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官妈妈”尚秀云:少年审判历史的亲历者

2020-03-25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少年审判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塑少年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行的“希望工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自1987年9月开始,“法官妈妈”尚秀云一直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至今已有33个年头了。

每当说起少年审判,她都会滔滔不绝。上级的各项文件、“少年法庭”的手书原稿、孩子们的录取通知书、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数不清的荣誉奖章……在尚秀云的“百宝箱”里,收藏着少年审判从无到有、从开始建立到全面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她常说:“做好少年审判工作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安宁。帮助失足少年走向新生,是我毕生热爱的事业。”

 

U型法台:法庭变“课堂”

身高1米5的被告人被带进法庭,瘦瘦小小的他站在被告席上,只能露出脑袋。法官还没开口,他便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这哭声一直萦绕在尚秀云的脑海里,“他们还只是孩子,他们在呼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先从空间环境改起,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海淀法院进行了大胆探索。“U”字型法台设置,以未成年被告人为中心,将1米多高的黑色囚笼式被告席变为只有70厘米高的“小课桌”,并且采用天然木质的暖色,整个法庭瞬时温暖明亮起来。合议庭位居圆弧正中部。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和帮教席分别在两侧的同一弧线上,体现了审、控、辩、帮四方既各司其职,又在教育挽救上形成合力。

这一独特的设计,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所肯定,也为全国许多法院所效仿。它伴随着少年法庭走过了30年,也成为海淀法院最独特的所在,有了“课堂”,法庭上的教育更加卓有成效。

“少年法庭的庭审不仅是一个查明事实、辩法析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深刻认识罪行和错误,痛改前非的特殊课堂。”尚秀云非常重视“寓教于审”工作,“每一个孩子,即使是犯了罪的孩子,也都有他的优点,对待他们,要因人施教,挖掘闪光点,找准感化点。”在尚秀云的脑海里, 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审判,也正是在法庭上,她带领走入歧途的孩子们找到了正确人生方向的航标。

“以前打得再狠,都没见俺三妮儿掉过一滴眼泪,多亏法官的教育,让我们听到了孩子的心里话,以后再也不打孩子了。”在法庭上,17岁的花季少女和父母拥抱在一起痛哭,尚秀云也湿了眼眶。

这个女孩儿名字叫小丽(化名),因涉嫌犯盗窃罪,被起诉到了法院。尚秀云经过多方了解,得知小丽的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她有两个品学兼优的姐姐。小丽刚出生时,因为是违规超生,父母怕受处分,便把襁褓中的她送给他人抚养,直到八、九岁时才将她接回家。

童年被“遗弃”的遭遇,使小丽对父母一直心存怨恨。初二时,她因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逃学,父母曾给她下跪,也曾用麻绳鞭打,都无济于事。后来,小丽从家里偷拿人民币4000块钱,离家出走来到北京。钱很快就花光了,身无分文又不愿回家的她,便把手伸向了校园里的大学生。她先后5次盗窃,赃物价值6000余元,后被逮捕。

尚秀云不想放弃小丽,她决定再给小丽和父母一次机会,化解她们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重建小丽对家庭的归属感。在庭审后,尚秀云让小丽的父母讲述了当初他们迫不得已将小丽送人时的痛苦和无奈,在小丽被羁押期间对她的牵挂和担忧,让小丽了解父母的苦衷与关爱。随后,尚秀云与小丽深谈,小丽终于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偏见,含泪向父母倾诉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便有了一家人的第一次拥抱。

鉴于小丽作案时未满十八周岁,能主动交代犯罪事实,积极退赔,被害人谅解,有悔罪表现,法庭依法从轻处罚,判处小丽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

为了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尚秀云特意选择了小丽18岁生日当天宣判。那是小丽记忆最深刻的成人礼,父母和姐姐带来写满亲情和祝福的贺卡,法官们也送上了寄语,还唱响了生日歌。

“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崭新的你回家。”妈妈的话,小丽时刻记在心上。两年后,她考取了一所幼儿职业学校,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为了更深刻地挖掘未成年被告人犯罪的原因,让教育效果触及灵魂,海淀法院在父母亲友、老师同学外,还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的司法社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心理老师走进法庭,用专业深入的调查分析为被告人把脉,共同开展法庭教育。而寓教于审的对象,也逐渐从未成年被告人,扩大到了还没有走出校园的“准未成年人”,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作用。

30年来,尚秀云共审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990余件,无一被发回重审;共判处少年犯1200余人,其中适用非监禁刑316人,重新犯罪率低于1%。

 

