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都不能少!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脱贫摘帽

2020-03-21 1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麻山腹地,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是滇黔桂石漠化治理片区县、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截至2019年底,三都1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35.52%下降至1.53%。

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宣布三都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比既定出列时间提前了一年。

三都自治县县委书记朱奉余说:“这个成绩,不仅宣告了一个民族提前摆脱千年贫困,更是支撑了黔南州作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整体率先脱贫。”

1

在靠山吃山与飞地经济模式中改天换地

三都自治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500至1000米之间,耕地占9.4%,林地占55.6%,草山占29.7%,水面占1.3%,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当问及产业发展,三都自治县普安镇前进村的几位村民指了指身后的群山。

三都自治县普安镇前进村的葡萄种满山

抬头望去,葡萄架宛如一条条巨型长龙,顺着山势蜿蜒而上。

10年前,山高沟深的地理环境让当地百姓很苦恼,“嫁进来的媳妇后悔想跑都找不到出去的路”,为填饱肚子,他们将苞谷见缝插针地“点”在山窝子里,不仅收效甚微,还造成了土地石漠化。

后来,部分群众在房前屋后和石缝山坡开始试种水晶葡萄。见长势喜人,村民们便开始搭建葡萄架,从海拔400米的山脚一直搭到海拔800米的山顶。

6.8万亩,是普安镇的葡萄种植面积,更是当地百姓“靠山吃山”的资本。村民们形容,每年夏天,葡萄成熟,远远看着,群山就像披上了一大片绿毯。外来的客商络绎不绝,一辆辆大卡车把晶莹剔透的水晶葡萄运往山外。前进村的日子,越来越富足。

葡萄成熟的季节,前进村村民采收葡萄

一个村子,一个群体,一个时代。

这个百姓富、生态美的村子,晕染出的是一个生动传神、不断前行中的三都。

对于三都来说,因地制宜、变劣势为优势是一种发展路径,而发展“飞地经济”、打破区域限制则是另一种创新探索。

月亮山、雷公山腹地,7个乡镇的贫困群众,都将目光聚焦到了一个点——中和镇。在这里,他们建成了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山羊养殖基地。

基地建设在中和镇境内的荒山草坡和中低产田,现已经打造出“饲料蛋白桑种植—羊养殖—废料(种植双孢菇)—蚯蚓养殖—家禽养殖—有机肥还田种桑(草)”的循环利用生产链,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无公害。

群众正采收香菇

“2020年预计出栏羊2.8万只。”贵州省吉尔斯循环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风立说,7个乡镇的贫困户通过合作社的养羊项目版块全部转到此,2900多贫困户,将享受到利益70%的分红。

不仅如此,养殖基地里还有300多固定岗位、500多季节性用工岗位为周边群众增加收益。

家住附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韦学强从“农人”变成了“工人”,和以前干农活相比,劳动“性价比”变高了。他从仓库取出干草、打料后,忙着送往各个饲养车间:“我们家就靠着这个羊产业脱贫致富啦。”朴实的话语间,掩藏不住的喜悦。

2

在“技艺”与“精神”的传承中催生“她力量”

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一幢幢崭新的民居坐落在雪花湖畔。料峭春风拂过,处处都是新绿点点。

三都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

3月12日,中和镇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的“水族马尾绣一条街”,商铺大都开门迎客。记者走进社区刺绣协会的店铺,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奶奶将手中的白色丝线细细地与5根马尾搓成绣花线,一位扎马尾的小女孩在一旁学得很认真。

搬迁社区居民,100%都是水族。不少水族妇女不通汉话、不识汉字,搬迁前大都在各自近乎封闭的农村家庭里,务农以维持生计。

5000多人搬了出来,水族文化也随之在“新住处”落脚。三都自治县三洞马尾绣协会党支部书记、水族马尾绣传承人韦应丽带领妇女们拿起手中的针线,寻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韦应丽记得,第一笔订单来自上海。“为服装公司做衣服上的吊坠,一共300个,销售额不到10000元。但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不别故土,不离家庭,“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绣娘们巧手创“指尖经济”

