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昌故事】子弹射穿肋骨,他拿起两颗手榴弹,欲与敌同归于尽

2020-03-27 1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金川区昌文里社区,住着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人。他就是胡盛德,今年86岁。中等个子,面容慈祥,身体矍铄。近日,记者跟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胡盛德老人,一同走进他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从不识字到“大秀才”

快90岁的老人了,耳不聪,目难明,喜欢说:“我不知道,我说不清楚。”但只要提及那些血雨腥风的记忆,一切都如钢铁般坚强矗立在过往的岁月,想拆都拆不掉。记者见到胡盛德老人时,他正在整理自己撰写的《拙笔纪实》。

“这书是我2013年写的,退休后发挥余热,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了写书上。”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胡盛德感慨万千。他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他的故事。

1934年农历二月二十日,胡盛德出生在张掖专署武威县靖边乡(现为黄羊镇)的一个农民家里。他少年时期的生活是极其窘迫的,上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小他3岁的弟弟,全家九口人的生活重担只能由父亲一人担负。从他记事起就没穿过一件新衣裳。6岁那年,武威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旱灾,家里生活只能每天喝一顿照见人影的米汤维持,那一年,他差点饿死。七八岁时他就下地干起了沉重的农活,10岁起就给财主家放起了牲口,做起了长工。

1951年春,胡盛德的家乡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他的六弟响应报名参军的号召,但接兵的部队领导却嫌六弟岁数小,于是,未满17岁的他自告奋勇地把自己的名字报了上去。

初到新兵团时,胡盛德因不识字很少开口说话,但班长在一次学习讨论会上“硬逼”着的表态发言却提升了他学习上的信心。

要当一个好兵,不认识字儿不行。1952年,从酒泉移防到张掖大满堡的部队开展了文化练兵,把战士集中起来后学习推广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由于之前胡盛德自学文字的劲头在全连已小有名气,战友们便推荐他当了文化学习的小组长。为起到表率作用,胡盛德在团里制定的识字标准上自我加压,给自己制定每天必须掌握160个汉字的计划。20天后,连里进行了一次测试,结果他是全连的第一名,认识的字达到了3000多个,远高于团里制定的标准。从此,他被公认为是部队的一名“大秀才”。

浴血奋战为和平

1952年12月初,胡盛德所在的部队开展了“移防改装”,规定除发的军装外,战士的其他物品一律自行处理。中旬,部队官兵经两天的行程后乘汽车到兰州。休整一个星期后,又坐火车向东行进。上级首长在列车上慷慨激昂地说:“美帝国主义不仅霸占了我国领土台湾,而且还在友邦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正在朝鲜为打击侵略者而浴血奋战。”

胡盛德与战友们虽不知此行火车的目的地,但从首长的时事教育中却提高了觉悟,于是纷纷写起了请战书,要求尽快到朝鲜去保家卫国。

火车终于在行驶了几天几夜后到了边境小城集安。胡盛德与战友们顺利地通过了鸭绿江。此时的朝鲜战场虽比志愿军刚入朝时条件好了许多,但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恢复期,交通极不便利,军粮中大部分是高粱米,西北去的战士吃不惯,主要靠东北人民政府提供的给养又明显不够。于是胡盛德便被派出去独自为连队采野菜。他在采野菜时肯动脑筋,不仅采回野菜数量多,还想出了野菜与大肉罐头拌馅包饺子的法子,结果战友们不仅把饺子吃得一个不剩,而且把煮了饺子的汤也全给喝光了。

战斗无比残酷。胡盛德所在部队前沿阵地被敌人炮弹打得已不见任何枯草,山上覆盖的厚厚泥土使战士一伸脚便要被埋进半条腿。无所畏惧地他被批准为突击战预备排的队员后,在决心书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唤,人在阵地在,争取在战场立功入党……

第5次战役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第一仗终于在翌年的6月26日开始了,这次作战的对象是集中打击南朝鲜的李承晚部队。战斗中,扛了一箱子子弹的他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冲出巷洞后向山头阵地奔去。途中,一块爆炸了的炮弹片击中了右大腿内侧,但他还是咬牙坚持到了山顶。山头上的战友对他说:“阵地上的敌人,我们都消灭了,你们的任务就是观察对面山上的敌人动静,打他们的反扑……”