前科封存:失足少年的“大学梦”

在尚秀云的办公室里,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琢璞为玉育新苗 铁面慈心法官情”,在她的书柜里,还有着一份国内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尚秀云一直记得,这是她在那一年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考上大学的孩子小张,品学兼优,父亲在国外做科研,母亲是医生,家庭条件优越。但在16岁那年的暑假,小张竟然带着3名同学,盗窃10余起,赃款赃物价值3万余元,属于情节严重的犯罪。

好好的孩子怎么成了盗窃犯呢?小张告诉尚秀云,“我崇拜英雄,但我没有像董存瑞炸碉堡、欧阳海拦惊马那样的机会,所以我就模仿武侠小说里的侠客劫富济贫。”经调查,尚秀云确认了小张说的话,那些偷来的东西,他的确一样也没留下,都分给了家庭困难的同学。

考虑到小张的作案动机和一贯表现,海淀法院对他判处了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宣判后,尚秀云一直关注小张的成长。小张也没有让尚秀云失望,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因拾金不昧受到学校的表彰。转眼两年过去了,小张到了高考的年纪。“真心悔过的孩子应当给予考取大学的机会,不要让曾经的处罚影响了他一辈子。”尚秀云很早就开始为小张的未来打算,她有个大胆的想法,对小张的前科材料进行封存。

征得院领导的同意后,尚秀云主动找到小张所在中学的校长,她刚提出来,校长就明确拒绝:“不行,出了问题谁负责?”尚秀云没有放弃,她到教委查找相关文件,并出具海淀法院保存档案的备查函,反复找校长做说服工作,说明小张的悔改决心及悔罪表现。“尚法官,我真服了你了,现在我才明白,你审判的少年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考上大学。”校长被尚秀云的行动感动,最终答应了她的请求。

8月份,小张以591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全国某重点大学。“他后来还出国深造,现在已经成家立业,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专业骨干了。”小张一直在给尚秀云写信,告诉她自己的现状,而在信里,他称尚秀云为“法官妈妈”,感谢她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2017年,此案被评为北京法院首例缓刑少年犯减刑并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成功案例。

从那时开始,“法官妈妈”这个名字就一直伴随着尚秀云。那些被判处非监禁刑的孩子们,45人考入大专院校,200余人考入各类专业学校。孩子们考上大学后,纷纷向“法官妈妈”报喜,寄来了录取通知书。2个北京大学的,一个清华大学的,还有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每当翻看这些通知书,都是尚秀云感觉最幸福的时刻。

 

法治宣传:别让小淘气变成大麻烦

2019年4月10日,尚秀云带着她的新书《别让小淘气变成大麻烦》,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举办首发仪式。书中是她从数百个真实案例中选择的最典型的35个故事,在她看来,这些悲剧原本可以避免。“小孩儿淘气也要有个‘度’,问题少年大多缘于问题父母,只要父母多一些耐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亲情加规则,孩子的未来就会完全不同。”

在少年审判工作中,尚秀云深深地为误入歧途的花季少年惋惜。即使尽最大努力挽救,也无法完全抚平孩子们的伤痕,无法完全弥补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于是,在审判工作之外,尚秀云还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将少年审判的工作向前延伸,积极参与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帮助青少年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律维权能力,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尚秀云先后担任了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八一中学、北京市商务管理学校等多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并和海淀街道等3个社区建立了“少年与家庭法治教育基地”,在北京市和全国做了100余场法治教育巡回报告,受到广泛好评。她还撰写了《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等书籍;应邀参加了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举办的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探索人格教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2013年,海淀法院通过对120名在押未成年进行调查,发现了新的问题。

“失和型家庭、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这4类家庭的孩子犯罪比例较高。”从那时起,尚秀云将视线从对孩子法治意识的教育上,转移到了家长,“问题少年大多是问题父母的产物,这是这些年来我最深刻的感受。”那一年的6月7日,海淀法院“亲职教育课堂”首次开讲,她和少年法庭的同志们提出了“合格父母不是天生的;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的亲职教育理念。李玫瑾、陆士桢、孙云晓等多位专家从未成年人成长规律、青春期心理、儿童教育学等方面,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

退休后的尚秀云,更多的是在为法治宣传奔走。每年出一本小画册,参加法院的开放日活动,坚持连续33年对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回访帮教……为适应新的传播形式,尚秀云还参与录制了网络公开课《大学生安全与保护》,这门课程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33年,尚秀云对少年审判的热爱始终如一, “我愿与少年法庭以及所有关爱孩子的同志们共同携手,为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人生而不懈努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