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民政特别报道丨1.1万名居民全是新杭州人!疫情来袭,看看杭州这个社区是如何应对的

2020-03-23 22: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半小时内,两辆满载的大巴相继在杭州邻里中心小区门口停下。一群讲着各地方言的人下了车,拎着杂乱的行李,排成百米长的队伍。

这是耕德电子公司招募的一批新员工,200多人即将入住设立在邻里小区的宿舍。分设在大门两侧的岗亭随即投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保安核验健康码,志愿者用额温枪测温,公司派驻人员登记信息,社工核查……六七个人没有一刻停歇。

39岁的张敏华守在门口,每分钟就有十几张面孔在面前闪过。她会同熟悉的人聊几句,嘱咐对方戴好口罩或头盔,而一旦碰上没穿工作服的陌生面孔,她会心细地询问对方进小区的意图。

这是社区书记张敏华惯于应对的日常,她所管辖的是杭州一个全由外来人口组成的社区——邻里社区。

邻里社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白杨街道,被各类工业园区包围。社区内全是新杭州人,拥有1.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

张敏华

今年,留在杭州过年的就有1000多人。年后复工,人从四面八方回来,压力更大。

1月23日,浙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张敏华当即取消春节一家三口去哈尔滨旅行的计划,并中断了社区共吃年夜饭的传统。

过去14年,每逢除夕夜,张敏华会在社区,和留在杭州过年的异乡人一起热闹地吃个年夜饭。今年,她把备好的食材荤素搭配好,分给打算一起吃年夜饭的60人,还为每人送上一只口罩。

邻里社区下辖三个小区,其中,拥有15幢楼的邻里中心小区,是四十多家企业员工宿舍的大本营。“都是40平方米的通间,一间住6到8人,有独立卫生间,但不能烧饭。”张敏华说,“就像我读中专时住的宿舍一样。”

小区内配套齐全,分布有24家商铺,餐饮店、小超市、水果店等业态齐全。以往,为了解决春节期间的餐饮问题,张敏华会提前统计小区留杭州过年的人数,并将这个数据告诉商铺店主,一些商铺就会为此继续营业。

今年,疫情突然而至,小区内的部分商铺依然没有停工。每天,张敏华和社工会给店主一一测温。

邻里社区作为杭州专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新型社区,容纳的人员遍及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有三四百人来自湖北。在这里,他们一边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一边渴望融入。截至目前,邻里社区共有47户、87人曾被隔离,大多是返杭时途经湖北的人。

邻里社区成立于2006年。社区“年龄”在增长,而来来往往的常是年轻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1岁。看到他们,张敏华总会想起十多年前初出茅庐的自己。

这个老家在海宁的“新杭州人”,曾经也是外来务工者。同样是20岁时,张敏华只身来杭州打工,在企业当过仓库管理员,在前台接过电话,也做过公司人事。2004年,她通过考试成为下沙一名社区工作者,次年,被下派筹建邻里社区。

人生由此展开新的轨迹,但过去的生活仍刻在记忆里。在她面前,一批又一批曾经的自己闪现:独自在异乡打拼的他们可能羞涩、胆怯,可能舍不得钱,可能一边窝在宿舍吃泡面,一边满肚子委屈。

这段时间,张敏华时不时会看到微信群里有被隔离的人发牢骚。张敏华理解他们,“独自待在那么小的房间,不能正常上班、吃饭,内心很不舒服。归根结底是怕扣工资。”这时,她会去找这些人私聊,联系企业,确保他们的一日三餐。

在隔离期满第8天或第15天早上8点前,邻里社区就会把解除隔离通知书送达,因为“有人急着上班,超过7天或14天就要被扣工资了。”