胡盛德一边加固被炮火摧毁的工事,一边睁大眼睛观察敌方的动静,一直坚持到了第二天清晨。在天即将放亮时,一个战士提了一根爆破筒,在敌人经过的洞口准备埋伏打敌坦克。但这个战士刚接近洞口,就被对面敌方一个戴钢盔拿枪支的大个子发现了。胡盛德刚对着战友喊了一声“敌人”,就拿起手榴弹朝敌人狠狠地甩过去。

战友得救了,听到喊声的敌人却把子弹射向了他,弹头从他右胸的肋骨穿过。不省人事的他被卫生员包扎后,却因伤重站立不起来。突击排长决定由卫生员背他下山。但他的伤口在胸部,一背起来就停止出气,卫生员只好把他连拖带拉地又放在阵地上。炮火更加猛烈地爆炸起来,胡盛德的眉梢、右手小指处被炮弹碎片打得四处流血,帽子、衣服上到处是黄豆般的小窟窿。

由于敌人炮火的不断轰击,同时又向我突击战预备排发起了几次反扑,致使我方的担架队不能上到阵地来,胡盛德伤势又不允许战友们背他下山,便在阵地的坑道内躺了三天三夜。炮弹震掉了坑道上沿的土石,在被炮声、枪声惊醒后的他又挣扎着把掩埋掉的腿向出拉。他宁死不作俘虏,在自己的头前放了两颗手榴弹,准备敌人万一反扑上来后就同归于尽。

直到战斗结束后,团包扎所的医生才得以将他胸腔里的积血抽出。随后把他转院到离安东不远处的五龙背部队医院进行救治。说到此处,胡盛德哽咽了,他目光炯炯,像回到了当年:“战争残酷啊!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完全想像不出来战场是个啥样子。”

爱心映夕阳 发挥余热展风采

1957年7月,从西北革命残废军人总校毕业的胡盛德,响应中央精兵简政的号召,来到永昌县公安局工作,直至退休。

好不容易能颐养天年,可胡盛德却认为,在朝鲜负伤后,若不是战友的拼死相救,早就不知埋骨何处了。“我的一切都归于党和部队。”经过一番思考,胡盛德决定以自己亲历的事情为题材,发挥特长,尽所能地撰写一些文史资料。为此,他在退休后笔耕不辍。先后写了《永昌县农村两条道路大辩论和机关反右倾的经过》《在总路线、大跃进的日子里》《反右倾,大干直峡山引洪工程》《抢救人命与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东寨“四清”与干部洗手洗澡》《永昌县“文化大革命”经历》《从农业学大寨到建成大寨县》等25篇文史资料。因文笔简练,叙事真实,他被反聘到市委党史研究室上班。在党史研究室工作期间,他一直像退休前那样,认真地办好分配给他的每一件事和每一篇史料文章的撰写任务。

如果说撰写文史资料对胡盛德来说还算轻车熟路,那么他这个年纪去编修志书不时一件容易的事。

"我不是志书专家,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方志培训。”为做好这项工作,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胡盛德在全力做好笔记的基础上,通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中国共产党大事年表》《新志评论》等业务参考书,钻研了《志书编修》等方志教科书,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练地掌握了修志的基本知识。

1995年,他为市司法局主编了《金昌行政司法志》。1997年,他为市国家安全局主编了《金昌反谍斗争史》。1998年,他主编了《武警金昌市支队志》《武警金昌市支队队史》《武警永昌县中队队史》《武警金川区中队队史》《武警直属一中队队史》《武警直属三中队队史》。2001年起,他又担任了市政府办公室年鉴中政法、城建、房管、环保、人防、武警支队、金昌军分区等篇目的统稿任务……

2003年7月,胡盛德撰写的回忆录《人生回首》一书被中国发展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七十高龄而著书立说,在金昌市一时成为美谈。“能多做一点是一点,我要把一切都献给终生热爱着的中国共产党。”这位老兵坚定地说。

文/图 记者 文星乃

来源:金昌日报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金昌故事】子弹射穿肋骨,他拿起两颗手榴弹,欲与敌同归于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