党员的责任担当。

白艾民,57岁,因为心脏不好双腿都是浮肿的,一按就是一个坑,“监管岗位本来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我退下来了谁去顶,再说战友们都在往前冲,我绝对不能退!”于是第二勤务组组长的担子落在了他的肩上。

康银宝、齐哈斯巴根、梁永春、曹凤源、满都呼……虽然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双鬓,但勇挑重担的精神一直都在。老民警作表率、年轻民警学先进,这支以所为家、坚守岗位的监管队伍甘愿“闭关”监所,成为了确保非常时期监所绝对安全的“铜墙铁壁”。

不一样的战场,一样的战“疫”。全警动员,倾力而战,阻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陈巴尔虎旗公安局监管众志成城!

2

鄂温克公安局:

高墙内的“疫”线坚守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场,鄂温克旗公安局看守所全体民辅警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坚守岗位,全体党员选择在前,向“疫”而行,不胜不归!用责任使命筑起了高墙内外的铜墙铁壁,从严从细抓好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全力筑守看守所这一特殊场所的安全防线。

警力配置科学化

为确保看守所绝对安全,鄂温克旗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对看守所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推动疫情防控工作责任落实。2月1日,市公安局监管支队下发《关于在抗击疫情期间对公安监管场所实施监管民警、辅警封闭式管理的通知》后,局党委坚决贯彻,第一时间部署封闭管理期间的各项工作任务,安排三班倒勤务模式,严防死守,加强疫情期间监所安全,确保监所秩序稳定、在押人员身体健康。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看守所24名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当下达封闭管理指令后,多名党员民警向所长请缨,主动要求参加第一批执勤任务,“我保证坚决执行命令,听从指挥,不怕困难,任劳任怨,保证完成疫情防控任务”,这支共有36名民警、平均年龄47岁的看守所民警没有毫言壮语,用“老骥伏枥、初心弥坚”的精神和实际行动履行职责,展现了鄂温克旗公安局看守所民警崇高的职业责任感。

实行封闭式管理以来,看守所和拘留所整合配置警力资源,全所人员采用“三班两运转”值班备勤模式,所有参勤人员吃住在所,不得离开,确保一班警力在岗看守15天,一班警力集中隔离备勤15天,一班警力休息备勤15天。“监管场所环境封闭、人员集中,必须确保看守所疫情期间绝对安全”看守所所长表示。

防疫工作再细致

为坚决堵住传染源,看守所实行了多项预防措施:全所工作人员落实进监区一律佩带口罩、洗手、消毒等措施;加强消毒防疫,每天对监区、办公区、办案区、后勤区进行消毒,对监区内外部、办公区域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消毒工作,坚决做到无盲区无死角;医务人每日对监所所有人员进行二次体温检测,精确掌握每个在押人员的身体状况,做好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加强在押人员生活保障,对食品采购、消毒卫生都严格把关,所内民警实行分餐制,对在押人员使用的餐具进行全面消毒,严格食品检疫留样相关制度规定;同时利用好碎片时间,看守所领导班子为民辅警设置了运动场地,打乒乓球、下象棋等方式缓解压力,增强自我免疫力,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科学隔离。对新入所人员落实单独隔离措施,在彻底检查、消毒后用于新收押人员看押;加强教育疏导。连轴转的勤务模式不仅延长了民警在岗时间,也增加了民警工作量,为消除疫情期间在押人员的疑惑和恐慌,管教民警金山除了做好日常巡视、检查工作,主动给在押人员讲形势、讲政策,并通过看电视、新闻等形式打消在押人员的焦虑,引导他们对疫情有正确认识,并时刻关注每名在押人员身心健康及思想动态。加强巡视监控,针对重点人员、重点部位,巡控民警24小时严盯死守,最大限度减少隐患。

疫情面前,舍小家为大家

看守所50岁以上民警共有16人,大部分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确保在押人员更安全更健康回归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看守党支部书记包春祥说到。

崔明,59周岁,从警 38年,心脏做过支架手术,“在疫情的战场上,没有年龄区别,我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特别有意义”。

朝克图,59周岁,从警近40年,患有高血压、心脏疾病,大年初二得知停休的消息后,他率先回到岗位,主动担负起轮流值班的任务。看守所领导考虑到他还有一年就要退休,让他不必参加值班工作,“我虽然很快退休了,但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警22年、一直在看守所从事狱医的杜玉荣负责对全体民警、在押人员测量体温、发放药品,监舍消毒,她克服要连续在岗执勤一个月不能回家的压力,“我也习惯了,但这么长时间一直不回家,说实话我还是挺惦记家里老人和孩子的”。看守所全体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共同在这个特殊的战场贡献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鄂温克看守所从责任落实、值班备勤、请求报告等规章制度方面明确战时纪律,严格落实24小时视频巡查机制,全体民警、辅警聚力忠诚履职,没有一人请假,没有一人掉队,大家拧成合力,在监管岗位上共战疫情。

原标题:《监所防控强举措 | 陈旗&鄂温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