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系列报道五 | 看黄河——请到“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

2020-03-16 19: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2013年,武陟荣膺全国首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

“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为何花落武陟?

自中华民族治黄史拉开序幕,武陟就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地理位置的节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武陟在黄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专家常常将黄河文化大致分为三段,即上游的三秦文化、中游的中州文化、下游的齐鲁文化,而武陟处于中州文化的核心,又是黄河中下游左岸的分界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32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起点在武陟,武陟是连接秦晋、巴蜀,辐射燕赵、江淮的重要文化节点。在武陟境界,考古学家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旧都遗址、古怀城遗址等多个古文明遗珠。

武陟是文物大县,其境内有5处国保单位、22处省保单位。嘉应观、妙乐寺、青龙宫、千佛阁、董永故里、何瑭故里、人民胜利渠……沿着武陟黄河大堤走一走,两侧人文故事灿若星河。武陟又是何瑭、“竹林七贤”山涛与向秀、清代名人毛昶熙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

如今,郑焦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廊道建设已谱写序章,与郑州隔河相望的武陟必大有作为。

请看,武陟黄河风光——

治河文化在武陟

如果您想领略我国治河历史的惊涛骇浪,首推武陟嘉应观。

嘉应观,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一座建造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

谁是“龙王”?作为封建帝王,雍正给出了令许多人意外的答案。

嘉应观历时4年落成后,被高供于庙堂的是从大禹至清代的治河能臣。在其所供奉的10余个“龙王”中,除谢绪外,个个都有治河良方。西汉贾让,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东汉王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专家;元代贾鲁,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亲率民众修筑黄河堤坝;明代潘季驯,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对后代治黄有重要影响;明代宋礼,水利专家,因治河有功被皇帝多次表彰;明代刘天和,创“植柳六法”治理黄河。清代更有治水能臣位列高庙,如齐苏勒、嵇曾筠、林则徐等一批至今仍被许多人熟知的治水能臣。

清代,嘉应观曾作为治水衙门使用。而它这样的功能,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是人民治黄工程的指挥部。傅作义、王化云等一批新中国水利专家,曾到这里工作、调研。

嘉应观名为“观”,实则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治黄历史的“百科全书”。在嘉应观每走一步,就有一个黄河故事。每触摸一件遗物,都会发出历史的回声。

再推人民胜利渠,这座在人民治黄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水利工程,其渠首位于武陟县嘉应观乡秦厂村。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据传这种说法始于汉代。但自1948年人民治黄史在武陟拉开序幕,这种说法渐被打破了。1952年,人民胜利渠一期工程竣工,当年便使两岸人民受益。当年10月,毛泽东主席也来到了这里。

当在人民胜利渠渠首纪念馆里,看到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胜利渠渠首留下的身影时,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禁感慨:“黄河泛滥千年,最终只有在人民治黄的历史中,才会化危为安。”

黄河民俗在武陟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而董永故里就在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小董村位于武陟以西20公里,北依沁河。在这里,只要您想听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村民们都会绘声绘色、兴致勃勃地讲给您听。

武陟县万花庄青龙宫二月二庙会历史悠久。青龙宫原名青龙祠,又名龙王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奉旨改建为青龙宫,赐御匾“惠普中州”。据清道光《武陟县志》记载,青龙神在明永乐年间假身为少年,受雇于万花庄高家,夜间现身浇灌田亩,高家以女妻之。青龙归隐云台山青龙峡,高女亦逝,托梦与亲人,凡遭遇旱灾,前去求雨,有求必应。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庙中神主青龙的生日。400多年来,中州大地的老百姓为使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到龙王庙祭祀。1995年5月9日,青龙宫被武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月二庙会和祈雨旧规在2009年同时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如今,如果您在武陟的黄河岸边仍能听见紧张、高亢、雄浑有力的黄河号子。黄河号子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黄河船工号子不仅有指挥劳动、鼓舞劳动情绪的实用价值,也使人们从中体会到黄河行船独特的风俗民情。

武陟盘鼓是豫北盘鼓的缩影。自古以来,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马走廊,也是黄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换代各路人马鼓嘈而行,夺洛阳,取汴梁。三国时,魏晋政权将这里据为休闲之地,鼓乐之盛非他方可比。黄河、沁河三年两决口为患华北,朝廷每年征用大批民工修堤筑坝,堵口治河,督战的“催阵鼓”和祭祀河神的礼乐不绝于耳,武陟盘鼓对于研究黄河文化等具有重大意义。

黄河名吃在武陟

武陟油茶,在中原名吃中堪称一绝,其成名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末年。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受伤,困于武陟县,武陟吕家以膏汤积壳茶食之,三个月后刘邦伤愈。刘邦有诗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刘邦即位后,在长安思食膏汤不得,即召吕某入宫,封为五品油茶大师,封油茶为御膳。

关于武陟油茶还有一种说法是,武陟常常遭受水患,为了更长期地储存粮食,当地人便将生面炒熟,宜于存放。如今,武陟油茶中被配以花生、芝麻、豆类、果仁等多种天然调料,香气馥郁,老少皆宜,已远销海外。

武陟砂锅是焦作地区的又一道名吃。相传,三国时期,曹操夺取豫州后屯兵武德县(今武陟县),听闻当地有一种瓦罐制作的食物非常美味,就亲自前往一农户家中品尝。岂料这家人在烹饪过程中因为害怕,失手掉进了一些沙土,赶紧准备重做。曹操见到后哈哈一笑:“沙土亦无妨,皆能食之。”曹操食后大喜:“佳膳出武德兮,美味胜宫筵。”曹操后来又把农夫专门请到军营中给自己做砂锅,因为沙土结缘,所以曹操后来赐名“武德砂锅”。后来,慢慢演化成现在的“武陟砂锅”。

此外,武陟黄河大鲤鱼、小董乡芝麻糖都是武陟县的特色小吃,每每尝之令人垂涎欲滴。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玮萱 报道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刘晞暄 王 言

统 筹:杨 杰 张乙晨 郭子轩

主 编:王 言 责 编:赵晓晓

校 审:陈 婷 编 辑:郭子轩

原标题:《系列报道五 | 看黄河——请到“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