越来越多的水族妇女加入其中。三洞马尾绣协会目前已有716位绣娘,最大的已年逾古稀,最小的仍尚在豆蔻。就连一些不满10岁的孩子也常在课后跟着长辈学习马尾绣,从搓马尾开始练习。韦应丽说:“大家都很高兴,咱们民族的刺绣工艺后继有人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绣娘们的马尾绣作品正由服饰类向钱包、手提包、打火机、u盘、蓝牙音响、充电宝等小巧精美的旅游饰品拓展,受到了“山外”消费者的青睐。去年3月,深圳一家公司向协会订购了6000多个带马尾绣的蓝牙音响,每个售价120元。

传统与现代融合,脱贫与传承相生。

目前,三都自治县共有马尾绣协会2个、传习所5个,参与马尾绣的绣娘2万余人。

“‘绣’稳一门增收路,‘帮’谋一个好职业,‘帮’树一个好家风,‘帮’育一个好孩子。”三都自治县委副书记罗红梅介绍说,马尾绣协会的妇女们,不仅找到了一个增收门路,还以此为纽带,劝导丈夫不等不靠、回家谋取一份好职业;引导亲人爱家守法,树一种好家风;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努力创造一个好未来。

在三都,马尾绣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精神引领,不仅帮助妇女们创收致富、更让妇女们不止撑起“半边天”。

3

在“西瓜”与“芝麻”的逻辑中战天斗地

俯瞰三都,南部平坦多坝子,东部起伏多山地。

3月的威农大坝,春风十里。

远远望去,黄桃树的花宛若一片粉色的云霞。走入林间,鸡、鸭、鹅绕树追逐、觅食。

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红星村村干部为贫困户讲解黄桃种植技术

“1100亩桃园,春看花,夏摘果。”周覃镇党委书记张立回忆,今年因疫情防控而闭园。而去年的这个季节,赏花、踏青的游人如织。入夏以后,黄桃进入长达3月的采摘季,野外烧烤、农家乐等旅游业态风生水起。

桃园由贵州都柳江扶贫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分别与周边3个村子的合作社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我们技术指导,他们出劳力管护。”公司董事长莫若说,若管护得当,黄桃亩产2000斤。农业板块70%的收益为群众分红。公司则从其他衍生的业态获取利益。

除黄桃产业外,贵州都柳江扶贫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还引进了6家合作企业,分别发展水产养殖、种桑养蚕、食用菌种植、林下养殖等行业,各司其职。

“坝区就近还布局了加工厂、冷库等。黄桃加工厂正在加紧完善后期的扫尾工作,即将投入试运行,主要生产黄桃罐头。”张立说。

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传统农业正“接二连三”,向现代加工农业、休闲农业转变,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县委书记朱奉余将发展大坝经济生动地形容为“种西瓜”,撒下一片种,收获大果实。而散布在百姓房前屋后的另一种小产业,他称之为“捡芝麻”。

三都自治县周覃镇威农大坝

朱书记的“捡芝麻”,指的就是“七小”庭院经济。

“‘七小’庭院经济最先兴起于三都东部的都江镇。我整个乡镇没有一块50亩连片坝区。”朱奉余说,县委班子一直在思考,破碎的土地如何搞产业?对于生活在大山中的群众,什么是“最管用”的方法?

路子找到了:利用闲置的田地、宅基地、自留地、水塘及荒坡等发展小菜园、小茶园、小果园、小药园、小田园、小作坊、小养殖,“让家园生机盎然”。

三都的东部山区,很多户人家发展起了自己的小产业。房前屋后,有花,有果,有经济。

周覃镇的周由芬一家21口三年前还挤在一个老瓦房里,前年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儿子们在外承接建筑、家庭装修等工作,四个儿媳则发展庭院经济:大儿媳周靓女从事布依族织布和刺绣,二儿媳担任村里“童伴妈妈”工作,并与三儿媳搞食用菌养殖,四儿媳在大坝黄桃加工厂工作,兼民俗旅游导游服务。

现今,周由芬家盖起了两栋白墙黑瓦小楼。小楼对面是村里的宣传墙,上面写着:“您好,我叫播花。”自信满满,幸福洋溢。

朱奉余说,两年实践下来,“七小”庭院经济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懒汉”变“勤农”,精神状态提升,内生动力增强。

来源:多彩贵州网

1.战疫情 · 国务院扶贫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脱贫攻坚工作

3》

4.国务院扶贫办印发《》

5.6.》

7》

8》

9.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扶贫办《》

10.》

11.国务院扶贫办、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

12.国务院扶贫办《》

14.》

15.16.17.18.192021.整

原标题:《一个都不能少!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脱贫摘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