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连载·黄冈日记⑨|疫情改变了邻里关系:小区的人都认识了

特邀作者 孙美香 马亿 郝诗光李颖霞 澎湃新闻记者 方岸 杜心羽 吴佳颖 实习生 李佳悦 整理
2020-03-14 06:53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编者按】

新冠病毒给湖北乃至全国带来一场危机,黄冈是这场疫情的重灾区之一。

在这场战役中,黄冈人经历了旁观-卷入-创伤-斗争-反思的过程。我们用亲历者日记连载的形式,试图纵深还原疫情侵袭下的黄冈这60天。

医疗队进驻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黄冈日报 供图

【孙美香:志愿者,大学生】

1月29日

这些天我的朋友圈信息,已从各种出去约饭、唱K、逛街的照片变成了“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的口号。

小区的人们,每天都关心着新冠疑似病例多了多少,确诊病例又多了多少。我们不是医生护士那样接触疫情的一线人员,但也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家隔离,这是我们能做的对疫情最好的支持。

有些事情在这些天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这场疫情改变了邻里关系。

因为封城,物资要靠外面运进来。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黄冈对人员流动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从最开始的居民可以出门、外出必须口罩;随后规定,每户家庭每2天只能外出一人购买物资;到现在小区完全封闭,只有部分帮助小区采购的志愿者等能凭出入证才出入。

更多的采购在网上预订。母亲和隔壁阿姨一起,加了微信团购群、面包群、肉类群、面点群、小区门口超市群、药店群,甚至还有烤串群,都是同一个小区的街坊自行组织的。

俩人一起定了闹钟,网上抢购肉和各种商品,青菜常常秒光。

群里各种欢乐,八卦谁屋里做菜有水平。

我觉得很新奇。长这么大,我印象中所谓的“邻居”,只不过是同一栋楼的另外两户人家。大家都是点头之交,不知道姓啥叫啥,不知道他们家各有几口人……

可现在几乎整个小区大家都认识。邻居们不但分享信息,还分享各种物资,比如哪家缺油少盐了,另外一家正好有多,马上就送到门口了。

那些不在同一个省份的朋友,平时没有走动的亲戚,很久没有联系的同事,现在都互相关心。 封城后口罩也开始紧张起来,我们都非常感谢那些紧急加工的口罩加工厂。

【郝诗光:江岸名都小区综合党支部书记,业委会副主任】

1月29日

院子里还有人闲逛,遛狗,真的有点无语。

上去劝导,被痛骂我拿着鸡毛当令箭。最后我拿出一个党员袖箍给他,让他当半小时志愿者,他骂骂咧咧了几句就头也不抬地回去了。

已经戴了几天口罩,我还是不怎么适应。一大块布套在自己嘴巴上,不透气,一戴一天,摘下来的时候,脸上被呼吸的湿气滋润得很水嫩,下岗后摘下来有一种麻麻的不真实感。眼镜已经不戴了,因为全是雾气,反而看不清。

上午,黄冈市市委书记刘雪荣、黄州区区委书记骆志勇来小区视察,被门岗拦住了要登记,最后雪荣书记要我在门前对话。我往前走了几步,就被书记拦住,要求保持1米5的距离。今天口罩有点松,我下意识地向上扶了一下,被书记指出:不安全,有风险,习惯不好。口罩就应该严格封闭嘴部,防止飞沫交叉感染。

我跟书记汇报了小区当前管治的几个要点:党组织负责发动双进报到党员发挥作用,担任志愿者,引导舆论,重点讲了要带头辟谣;业委会发动居民管好楼栋,自治自律;物业公司管好门岗,查验进出人员资格、体温、消杀。

下午,我有点紧张。看几位领导的重视程度,我觉得事态并不是我想像中的乐观。居民的态度,有乐观派和悲观派两种。乐观派看到解放军到武汉了,都很开心,因为军队从来就没有让人民失望过,有他们在,可能事情很快就会终结。悲观派可能是被一些“阴谋论”吓到了,有负面情绪。

【马亿:浠水县汪岗镇,北京回乡白领】

2020年1月29日

今早醒来后感觉有些不一样,隔着玻璃和窗帘都能感觉得到,屋前的县道上有车在跑,而且窗帘外的光线很强烈。今天肯定是一个响晴的好天气。

因为我醒的时候已经九点多,在马路斜对面的户外运动器械处,已经有好几个人戴着口罩在那里玩儿,门口还有两个小孩子开着一辆小型的玩具车在横冲直撞着。

我家斜对面的户外健身器材处 马亿 供图

外面的太阳实在诱人。吃完早饭,我们全家人都把小凳子搬到厨房的二楼顶上晒太阳。

天气晴好,加上封闭的这几天小镇上似乎并没有听到有什么“大动静”,绝大多数人家的大门都已经敞开了。

我刷了一下疫情实时页面,本县昨天一天新增确诊病例29例,肉眼可见到的,疫情好像并没有随着好天气有松动。

因缺少防护服,县医院的几位医护们不敢脱防护服,和衣睡在地板上 马亿 供图

我看着在县中医院日夜奋斗的初中同学发来的照片,因为缺少防护服,县里医院的几位医生、护士不敢脱防护服,疲劳的他们直接和衣睡在地板上。再看看眼前这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黄昏的光线有些暗了,马路两边的路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亮起来。

【李颖霞:山东支援黄冈主管护师】

1月29日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昨晚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ICU已初步筹建完毕,基本具备收治病人的条件。

我与我的七名组员的排班,正好是29日0点到4点,也就是说,ICU收治的第一个病人,要由我们来接。所以从昨晚9点开始,我就不敢再喝水了,怕中间上厕所。

1:25分,第一位病人来了。这是一个重症感染的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50%左右,我们立即给予高流量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因患者血管穿刺困难,两位年轻护士穿刺未成功,我主动上前,一针见血。心中窃喜:ICU第一位患者的针是由我来穿刺的。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处理,患者情况逐渐稳定,我们的心也放下了。

在这里必须要表扬一下我的小团队,虽然一上班都做好了分工,各人负责不同的床位。但病人一来,大家一拥而上,齐心协力,不分彼此,也丝毫没有因为是传染病人而退缩的情况。

随后我们1:40分收治了第二位患者,2:15分又来了第三、第四位患者。真是紧张又忙碌的一个班。

下班后,经过小心谨慎地脱防护衣,各种消毒:鼻腔、外耳道、冲洗眼睛,还有洗澡等,结束后已经快7点了。其实,说是每次上四个小时的班,加起来的时间也相当于一个工作日了。

这一晚,我经历了几个第一:第一次真枪实弹进入隔离病房,收了ICU的第一个病人,为第一个病人进行了静脉穿刺。真是很难忘的经历。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储静伟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