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各地森林消防忙坏了?关于森林火灾,你需要知道的是……

2020-03-27 0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3月23日,山西晋中榆社县公安局通报森林火灾原因。经初步查明,3月17日11时许,杨某斌和他的岳父张某国,以及另外三名村民给张某国修墓。此时,他按照农村习俗,燃放炮竹,引燃了周边荒草,从而引发森林火灾。

近期,森林火灾的消息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2019年入春后,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出现了阶段性的气象干旱,尤其是云南、内蒙古、陕西等地均遭遇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高温干旱。受干旱影响,森林可燃物易燃性增大,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持续偏高,森林火灾频发。

2019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345起(其中重大8起、特别重大1起)、受害森林面积13505公顷,同比2018年减少133起、2804公顷,分别下降5.4%、17.2%,森林火灾发生数量和受害森林面积“双下降”。因森林火灾伤亡76人(其中死亡64人),同比2018年上升94.9%。

森林火灾形成的必要条件?

森林火灾形成有三个必要条件——

▶首先是可燃物,森林中的乔木、灌木、杂草、蕨类、苔藓、地衣、枯立木、腐朽木、枯枝落叶以及地下层的腐殖质、泥炭等,均属可燃物。

▶再者是火源,火源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自然火源有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

人为火源又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荒、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和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小孩玩火等)。

▶还有助燃物——火险天气,如高温、大风等。

在可燃物和天气条件都有利于森林燃烧的条件下,火源是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因素。只要切断其中之一,就可灭火。不过,可燃物和危险天气不受人类的控制。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控制住人为火源,防止火灾发生。

为什么近期森林火灾频发?

森林火灾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往往发生在干季。我国南方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冬、春季,北方多发生在春、秋季。

春季是我国森林火灾多发期,近5年7成以上的重特大火灾都发生在这一时段。随着春耕生产、企业逐步复工、清明节即将到来,林区牧区农事用火、民俗用火、生产生活用火将明显增加。

与春季的天气条件有关。春季多干旱、大风天气。干旱天气地被物含水量下降,湿度低,可燃物极其干燥易燃,一旦点燃难以控制而出现大面积的火灾。二是大风天。一旦发生火灾,火助风力,风助火威,火蔓延迅速,火势难以控制。

森林火灾发生的次数和危害程度以春季最多,最严重,秋季次之。由于每年气象条件变化的明显差异,火险期的早晚、长短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例如冬季降雪量偏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火险期会相应提前;若雨季开始晚,春旱持续时间长,火险期则会相应延长。如果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降低,火险期则会相应推迟或缩短。

气象部门在防御森林火灾中有何措施?

一是利用气象卫星时空分辨率高、视野宽的特点,积极开展火灾监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火点的地理位置定位,计算火点面积。同时在火场充分运用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现代化气象设备开展监测。为森林防火指挥部门提供可靠的森林火灾的信息和依据。防火部门还会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火险气象预报,制定最适合的防火方案。

二是做好火险区域精细化气象条件预报,根据风向和风速等,预测森林火灾的蔓延方向和速度。并结合火场上空天气状况,进行飞机、火箭人工增雨灭火。

身处森林火灾如何自救?

▶森林火灾容易造成中暑、烧伤、窒息或中毒。当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浸湿衣物。然后判明火势大小和风向,逆风逃生。

▶密切关注风向的变化。5级以上的大风,火灾就会失控。无风时更不能大意,这往往意味着风向将会发生变化或者逆转,逃避不及会造成伤亡。

▶时间允许可以主动点火烧掉周围的可燃物,烧出一片空地后,迅速进入空地卧倒避烟。躲避不及时,应选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地避烟。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积烟尘。

▶被大火包围在半山腰时,要快速向山下跑,切忌往山上跑。

▶脱离火灾现场之后,还要防止蚊虫或者蛇、野兽、毒蜂的侵袭。集体或者结伴出游的朋友应当相互查看一下大家是否都在,如果有掉队的应当及时向当地灭火救灾人员求援。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专家顾问: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行业气象室副首席 杨晓丹

参考资料:中国林业网、中国气象报、中国绿色时报

原标题:《各地森林消防忙坏了?关于森林火灾,你需要知道的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