相对年轻人,年龄大的外来务工者内心可能更急切。张敏华对一位快60岁的江苏大伯印象深刻。

2月9日晚上快10点,他穿着一件风衣,拎着大包小包,气呼呼地站在门岗。“疫情期间,我们和企业商定好,如果有人复工,企业会提前报备人数。但那天他突然出现,保安一开始就没放他进小区。”张敏华当即联系了公司人力,对方确认没有安排复工。“其实,大伯是在电视上看到新闻,说2月10日第一批企业复工。他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公司也是这天复工,就急匆匆地搭上侄子的车从江苏回来了。”

后来,张敏华安排他进小区居家隔离7天,“大伯很感激,他说一周的干粮都带好了。他主要担心,如果回来晚了,会丢工作。”

因为这位大伯的突然出现,2月10日起,张敏华相应调整了社工的工作机制:9个社工三班轮换,一天24小时都有社工守在门岗。

“以前,晚上10点后门岗只有保安,但万一有其他人也这样突然回来复工,就要做好应对。”张敏华说,有些人只能买到半夜回杭的票,但这是他们的家,无论多晚都应该向他们敞开怀抱。

邻里社区不乏跟随子女前来的“老漂族”。在邻里社区,随迁老人数量逐年上升,目前已达百人。家住东尚国际寓所小区的朱阿姨和丈夫,就是社区内典型的“老漂族”。这天下午,张敏华去他们家探望,想办法解决困扰他们许久的漏水问题。

几年前,退休后的朱阿姨和丈夫跟随在电缆厂工作的儿子来杭。好日子没多久,儿子因脊椎问题动手术,一条腿行动不便,而后有些自暴自弃。年前不久,他腿下又长褥疮,再次入院。

“六十岁的夫妻俩照顾这么一个独生儿子,房子还时不时漏水,更让他们心情烦躁。”张敏华说,此前她在安抚一个隔离户时,发现对方是做后勤工作的,“我提起朱阿姨家漏水的事,他立马答应帮忙修。”

在这段特殊的疫情期,张敏华发现,人和人之间、居民和社区之间的关系都变得更紧密了。

“人都是将心比心的。每天,居民能实在地看见社区的付出,他们可能不会特意去表达感谢,但他们的抱怨少了,也更愿意主动共享资源了。”张敏华说。

邻里中心小区门口,立着两台特殊的人脸识别设备。只要曾录入信息,进出人员无需摘下口罩,它就会识别出人脸,并报送相应的健康码颜色。“绿码请通行。”话音刚落,门禁道闸自动打开。这款“黑科技”及附带的远程线上登记系统,起初正是由社区“能人”倪先生免费提供的。

在邻里社区,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到小区门岗做志愿者。其中,党员占了一半。邻里社区和企业紧密相连,四五十家规模以上企业扎根此处,如果算上个体工商户和各类商铺,则多达一两百家。邻里社区流动人口多,在册党员少,但它和十多家企业组建了“邻聚力党建共同体”,为社区党支部的14名党员和各家企业的350多名党员共同组织学习、开展服务,将资源和力量凝聚在一起。

志愿者中,也有不少来自企业的派驻。这个杂糅全国流动人口,联通天南海北的社区,具有与生俱来多元的气质。多元共治,正是相伴它探索创新15年的管理模式。这其中,就有企业的自治。1月29日,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转被按下暂停键。500多位留守杭州的员工,在两幢楼的集体宿舍内,开启“封闭式”生活。为此,公司派驻宿管和保安在宿舍内外24小时进行管理,并将一日三餐挨个配送进房间。“这么多年轻人,在宿舍里乖乖待了近半个月,直到2月11日复工,太难了!”张敏华感慨,如果没有企业的管理,仅靠社区难以实现。

复工期间,邻里社区平均每天有100多人返杭。如今,各家企业也配合社区提前报备复工计划,并派驻工作人员在门岗协助登记复工人员信息。

渐渐地,一种互哺开始实现。

张敏华

前期,企业帮助我们做好疫情防控;现在,我们全力帮助他们推进复工复产。

原标题:《民政特别报道丨1.1万名居民全是新杭州人!疫情来袭,看看杭州这个社区是如何应对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